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命的意義

(哲學問題)

鎖定
生命的意義是一個構成人類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的哲學問題。這個概念通過許多相關問題體現出來,例如:“我為何在此”“什麼是生命?”“生命的真諦是什麼?”。在歷史長河中,它也是科學以及神學一直思索的主題。先人在不同的文化環境意識形態背景下也給出了很多的多元化答案。
生命的意義經常與哲學、宗教的存在、意識(自覺)、幸福等概念交集在一起,還會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領域,如象徵符號、實體論、價值、目的、道德、善與惡、自由意志(自願)、上帝觀、神的存在、靈魂、來世等。而與科學的聯繫的關係不那麼直接,科學在與之相關的話題上,一般會設置一定的背景與參數來描述與宇宙有關的事實。
中文名
生命的意義
外文名
The meaning of life
類    型
哲學問題
釋    義
解構人類存在的目的與意義

生命的意義一般觀點

  1. 實現個人的潛能與理想。
  2. 實現生物性上的完美。
  3. 追求智慧與科學學識。
  4. 做有益、正確的事。
  5. 去愛、感受並享受生活。
  6. 擁有權利、變得更加強大。
  7. 存在先於本質,生命全無意義。(薩特的名言)
一些具體解釋
1.生命的意義就是問道,不是記在紙上,而是記在我們的遺傳密碼DNA上!
2.人,應當豐富人生,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快樂地生活。為社會和平,發展,奉獻自己應有的精力,不虛度年華,不碌碌無為,不給自己留下遺憾。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8張)
3.對生命意義在中國古代就已有過深刻的思考,而事實上宗教的誕生就是為解決生命與消亡,毀滅與存在等一系列矛盾而誕生的。古籍載人乃五行之秀,萬物之靈,可見自遙遠的過去,先人已意識到人類與其他生物的不同之處。故人類的生與死便也不可與一般生物如草木枯榮、動物誕生與死亡同一而論,理性的誕生賦予人類以特殊的能力,它是相對於原始動物本能的相對方,一直是有靈論者的有力辯證,他們認為靈魂的存在造成這一結果。人類自我的認可和不甘永遠消亡迫使人類走上了對生命意義和世界本源存在方式的永恆命題,在加之理性之存在,使人類意識到除卻這目光所及的客觀世界,人類的意識也一樣詭譎和宏大,故唯心論應運而生,從此整個人類社會進入了意識世界真實性和客觀世界真實性的長久論辯——但毫無結果。事實上當人類把世界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存在方式弄清之後,生命的意義也可得到解決。在這些永恆的思索之中,宗教誕生。佛教説世界本無相,生命的本質,世界的本質乃為空,虛空中的縷縷念想而化色,色又生相,相便是我們眼中千奇百怪,陸離變幻的世界了,而這一切終為幻,最後還是重歸於空。故而人類須禁慾斬情,守心空念。而基督教在對生命意義和存在的一系列苦苦摸索中,終於靠重構第二世界的方式自欺性解決了生命與死亡的矛盾,並列條例勸人行善,或許發現了善性是符合整體世界核心本源規則之一吧,古諸智者發現善行可產生一種神奇的魔力在行善者身上,但它玄之又玄無可捉摸,只知可讓行善者運順氣旺,精神愉悦。佛教靠此作為六道輪迴的核心推動力——即行惡則生惡力,善生善力,其力決定人死後墜入何道,加之因果報應,從而六道之輪不息轉動。故而有智者認為生命的意義在為行善,它會讓人快樂充實神清氣旺。中國對世界和生命的思考在諸子百家時代出現集中性爆炸,各個教派紛呈迭出令人目不暇接,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都思想精髓,令人發省。其中以自然無為和明德救世最為受人敬仰,對生命的意義思考幫助重大。或許生命的意義則在與行善、愛人、更為深掘乃為問道。
4.為別人活着:以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以別人的痛苦作為自己的痛苦,以周圍人的評價和稱讚作為自己存在的意義。例如志願者。
為自己而活着:以個人物質或精神享受作為自己生活的目的。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態度以及在生活中周圍人的評價。例如長期從事一些技術或流水線工作的工人,或者過度富有,根本不去交任何朋友的資本家等 。
為某種信念或者理想活着:比如金錢財富、女人、男人、子女、某種觀念、信念之類的。
為活着而活着:沒有活着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活着。等待着生命結束或者生命中可能出現的奇蹟。

