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黃

(玄蔘科地黃屬植物)

鎖定
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 Libosch. ex Fisch. et Mey.)是玄蔘科地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肉質,鮮時黃色;莖紫紅色,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花序上升或彎曲,在莖頂部略排成總狀花序,或全部單生葉腋,花期4-7月;蒴果卵形至長卵形,果期4-7月。 [16] 
地黃是“四大懷藥”之一,在河南省孟州市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記載。在東南亞各國,“四大懷藥”被當作稀貴禮品相互贈送;日本、英國等國家把“四大懷藥”稱為“華藥”。中國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主要分佈於遼寧、河北、江蘇等省區,生於海拔50-1100米的砂質壤土、荒山坡、山腳、牆邊、路旁等處。 [15-17] 
地黃可分為鮮地黃、乾地黃;據歷代本草和醫書記載,在止血、清熱生津功效上鮮地黃勝於乾地黃;其中《本草綱目》上就記載着:鮮地黃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乾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可作自然式花卉佈置。 [4]  [18-19] 
中文名
地黃
拉丁學名
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別    名
生地
生地黃

懷慶地黃
小雞喝酒 展開
別名
生地
生地黃

懷慶地黃
小雞喝酒
地髓等 [1]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20] 
唇形目
玄蔘科
地黃屬
地黃
分佈區域
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江蘇等省
命名者及年代
(Gaert.) Libosch. ex Fisch. et Mey.,1835

地黃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 [2]  地黃體高10-30釐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肥厚,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釐米,莖紫紅色。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2-13釐米,寬1-6釐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3] 
地黃線稿圖 地黃線稿圖
花具長0.5-3釐米之梗,梗細弱,彎曲而後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萼長1-1.5釐米,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具10條隆起的脈;萼齒5枚,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長0.5-0.6釐米,寬0.2-0.3釐米,稀前方2枚各又開裂而使萼齒總數達7枚之多;花冠長3-4.5釐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紅色,被多細胞長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鈍或微凹,內面黃紫色,外面紫紅色,兩面均被多細胞長柔毛,長5-7毫米,寬4-10毫米;雄蕊4枚;藥室矩圓形,長2.5毫米,寬1.5毫米,基部叉開,而使兩藥室常排成一直線,子房幼時2室,老時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無毛;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蒴果卵形至長卵形,長1-1.5釐米。花果期4-7月。 [3]  [21] 

地黃近種區別


地黃
枝葉
根莖肉質,鮮時黃色;莖紫紅色,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
根莖肉質肥厚,橘紅色。莖直立,株高30-60釐米,全株被灰白長柔毛或腺毛。基生葉蓮座狀,葉橢圓形,基部漸狹成長柄;莖生葉向上漸小,上面綠色,皺縮;下面紫紅色;葉緣鋸齒
花果
花序上升或彎曲,在莖頂部略排成總狀花序,或全部單生葉腋
總狀花序頂生或單生葉腋;花大,花冠筒微彎,外面紫紅色,內面黃色油紫斑
圖片
地黃 地黃
天目地黃 天目地黃

地黃生長環境

常生於生於海拔50-1100米的荒山坡、山腳、牆邊、路旁等處。 [3] 

