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態健康人居

鎖定
生態健康人居(Ecological Health 0f The Habitat)是褒義詞,它顯露出一種美好的姿態,生動的意態的方式。
中文名
生態健康人居
外文名
Ecological Health 0f The Habitat
詞    性
褒義詞
顯    露
美好的姿態,生動的意態

生態健康人居概念

生態健康人居(Ecological Health 0f The Habitat)的概念
“生態”常常作為褒義詞用,顯露美好的姿態,生動的意態,表示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的一種理想狀態。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是“生態關係和諧”這一複合詞的簡稱。“生態”一詞涉及的範疇也越來越廣,是約定俗成後被社會所公認的用語,表示人和環境在時空演替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然文脈,系統肌理和組織秩序。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如生態城市、生態旅遊、生態建築、生態健康等。當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生態”的定義會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態”所追求的物種多樣性一樣,以此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健康是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全安逸狀態。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衞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質量的基礎;健康是人類自我覺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狀態,有着豐富深藴的內涵。
人居,顧名思義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與環境。人類聚居環境泛指人類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環境,特別是指建築、城市、風景園林等人為建成的環境。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即以滿足“人類居住”需要為目的。“人居環境”就城市和建築的領域來講,可具體理解為人的居住生活環境。它要求建築必須將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務、文化等各個複雜的要求在時間和空間中結合起來。整個人類的聚居環境按不同尺度分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家居空間;第二層次是社區空間;第三層次是城市空間;第四層次是區域空間(省與省或國與國空間);第五層次是全球空間。
生態健康人居是指人與聚居環境關係的健康,是測度人的生存、生產、生活環境及其賴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統的代謝過程和服務功能完好程度的系統指標,包括人體和人羣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態健康,即人居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和代謝環境的健康,以及產業和區域社會生態服務功能的健康。

生態健康人居基礎理論

1998年,呂健博士在中國第一個國家自然保護區——廣東肇慶鼎湖山提出生態健康人居概念時,引用中南林學院吳楚材、吳章文教授提出的生態旅遊發展的“迴歸大自然”理論。該理論的主要三論點是:城市水泥沙漠化,其特殊的熱輻射、光輻射和放射性輻射決定城市並非人類生存的最佳環境;人的壽命長短、健康狀況的好壞與居住地物種數量的多少成正相關;人體血液中缺氧是萬病之源。引入吳教授的生態旅遊思想到人居建設領域,成為人們嚮往並追求優越、舒適、清潔、健康、共生的人居環境建設的“三大基礎理論”。
生態健康人居主要是指人居環境第一層次至第三層次的關係。生態健康人居是以時間序列,以包括家居、社區、鄉村、集鎮、城市等在內的以人為中心的人類聚居活動與以生存環境為中心的生物圈相聯繫,對人類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城市規劃學、建築學、景觀建築學等多容量、多層次、多學科的綜合系統。人類因各類生存活動需求而構築空間、場所、領域的聚居地,使所有社會功能在滿足發展及將來之間取得平衡,使創造低碳節能及材料的景觀建築設計與環境相協調,並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和美觀的景觀建築,達至繁榮、舒適、康樂、持續的家居、社區與城市。

生態健康人居中國生態健康人居建設元年

1998年是中國生態健康人居建設元年。
2003年非典公共衞生事件之後,同年8月,廣東電視台與廣東省生態學會聯合主辦為期八個月的“生態健康住區廣東行”生態健康人居測評活動;2004年,人民日報、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與廣東省生態學會聯合主辦為期兩年的“中國綠色生態住區廣東行”生態健康人居測評活動,兩次活動均採用呂健博士創立的“五色時空”人類生境自組織理論作為依據,皆邀請其出任首席測評專家。從此,生態健康人居全面地在全國範圍推導進行,先後在廣州、深圳、佛山、肇慶、長沙、合肥、成都、重慶、鄭州以及美國洛杉磯等城市及社區(樓盤)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