生命的意義科學探究

道德自然主義者宣稱倫理科學(science of morality)可以分析此問題。但科學作為一個對實然問題的研究方法,大多數科學哲學家並不認為科學可以對生命的意義提供答案。但科學或許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資訊,作為探究此問題的出發點。
生命的心理學意義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3張)
科學家假設生命的意義是可決定的,透過了解宇宙運作的規則,人類是可能瞭解生命的意義,但不能解析生命潛在價值所在。科學的價值在於,一方面能夠提供更多的工具與方法使得人類對問題有更深的瞭解;但另一方面,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類智慧的演化發展是不同步的,即客觀存在主觀能動性永遠存在差距。所以隨着科學的發展,人類也只有陷進了更深層次的疑問與探尋,如此循環。以下幾種科學學科曾試圖解析生命的意義所在。
有一個大體稱為“恐懼管理理論”的價值系統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理論宣稱,人類對死亡產生本能的恐懼,它會促使人們對逃離死亡做出心理提醒,從而做出生命價值選擇。
神經科學已經對神經傳遞素運輸,特別是在邊緣系統和獨特的腹側被蓋區物理實體上已有很多的理論研究,例如激勵、愉悦、動機等。如果相信生命的意義在於爭取最大限度的快樂,這些理論可以給出一個標準式的臨牀試驗。
經濟學家則在市場上實踐了何為價值。
社會學則用價值觀、規範、失範等理論概念在社會層級中檢驗價值。
生命的起源
無生源論的精確機制仍是生物學正在研究的主題之一:其中值得注意的理論包括RNA世界學説理論與鐵鎳硫化物世界理論等。在20世紀末,根據對基因選擇理論的研究,生物學家George C. Williams、理查德·道金斯、David Haig等人,他們認為DNA的複製與存續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功能。
宇宙起源與命運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2張)
雖然宇宙大爆炸的模型及理論剛推出的時候滿足了大部分的疑問,其與宗教概念中的創造論
之間的相通之處更讓其獲得不少支持,此理論同時也獲得了數個獨立觀察的驗證和支持。然而,當代物理學只能夠描述大爆炸10^−43秒之後的宇宙(當時間為零時所對應的温度為無限);如果想研究大爆炸10^−43秒之前的宇宙,便需要量子引力理論的幫助。雖然如此,許多物理學家還是推測過在這個時間點之前發生過的事情以及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有些物理學家認為大爆炸的發生是出於機緣巧合,當人擇原理放入考慮範圍時也就暗示着平行宇宙存在的可能性。
生命的本質