地黃分佈範圍

北京:
西城、宣武、海淀、門頭溝、房山、昌平、懷柔、密雲、延慶。
天津:
南開、河北、薊縣。
河北:
井陘、正定、行唐、靈壽、贊皇、平山、辛集、唐山、遷西、秦皇島、山海關、青龍、昌黎、撫寧、峯峯、涉縣、磁縣、武安、內丘、隆堯、沙河、保定、淶源、易縣、張家口、蔚縣、陽原、懷來、涿鹿、赤城、承德、圍場。
山西:
太原、大同、盂縣、沁縣、晉城、沁水、陵川、太谷、靈石、介休、運城、聞喜、稷山、絳縣、垣曲、夏縣、平陸、永濟、河津、河曲、翼城、鄉寧、侯馬、霍州、離石、興縣、臨縣、石樓、嵐縣。
內蒙古:
赤峯、松山、寧城、通遼、準格爾。
遼寧:
撫順、錦州、遼陽、建平、凌源、葫蘆島、綏中。
江蘇:
南京、徐州、豐縣、銅山、南通、連雲港、建湖、沭陽。
浙江:
寧波、天台。
安徽:
歙縣、蕭縣。
福建:
雲霄、南靖。
江西:
蓮花、九江、會昌。
山東:
濟南、棗莊、廣饒、濟寧、微山、泗水、曲阜、鄒城、泰安、寧陽、新泰、臨沂、沂水、費縣、平邑、蒙陰、沾化。
河南:
鄭州、登封、開封、開封、嵩縣、宜陽、魯山、林州、新鄉、新鄉、原陽、封丘、衞輝、輝縣、修武、禹州、澠池、靈寶、南陽、西峽、內鄉、信陽、淮陽、駐馬店、濟源。
湖北:
武漢、竹山、竹溪、興山、秭歸、五峯、南漳、羅田、麻城、通城、利川、建始、鶴峯、神農架。
湖南:
平江、益陽、宜章、江華、沅陵。
廣西:
南寧、桂林、臨桂、容縣。
海南:
萬寧。
陝西:
西安、長安、户縣、眉縣、隴縣、鳳縣、太白、咸陽、楊凌、武功、渭南、華陰、延安、子長、富縣、洛川、黃龍、黃陵、漢中、洋縣、留壩、榆林、府谷、橫山、綏德、吳堡、子洲、商洛、商南、山陽。
甘肅:
涇川、崇信、岷縣、武都、文縣、卓尼。
寧夏:
銀川、賀蘭 [14] 

地黃栽培技術

地黃喜疏鬆肥沃的沙質壤土,黏性大的紅壤土、黃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種植。地黃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緣或與高稈作物間作。當土温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適宜發芽,在此温度範圍內若土壤水分適合,種植後一星期發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莖不能萌芽。 [4]  從種植到收穫需150-160天。中國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主要分佈於遼寧、河北、江蘇等省區。 [16] 
地黃 地黃

地黃根莖繁殖

根莖繁殖為主。種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種時應用。種用根莖來源於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黃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黃種產量高、質量好。
具體方法是:7-8月在當年春季栽種的良種地黃地內,選生長健壯、無病蟲的根莖,挖起折成4-5cm短節,稍風乾後,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種到一塊充分施足底肥的地裏,適當除草,追肥,雨後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隨挖隨栽。栽種地黃一般在日平均温度為18-21℃時最好。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慶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黃在4月上、中旬;晚地黃(或麥茬地黃),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種時在壟或畦上開溝,溝距33cm,每隔15-20cm,放種栽一節,覆土3-4cm,壓實表土後澆水。每壟種2行,每畦3-4行,苗出齊後,選陰雨天補苗,栽後1月左右勻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淺薅2-3次,並鏟去陸續生出的多餘苗。 [4] 
地黃

地黃田間管理

每次中耕後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糞水或餅肥,多雨季節,要注意排水防澇,使地無積水,出現花蕾時,要隨時摘除。 [4] 
地黃栽培時,不宜選曾種植過棉、芝麻、豆類、瓜類等的土地,否則病害嚴重。如要混種,應選禾本科作物;地黃有“三怕”,即怕旱、怕澇和怕病蟲害。因其根系少,吸水能力差,稍微乾旱即易凋萎;土壤水分過多則肉質根莖易腐爛。所以得適當的灌溉。

地黃病蟲防治

斑枯病可選抗病品種,清潔園地,發病初期用倍量式波爾多液噴霧。還有地黃枯萎病、大豆胞囊線蟲、輪紋病等為害。蟲害有棉紅蜘蛛,發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蛺蝶,在其幼齡期用敵百蟲等防治。

