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土建築的生命機制

鎖定
《生土建築的生命機制》是2010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曉華。
書    名
生土建築的生命機制
作    者
王曉華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112124497

生土建築的生命機制內容簡介

本書編自作者的博士論文(《機制文化與生土建築的發展——黃土高原生土建築人居環境的生態價值研究》)。
“綠色生活、低碳經濟”等概念是當下生態環境發展狀況的迫切要求,以建築為主體的人居環境既是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一大根源,又是人類文明價值體系的一大載體,對於古老而極具生態價值的生土建築研究,本文因此從支撐這一人文創造活動的機制文化研究做起。
人居環境的背後是人,它既是人類生命存有模式的物質化轉述,也是人類生命意義的延伸,因而有着複雜的精神結構,它關涉到人與天地、人與人、心與物之間相互關聯的人類生命活動所涉及的一切內容。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黃土地農耕文明為主體的,以生命為最高原則來審視一切存有關係的哲學體系,本文故此以人的生命文化理念為價值核心來溯源傳統人居環境的文化原型。
生土建築起源於人工生土洞穴,它無污染、不留建築垃圾、還原性好、有利於人身健康,特別是能夠蓄熱、保温,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和新陳代謝的物理特徵更符合當代生態建築趨向生命模式的發展理念。所以,本文主張以生命模式去理解生土建築和營造人居環境,它不但從場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關係上,建築本身所採取的結構形式及材料性能上,而且從物質環境對人性進行全方位的關懷上都應成為我們訴求的方向。 [1] 

生土建築的生命機制作者簡介

王曉華 ·1986年西安美術學院附中畢業,1990年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2006年西安美術學院建築環境藝術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201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獲博士學位。 ·2003年~2008年參與科技部“西北人文資源環境基礎數據庫”和文化部“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課題研究,並發表《陝北民居考察報告》。 ·2005年論文《常氏莊園的空間意象》發表在《中國建築年鑑》。 ·2008年合作論文《奧運對北京城市區域及形態的影響》發表在《建築師》雜誌第133期。 ·2008年論文《空間文化的更新在於通感的開拓》獲“第三屆為中國而設計”優秀論文獎。

生土建築的生命機制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1.1 課題緣起
1.1.1 建築存在的原型及意義
1.1.2 走向終結的神話
1.1.3 尷尬的文明
1.1.4 生態文明理念生成的弱脈
1.1.5 生態與生土建築
1.2 選題的價值
1.3 研究對象及目的
1.4 國內外有關生土建築研究的現狀及成果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創新點
第二章 黃土高原的生土建築及語言嬗迭
2.1 黃土高原的生土建築與黃土文明的足跡
2.1.1 天然洞穴——孕育人類文明的地母之穴
2.1.2 生土穴居與黃土文明的足跡
2.2 穴居形態的變遷與生土結構語言
2.2.1 穴居形態的變遷
2.2.2 生土結構語言的豐富
2.3 生土家園的營造
2.3.1 穴居語言的繁衍和流變
2.3.2 黃土經營的意匠
第三章 黃土高原人居環境中的機制文化
3.1 生命意識與居住環境理念
3.1.1 聚落形成的基本內涵
3.1.2 聚落生活的精神結構與變遷
3.2 生命理念與倫理模式
3.2.1 定居生活的第一神
3.2.2 與天理相通的倫理意識
3.3 生活理念與院落空間形態
3.3.1 院落形態及空間意象
3.3.2 門堂分立與登堂入室之緣起
3.3.3 院落形態的地域性成因
第四章 陝北黃土高原傳統人居環境的生態價值分析
4.1 聚落形態與生態環境
4.1.1 地域概念及生態環境
4.1.2 人文歷史的形成與演變
4.1.3 聚落形態及佈局特徵
4.2 生態空間與宅形理念
4.2.1 宅形的地理屬性
4.2.2 氣形觀念與生態景觀體系
4.3 建築的人性、物性及天性
4.3.1 生活理念與空間語言
4.3.2 生土結構——會呼吸的有機生命體
4.3.3 石為骨、土為肉的生命模式
第五章 黃土文明的生命指向及人性關懷
5.1 黃土崇拜與黃土文明的積澱與嬗變
5.1.1 摶土做人與黃土崇拜
5.1.2 女媧崇拜產生的文化原型
5.1.3 黃土文明的積澱與嬗變
5.2 黃土文明的生命時空觀
5.2.1 三才合一的宇宙生境
5.2.2 萬物交感的生命能量場
5.2.3 生命的守護
5.3 黃土文明的倫理觀
5.3.1 和諧是天大的倫理
5.3.2 從門臉、門氣到門風
第六章 生土建築人居環境設計理念及實踐探索
6.1 國外生土建築的過去和未來
6.1.1 洞穴——人類共同的故居
6.1.2 泥土——古老而通俗的語言
6.1.3 土坯王國
6.1.4 生土建築的新生與未來
6.2 設計理念的探索
6.2.1 迴歸天地之家的環境意識
6.2.2 機制文化更新與空間理念的拓展
6.2.3 生命模式的設計意識
6.3 設計實踐探索——陝西三原縣柏社村生土建築改造及創新設計
6.3.1 地理與人文歷史背景
6.3.2 生土民居現狀調研
6.3.3 對生土建築走向衰落的反思
6.3.4 改造和創新設計
結論
參考文獻
圖表索引
致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