生命的本質是宇宙大爆炸後空間運動的歷史記憶(遺傳基因)的外在表現形式。時效波説:“事物內部矛盾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從無機物原始生命的演化過程中,當時特有的物質結構和環境條件外因,慣性維護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這一物質最基本屬性的矛盾則是推動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發生質變的內在動力(內因);其所外化成的生命的新陳代謝功能和內化成的遺傳變異性能則隨着時間的推移,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自然選擇規律的作用下,造就了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自覺或不自覺發揮着主觀能動性去趨利避害、適應環境的千差萬別、形形色色的生命。”
記憶是一種平衡態
如果説在真空中光的運動速度對於任何慣性運動參考系都是光速C的話,那麼説明光是宇宙中最快的也是以最穩定速率膨脹的膨脹空間。光子空間的擴散運動使空間向內彎曲,產生引力,使得其他膨脹空間的擴散運動與引力平衡,產生了電子、質子、中子、原子、分子、無機化合物、高分子等有機化合物。這些是在温度從高到低的不同的温度下膨脹空間與引力空間的平衡態,質子是宇宙在初期高温高壓下的誇可運動的平衡態,也是宇宙的初期記憶。分子、無機化合物是宇宙發展到星系時行星中原子運動的平衡態,也是宇宙的中期記憶,高分子有機化合物、生命是光子流過分子,產生的負熵與擴散運動的平衡態,也是宇宙發展到一定時期的記憶。
關於來生的科學問題
人們總是以為人只能活一輩子,其實不然。在人們有自我意識的時候,覺得我是生命的主體,
殊不知,人們有很多時候,並不由人們的意識所控制。如心臟的跳動,人們的情緒等。其實人們只是從人們的父母遺傳過來的遺傳基因DNA的表象而已。如果從DNA的角度看人們已經活了46億年。中國作家畢淑敏也曾在文學作品《花冠病毒》中提出一個觀點。她認為人是由各種分子組成的,歸根結底是有限量的各種元素組成的。人死後被分解還是會以元素的形式進入自然界,然後經過各種光合、呼吸等化合作用再次進入空氣、植物、人體中。從這個角度看,生命是不斷循環的。 [1]  英國南安普敦的一項研究發現,人死後仍會有長達3分鐘的意識活動。談及該突破性研究,首席研究員薩姆 帕爾尼亞説:與人們普遍認為的情況相反,死亡並非指某個特定時刻,而是一個潛在可逆的過程,這一般發生在重大疾病或事故導致心肺和大腦功能停止之後。如果能夠逆轉這個過程,就叫做心臟驟停,如果逆轉失敗才稱之為死亡。研究人員對2060名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的患者進行採訪,這些患者都經歷過心臟驟停並活過來,其中40%的人稱在宣佈臨牀死亡後能回憶起某種形式的意識。這表明,有人可能開始有心理活動,但康復後失去記憶,可能是受大腦損傷或鎮靜劑的影響。薩姆 帕爾尼亞解釋説。只有2%的患者表示經歷靈魂出竅,即在死後能完全感知周圍的事物。約一半受訪者稱他們所經歷的並非某種意識,而是恐懼。有意義的發現是一名57歲老人的經歷,從心臟驟停中活過來後,他能夠回憶臨時死亡後身邊發生的事情,且被證實與事實高度相符。這個發現意義重大,由於不符合真實事件,與死亡有關的體驗通常被稱為幻覺,帕爾尼亞説,在這起案例中,意識在心跳停止後持續3分鐘。這很詭異,因為大腦一般在心臟停止後20-30秒內停止活動,且在心臟恢復跳動前不會再有活動。此外,經查證,此案例中意識與已發生事實一致。 [2] 
生命的意義就是生活
不同的人,對於生命的意義,則各有不同。人們問生命的意義是不是無意義的,跟問人為什麼喜歡快樂一樣,每個人都在生活,都在履行生命的意義。如果真要説意義,那就是生活。