地黃主要價值

地黃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創匯產品之一,產品遠銷港澳、東南亞及日本等國。 [5] 

地黃藥用

來源:玄蔘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鬚根及泥沙,鮮用;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幹。前者習稱鮮地黃,後者習稱生地黃。 [6] 
炮製:(熟地黃)
⑴取淨生地黃,照酒燉法燉至酒吸盡,取出,晾曬至外皮黏液稍干時,切厚片或塊,乾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黃,用黃酒30-50kg。
⑵取淨生地黃,照蒸法蒸至黑潤,取出,曬至約八成干時,切厚片或塊,乾燥,即得。 [7] 
性味:鮮地黃:甘、苦,寒。生地黃:甘,寒。 [6]  熟地黃:甘,微温。 [7] 
歸經:歸心、肝、腎經。 [6-7] 
功能主治:地黃性涼,味甘苦,具有滋陰補腎、養血補血、涼血的功效。凡陰虛血虛腎虛者食之,頗有益處。此外,地黃有強心利尿、解熱消炎、促進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8]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6] 
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痠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髮早白。 [7] 
用法用量:鮮地黃:12-30g。生地黃、熟地黃:9-15g。 [6-7] 
貯藏:鮮地黃埋在砂土中,防凍;生地黃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7]  [9] 
常用配方
⑴治傷寒及温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右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⑵治暑温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嚴語,目常開不閉,或喜切不開: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蔘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二錢(連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與也。(《温病條辨》清營湯)
⑶治陽乘於陰,以致吐血、衄血: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上研,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婦人良方》四生丸)
⑷治吐血經日:生地黃汁一升,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末)。上藥相和,煎至半升,分為二服,温温食後服。(《聖惠方》)
⑸治肺損吐血不止:生地黃八兩(研取汁),鹿角膠一兩(炙燥,研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於銅器中煎,次下地黃汁及膠末,打令勻,煎令熔,十沸後,分作三服。(《聖濟總錄》地黃飲)
⑹補虛除熱,去癰癤痔疾:生地黃隨多少,三搗三壓,取汁令盡,銅器中湯上煮,勿蓋,令泄氣,得減半,出之,布絞去粗碎結濁滓穢,更煎之令如餳,酒服如彈丸許,日三。(《千金方》地黃煎)
⑺治勞瘦骨蒸,日晚寒熱,咳嗽唾血:生地黃汁二合。煮白粥,臨熟人地黃汁攪令勻,空心食之。(《食醫心鏡》)
⑻治產後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煩亂:生地黃汁半小盞,益母草計半小盞。上藥,入酒一小盞相和,煎三、五沸,分為三服,頻頻服之。(《聖惠方》地黃酒)
⑼治消渴:生地黃三斤(細切),生薑半斤(細切),生麥門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處於石臼內搗爛,生布絞取自然計,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貯,每服一匙,用温湯化下,不拘時。(《聖濟總錄》地黃煎)
⑽治墜馬傷折手足,痛甚:生地黃一斤,生薑四兩。搗細末,入糟一斤同炒勻,乘熱以布裹罨傷處,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後整骨。(《夷堅志》)
臨牀應用
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主治心經火熱證。生地黃6g,木通6g,生甘草梢6g。上藥為末,每服9g,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温服。方中地黃入心腎經,甘涼而潤,清心熱而養血養陰,用以為臣。 [9] 
清胃散(《蘭室秘藏》)主治胃火牙痛。生地黃6g,當歸身6g,牡丹皮9g,黃連6g,升麻9g。上藥為末,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方中生地涼血滋陰。 [9] 
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主治陰虛火旺盜汗。當歸、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熟地黃各6g,黃芪12g。上藥為粗末,每服15g,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服,小兒減半服之。方中當歸、生地、熟地入肝腎而滋陰養血,陰血充則水能制火,為方中君藥。 [9]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治腎陰虛證。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動搖,足跟作痛,以及小兒滷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熟地24g,山萸肉、幹山藥各12g,澤瀉、牡丹皮、茯苓各9g。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6-9g),空心温水化下。方中熟地味甘純陰,主入腎經,長於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 [10] 
泰山磐石散(《古今醫統大全》)治氣血虛弱,胎元不固證。胎動不安,墮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人蔘、黃芪各3g,白朮、炙甘草各1.5g,當歸3g,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各2.4g,續斷3g,糯米一撮,黃芩3g,砂仁1.5g。水煎服。方中熟地補血滋陰以養胎元,配伍人蔘以復衝任氣血不足之本,為君藥。 [10] 
左歸丸(《景嶽全書》)治真陰不足證。腰痠腿軟,頭暈眼花,耳聾失眠,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幹,舌紅少苔,脈細。大懷熟地240g,山藥120g,枸杞120g,山萸肉120g,川牛膝120g,菟絲子120g,鹿膠120g,龜膠120g。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方中重用熟地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 [10] 
文獻論述
⑴《本草衍義》:地黃,《經》只言幹、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人中虛燥熱,須地黃者,若與生、幹,常慮大寒,如此之類,故後世改用熟者。 [11] 
地黃
張元素:熱地黃補腎,血衰者須用之。又臍下痛,屬腎經,非熟地黃不能除,乃通腎之藥也。
李杲: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能益腎水而治血,脈洪實者宜此。若脈虛,則宜熟地黃。地黃假借火力蒸,故能補腎中元氣。
⑷《綱目》:按王碩《易簡方》雲: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又云,生地黃能生精血,天門冬引入所生之處,熟地黃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入所補之處。虞摶《醫學正傳》雲:生地黃生血,而胃氣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黃補血,而痰飲多者服之恐泥膈。或雲,生地黃酒炒則不妨胃,熟地黃薑汁炒則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黃之精微者也。
⑸《本草匯言》:熟地稍温,其功更溥。久病陰傷,新產血敗,在所必需者也。但二地之性,涼而泥膈,凡產後惡食作瀉,雖見發熱、惡露作痛,不可用,誤用則泄不止。凡陰虛咳嗽,內熱骨蒸,或吐血等侯,一見脾胃薄弱,大便不實,或天明溏泄,產後泄瀉,產後不食,多病不食,俱禁用地黃。凡胸膈多痰,氣道不利,升降窒塞,藥宜通而不宜滯,湯丸中亦禁入地黃。設有氣證當用而不可無者,則以桂心少佐可也。痰證當用而不可少者,則以薑汁拌炒可也。
⑹《本草正》:熟地黃性平,氣味純靜,故能補五臟之真陰,而又於多血之髒為最要,得非脾胃經藥耶。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氣與血耳。氣主陽而動,血主陰而靜,補氣以人蔘為主,而芪、術但可為之佐輔;補血以熟地為主,而芎、歸但可為之佐。然在芪、術、芎、歸,則又有所當避,而人蔘、熟地,則氣血之必不可無,故凡諸經之陽氣虛者,非人蔘不可,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凡諸真陰虧損者,有為發熱,為頭疼,為焦渴,為喉痹,為嗽痰,為喘氣,或脾腎寒逆為嘔吐,或虛火載血於口鼻,或水泛於皮膚,或陰虛而泄利,或陽浮而狂躁,或陰脱而仆地,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陰虛而水邪氾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陰虛而真氣散失者,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腸胃,且猶有最玄最妙者,則熟地兼散劑方能發汗,何也以汗化於血,而無陰不作汗也。熟地兼温劑始能回陽,何也。以陽生於下,而無復不成乾也。然而陽性速,故人蔘少用,亦可成功,陰性緩,熟地非多,難以奏效。