生命的意義哲學解讀

1
這是極為特殊的歷史轉折期,物質文明發展到這一步註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靈魂空虛、物慾橫流,人們的精神墮入虛無主義,只能沉浸在金錢物質慾望和肉體感官刺激中,有各種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輕人也失去了純真的理想和純美的愛情。這絕不僅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劇,而是任何一種生命在文明發展進程中註定的悲哀。
2
我們生活在比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愛,有壞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一切都在比較中才能存在,沒有醜便沒有美,沒有失去便沒有得到。同樣,我們總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遠活着,我想人們同樣會像害怕死亡一樣害怕永恆,或厭倦永恆。
3
人生就是由慾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生命沒有終極意義。
我們需要在最沉痛的生命觀裏重新審視當下總讓我們痛苦的慾望。
我們誕生在這個世界是被迫的,這是最可怕的事實。
一種理想主義人生觀是: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肉體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快樂的需要而去自主選擇
4
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肉體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美與快樂的需要而去選擇。人應擁有這最重要的權利“死亡權利”。
如果這個世界接受“死亡權力”,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活着是輕鬆愉快而安詳的。每個人都將因此獲得真正的平等!
5
生命如藝術品一樣,不論其長短,都在生命的過程中彰顯着屬於他的奇妙意義。我的這段生命也許只是為了一段旅程,也許只是為了一段風景,也許只是為了一段愛情,這正是生命的美好之處。“死亡權利”將使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處處充滿生機、美和喜悦。
6
有一個年輕人在森林裏的伐木場工作,卻在都市裏租下房子居住,每天奔波於兩地,他説他喜歡燈紅酒綠、物慾橫流的都市生活,那讓他感到生命的激情和熾熱,他的理想是做一名上流社會的人。金錢和名色的慾望已經讓他瘋狂了。我告訴他:你未得到而渴望的事物都籠罩着魔光,充滿蠱惑的力量,而等你實際擁有它的時候,它會和你此刻握在手中的杯子一樣樸實。而他不能聽從我的建議。他深陷入慾望中,由此偏執,不能自拔。
慾望讓我們感到生命充滿激情,這是多麼美好的,但如果你不瞭解背後深刻的規律便容易走入偏執的痛苦深淵。
7
最困擾我們的慾望,其一是愛情,其二是性。當我們所渴望的真的變成現實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它並非那麼華麗,有時還讓我們覺得充滿了欺騙性。
——所有真實的都是樸素無華的。所有激情的渴望和憧憬如果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那我們可以擁抱慾望。如果它給我們帶來了痛苦,我們一定要警覺它的蠱惑性!
(特別提示:那些因失戀而深陷痛苦中,長久不能緩解,乃至有自殺念頭的人,一定有病態人格,我們用人生經驗和哲學已無法救贖他/她,應轉而尋求心理醫學的幫助。)
8
所有有關功利性的慾望滿足,包含有着強烈佔有、征服色彩的愛的滿足,都不會帶給我們太大的快樂,而且停留的時間非常短暫。而所有無關功利性的慾望的滿足,足夠忘我,而如同進入永恆世界。
9
“所有真實的都是樸素無華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平凡的。——還不止於此,你所羨慕的那些你未得到、你渴望得到的一切幸福,不止於平凡,而且在願望實現者來看,並沒有幸福,只有平靜和願望滿足後長久的空虛無聊。
你需要一種不平凡的生命,則唯有在非功利的“永恆世界”中去尋找。你需要恆久的幸福則必須“向死而生”。
10
每個人都沒有絕對的道德底線,只是誘惑不夠。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經受得住集體的道德審判。我們要學會寬容,學會原諒別人。
(摘錄自龔詠雨《重大人生啓示錄2013版》) [3] 

生命的意義同名課文

課文內容
他沿着小鎮上冷冷清清的街道踱步子,不知不覺走到了松樹林前,在岔路口停住了腳步。岔口右面是從前的監獄,陰森森的,和松林只隔着一道挺高的尖木柵欄。監獄後面是醫院的白色樓房。
就在這裏,瓦莉婭②和故鄉的同志們被送上了絞架,犧牲在這空寂的廣場上。在當年豎立絞架的地方,保爾默默站了許久,然後他走下路邊的陡坡,進了烈士公墓。
也不知是哪一位熱心腸的人,用雲杉③枝條編織的花環,裝點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墳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圍種植上一圈蒼翠的小樹。陡坡外高聳着挺拔的青松。谷地裏滿鋪着如茵④的嫩草。
這兒是小鎮的盡頭,陰鬱而冷清。只有松林輕聲地沙沙作響。四野裏復甦的大地散發出新春的氣息。
就在這裏,故鄉的同志們英勇地犧牲了。他們為了改變那些生於貧賤、生就作奴隸的人們的命運,為了使他們的生活變得美好,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保爾緩緩摘下軍帽。哀思,深沉的哀思充滿了他的心: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⑤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人,應當趕快生活。
保爾懷着這種的幽思,離開了烈士公墓。
作者介紹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1904年9月22日出生於工人家庭。因家境貧寒,11歲便開始當童工 ,15歲上戰場,16歲身受重傷,25歲身體癱瘓,年僅32歲便去世。1940年位於索契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改建成為國家博物館。他的長篇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30年代蘇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還有《暴風雨中的誕生》也是他的優秀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