而今人有畏其滯膩者,則崔氏何以用腎氣丸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澤者,則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醫腎泄。又若制用之法,有用薑汁拌炒者,則必有中寒兼嘔而後可;有用砂仁制者,則必有脹滿不行而後可;有用酒拌炒者,則必有經絡壅滯而後可。使無此數者,而必欲強用製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靜重之妙,而反為散動以亂其性,何異畫蛇而添足。今之人即欲用之補陰而必兼以滲利,則焉知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之法不宜滲;即有用之補血而復疑其滯膩,則焉知血虛如燥土,旱極望雲霓,而枯竭之腸極喜滋(潤)。設不明此,則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單用之而任之以多;單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盡其所長,是又何異因噎而廢食也。
⑺《藥品化義》: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涼變温,專人肝臟補血。因肝苦急,用甘緩之,兼主温膽,能益心血,更補腎水。凡內傷不足,苦志勞神,憂患傷血,縱慾耗精,調經胎產,皆宜用此。安五臟,和血脈,潤肌膚,養心神,寧魂魄,滋補其陰,封填骨髓,為聖藥也,取其氣味濃厚,為濁中濁品,以補肝腎,故凡生熟地黃、天冬、麥冬、炙龜板、當歸身、山萊萸、枸杞、牛膝皆粘膩濡潤之劑,用滋陰血,所謂陰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11] 
⑻《本經逢原》:熟地黃,假火力蒸曬,轉苦為甘,為陰中之陽,故能補腎中元氣。必須蒸曬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雖服奚益。……臍下痛,屬腎臟精傷;脛股酸,系下元不足;目琉琉如無所見,乃水虧不能鑑物,皆腎所主之病,非熟地黃不除。
⑼《本草求真》:景嶽尚論熟地,最為明確,獨中所論脾腎寒逆為嘔,可用地黃以治,是亦千慮之一失耳。夫既脾腎虛寒,則脾與腎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熱,以為掃除,如太陽既至,堅冰自解,乃復墜以霜雪,投以陰劑,不更使寒滋甚乎。雖曰熟地性温,寒從温散,然寒至上逆為嘔,則寒已甚,豈有熟地之温,而可令寒外散乎。但或陽盛陰微,陽藉陰化,偶有感冒。用此雜於温散之中,或有見效;若真純陰無火,厥氣上逆則嘔,則此又為深忌。
⑽《本草經讀》:張景嶽以百病之主俱從腎治,誤以《神衣本草經》上品服食之地黃,認為治病之藥,滋潤膠粘,反引邪氣斂藏於少陰而無出路,以後雖服姜、附不熱,服芩、連不寒,服參、術不補,服硝、黃不下,其故何哉。蓋以熟地黃之膠粘善者,女人有孕四物湯為主,隨症加入攻破之藥而不傷,以四物湯中之熟地能護胎也,知其護胎之功,便可悟其護邪之害,膠粘之性,最善著物,如油入面,一著遂不能去也。
⑾《本草正義》:地黃,為補中補血良劑。古恆用其生而幹者,故曰乾地黃,即今之所謂原生地也。然《本經》獨於此味用一干字,而又曰生者尤良,則指鮮者言之,可知乾地、鮮地,六朝以前,本已分為兩類,但辨別主治,猶未甚嚴。至《名醫別錄》,則更出生地黃一條,顯與乾地黃區別,其主治則幹者補血益陰,鮮者涼血清火,功力治療,不復相混。然究屬寒涼之品,惟虛而有熱者為宜,若真陰不充,而無熱證,則用乾地,猶嫌陰柔性質,不利於虛弱之脾胃。於是唐、宋以來,有製為熟地黃之法,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曬多次,至中心純黑,極熟為度,則借太陽之真陽,以變化其陰柔性質,俾中虛者服之,不患其凝滯難化,所以熟地黃且有微温之稱,乃能補益真陰,並不虞其寒涼滑泄,是以清心胃之火者,一變而為滋養肝、脾、腎之血,性情功效,已非昔比,而質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達下焦,滋津液,益精血。凡津枯血少,脱汗失精,及大脱血後、產後血虛未復等證,大劑頻投,其功甚偉。然粘膩濁滯,如大虛之體服之,亦礙運化,故必胃納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則窒滯中州,必致脹悶,雖有砂仁拌蒸,亦屬無濟,則中氣太弱,運動無權之弊也。熟地之補陰補血,功效固不可誣,然亦惟病後元虛,及真陰素薄者,可以為服食補養之用。今人多以入之滋補膏方中,正是恰到好處,苟其人胃納素薄,及虛弱成瘵者,得此亦必中滿妨食,甚且作脹,其為害亦頗不淺,而痰飲瀰漫,或兼挾外感者,固無論矣。
⑿《珍珠囊》: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
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無所見。
⒁《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⒂《本草從新》: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聰耳明目,黑髮烏須。又能補腫陰,上久瀉,治勞傷風痹,陰虧發熱,千咳痰嗽,氣短喘促,胃中空虛覺餒,痘證心虛無膿,病後脛股痠痛,產後臍腹急疼,感證陰虧,無汗使閉,諸種動權,一切肝腎陰虧,虛損百病,為壯水之主藥。 [11] 

地黃食用

地黃粥 地黃粥
將地黃作為食品,在民間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黃產區羣眾就將地黃“醃製成鹹菜,泡酒、泡茶而食之”。人們仍把地黃切絲涼拌,煮粥而食。
宜忌人羣
宜食:陰虛發熱、口乾渴、陰傷便秘、腎陰不足、虛火上火之咽喉幹痛、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婦女月經不調、血崩、胎動不安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
忌食: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不適宜食用。同時,地黃不宜與薤白、韭白、蘿蔔、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時不宜用銅鐵器皿。 [8] 

地黃觀賞

地黃盆栽 地黃盆栽
地黃適於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開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優美,可在花境、花壇、岩石園中應用。可作自然式花卉佈置。 [4] 

地黃植物文化

地黃史載

地黃是“四大懷藥”之一,“四大懷藥”是地黃、山藥 、牛膝、菊花的總稱,盛產於黃河北岸的温縣、武陟、博愛、孟州、沁陽等縣(市)。明朝,因這一地區屬懷慶府管轄,故稱“四大懷藥”。“四大懷藥”在雲台山地區具有悠久的種植和藥用歷史。據《本草綱目》記載,地黃在孟州市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從周朝開始,四大懷藥被歷代列為皇封貢品;唐宋時期,四大懷藥已久負盛名,經絲綢之路傳入亞歐各國;明代鄭和將懷藥帶入東南亞、中東、非洲諸國;近代四大懷藥被海外人士譽為“華藥”。《紅樓夢》中亦有寶玉為晴雯改藥方加地黃的情節。 [17] 
四大懷藥 四大懷藥
“四大懷藥”不僅在國內頗有名氣,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讚。在東南亞各國,人們把“四大懷藥”當作稀貴禮品相互贈送。日本、英國等國家把“四大懷藥”稱為“華藥”。 [17] 

地黃詩詞

作者:蘇軾(宋代)《地黃》。
地黃餉老馬,可使光鑑人。吾聞樂天語,喻馬施之身。
我衰正伏櫪,垂耳氣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爭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湯養陳薪。投以東阿清,和以北海醇。
崖蜜助甘冷,山姜發芳辛。融為寒食餳,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還生津。願餉內熱子,一洗胸中塵。

地黃現代研究

地黃化學成分

藥材地黃(圖2) 藥材地黃(圖2)
地黃的化學成分以甙類為主,其中又以環烯醚萜甙類為主。從鮮地黃分得的環烯醚萜甙有:益母草甙(leonuride),桃葉珊瑚甙(aucubin),梓醇(catalpol),地共同甙(rehmannioside)A、B、C、D,美利妥雙甙(melittoside),都桷子甙(melittoside),都桷子甙(geniposide),8-表馬錢子甙酸(8-epiloganic acid),艋骨草酸(ajugoside),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E-feruloyl ajugol),6-O-Z-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Z-feruloy6l ajugol),6-O-香草酰基筋骨草醇(6-O-vanilloyl ajugol),6-O-對香酰基筋骨草醇(6-O-p-coumaroyl ajugol),6-O-(4″-O-α-L-吡喃鼠李為良藥甙)香草酰基筋骨草醇〔6-O-(4″-α-L-rhamnopyranosyl)vanilloyl ajugol〕,焦地黃甙(jioglutoside)A、B等;以梓醇的含量最高。又含糖類:D-葡萄糖(D-glucose),D-半乳糖(D-galactose),D-果糖(D-fructose),蔗糖(sucrose),棉子糖(raffinose),水蘇糖(stachyose),甘露三糖(amn-ninoTCMLIBiose),毛蕊花糖(verbascose),以水蘇糖的含量最高,達64.9%。還含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apartic acid),穀氨酸(glutam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緣氨酸(ser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otyric acid)等氨基酸以及葡萄糖胺(glucosamine),D-甙露醇(D-mannitol),磷酸(phosphoric acid),β-谷甾醇(β-si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1-乙基-β-D-galacetoside,腺甙(adenoside)及無機元素等。 [12] 
根含地黃甙(rehmannioside)A、B、C、D, 二氫梓醇甙(dihydrocatalpol), 桃葉珊瑚甙(aucubin),梓醇甙(catalpol), melittoside和leonuride.鮮根含梓醇甙0.11%.鮮根醇提物中尚含β一谷甾醇、甘露醇、胡蘿蔔甾醇(daucosterol)、1-乙基-β-D-半乳糖甙和蔗糖.水溶性成分中含多種糖,其中以水蘇糖含量最高,為32.1%-48.3%,併合多種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含量最高,為2%-4.2%,另有Y氨基丁酸、磷酸。商品地黃中曾分得少量β-谷甾醇、豆甾醇及微量菜油甾醇。乾地黃中分得系列脂肪酸、β-谷甾醇、棕櫚酸、丁二酸、胡蘿蔔甙及S8環狀化合物。地上部分含monomelittoside,leonuride及桃葉珊瑚甙、樣醇甙、二氯樣醇甙。

地黃藥理作用

降血糖:懷慶地黃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對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實驗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止血:生地、熟地煎劑、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對小鼠均可縮短血液凝固時間(毛細管法)。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地黃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並有抗凝血酶作用, 對內毒素引起的大鼠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有對抗作用。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損害等作用。
治療肝炎:臨牀報道地黃和甘草合用,無論是肌注或口服對傳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進肝功能恢復,尤以ALT下降顯著且無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
治療白喉:以生地黃為主,配合連翹、黃芩、麥冬、玄蔘的抗白喉合劑,服用後多在4天內退熱,假膜消失,咽痛好轉。 [13] 

地黃藥材鑑別

地黃 地黃
顯微特徵:鮮地黃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層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鬆;散有較多分泌細胞,含橘黃色油滴;偶有石細胞。韌皮部較寬,分泌細胞較少。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稀疏,放射狀排列。
生地黃粉末深棕色,木栓細胞淡棕色,斷面觀類長方形,排列整齊。薄壁細胞類圓形,內含類圓形細胞核。分泌細胞形狀與一般薄壁細胞相似,內含橙黃色或橘黃色油滴物。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約至92微米。
理化鑑別:生地黃取本品2克,加甲醇20毫升,置於水浴上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回收甲醇至5毫升,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梓醇對照品,加甲醇配製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微升,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茴香醛試液,105攝氏度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再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熟地黃取本品粉末1克,加乙醇10毫升,浸泡24小時,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5-羥甲基糠醛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供試品溶液10微升、對照品溶液5微升,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燈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