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露寺

(寧夏靈武市甘露寺)

鎖定
甘露寺,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鄉臨河村馬鞍山,西面黃河,東鄰陝西,北接內蒙,三面環山。坐北朝南,建於土丘山上,居高臨下,眼界極為開闊。佔地近三十畝,是一座具有傳奇歷史的著名寺院。
中文名
甘露寺
外文名
Sweet Dew Temple
位    置
寧夏靈武市臨河鎮馬鞍山 [2] 
全寺佔地
3萬平方米 [2] 
始建年代
不詳,傳説始建於唐代 [2] 
地理環境
西面黃河,東鄰陝西,北接內蒙
建築類別
磚木結構 [2] 

甘露寺寺廟簡介

甘露寺
甘露寺(3張)
甘露寺,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相傳,唐代羅通率軍掃北,軍駐黃河沿岸,(今靈武市臨河鄉),其姑母隨軍。戰後遂于山上擇地建寺,令三女兵出家為尼,留寺常住。故當地有語云:“先有尼姑庵,後有馬勒山。”

甘露寺甘露寺的得名

傳説北宋寶元年(1038年)大將狄青西征時,與西夏軍隊對峙在橫城一帶,當時宋軍人困馬乏,糧草不濟。在進退兩難之際,狄青心漫步走出軍帳,忽見山下有一尼姑奄,進入庵堂,只見寺廟破舊。他虔誠的説:“如得菩薩指點,大破敵軍,狄青願重修寺廟,再塑金身。”晚上,狄青伏案入睡,恍惚看見觀世音菩薩騰雲駕霧而來,站在五彩雲頭,手執佛塵,點化説:“何不利用地貌偽裝糧草和馬鞍呢?”説完打開一小瓶,指沾甘露,撒往狄青,隨後飄然而去。狄青一夢驚醒,出門向對面起伏的山巒觀察了一番,恍然大悟,就命令士兵在山坡依山用草蓆覆蓋,裝扮成糧草垛形狀;又趕製無數馬鞍,散佈于山坡;還把馬糞撒進黃河,順水漂流。當時西夏部隊摸不清宋兵軍情,只見宋軍糧草成垛,馬鞍堆積如山,每日飲馬之時,又見黃河水中馬糞漂流不止,斷定宋軍糧草充足,有千軍萬馬。西夏部落首領當即下令,緊急撤退。狄青隊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後來,狄青為答謝菩薩救急之功,以姑子庵舊址為基礎,擴建了這座寺廟,取名甘露寺,以示紀念,從此對面的山就叫馬鞍山了。 [2] 

甘露寺甘露寺的建築

馬鞍山甘露寺
馬鞍山甘露寺(3張)
遠眺甘露寺,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座座山巒環繞四周,微風送來晨鐘暮鼓。甘露寺院牆依山而建,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羣坐北面南,分佈在一條中軸線上,自上而下層層相疊。走進山門是前殿,內塑彌勒佛、韋陀佛。向裏是中殿,內塑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釋加,最北高台上是後殿,兩側各建一配殿,內塑華嚴三聖:釋加、文殊、普賢。各殿塑像千姿百態。配殿兩側是僧眾住房與膳房相對而立。廟院東部有高約7米的“多寶塔”磚塔一座及和尚圓寂磚塔多座。遊人拾階而上,穿越各殿逐步登高。菩薩頂建在山頭北端,地勢險峻,氣勢巍然,是一座仿宮廷式密檐歇山頂三層建築。四方高台,重檐歇山,玉踩斗拱,硃紅大柱,金碧輝煌,登閣極目,無限風光奔湧而來。山下綠洲襯托着黃河流水,滾滾北流,四周羣山起伏,連綿無際。真是“雄閣飛來峭壁留,層巒高處最清幽!”登臨此山,遠離塵緣的禪思心境油然而生。 [2] 

甘露寺甘露寺的歷史

馬鞍山甘露寺初建於北宋寶元年(1038年),後來被毀。據嘉慶《靈州志跡》記載:馬鞍山,靈州山名,在州東北50裏,因形似馬鞍,因此得名。“文革”時期,從拆毀的磚塔中發現兩方墓碑,據碑文記載,甘露寺建於明代,原名“甘露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有一名廣東遊僧途經此地,見寺廟破舊,便四處募捐重建,由慶陽和尚本靜主持。清康熙年(1697年),康熙大帝御駕親征叛軍噶爾丹,來到馬鞍山以北的臨河橫城。康熙皇帝登高向西遠眺,黃河如同巨大的白色飄帶,橫貫南北;北面沙漠如海,連片的果園猶如一顆翡翠鑲嵌在金色的大漠之中;舉目東望,蜿蜒崎嶇的明長城像一條匍匐在茫茫壁戈中的巨龍,千曲萬盤,綿延千里;回首南看,低山丘陵迄邐起伏,甘露寺隱居馬鞍山中。康熙被這金沙綠原、長城古堡、曠遠寂靜的塞外美景所陶醉,於是即興寫下了“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湯湯南去勞疏築,唯此分渠利賴多”的詩句。1923年3月,僧眾對該宗教場所重新修葺擴建,更名甘露寺。“文革”時期破“四舊”寺廟被毀。1979年,界信、妙法、法亮、法惠等僧眾重歸甘露寺後陸續重建寺廟。 [2] 

甘露寺相關典故

自百擔豆子和尚後,歷經順治、康熙、雍正等朝,年代久遠,尤其同治年間,兵運禍結,許多資料散失,歷代住持末見記載。清末至今,甘露寺先後有聖寬、海傑、果芳、界性、果實、法興、耀正任該寺住持。
一九五四年四月初八日甘露寺開戒壇為寧夏、甘肅、陝西、山西、內蒙、青海等地的僧俗傳授三壇大戒,受戒人數達數百人,盛況空前。

甘露寺佈局結構

甘露寺
甘露寺(3張)
“文革”前,甘露寺計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堂、念佛堂禪堂、往生堂、僧寮、客房、齋房等建築,寺內天橋、迴廊建築,結構精巧。每年四月初八寧夏及鄰省的佛教信眾、香客、遊人蜂擁而至。“文革”中,甘露寺各種佛像及殿堂全部被毀,僧人被逐。
一九七九年在界性、果實兩位法師的倡導下,甘露寺僧人返回原寺挖地窯而暫住,他們清廢物、填溝壑、除荊棘、背土壘窯、脱坯燒磚,在靈武、銀川、青銅峽等地佛教信眾及其同仁的大力支持下,歷經十年,先後建起大雄殿、接引殿、天王殿、山門等殿堂及祖堂、唸佛堂、僧舍、客房、齋房等各種用四十多間。
一九九四年增建了觀音殿、地藏殿。一九九五年在耀正法師的主持下,甘露寺籌化一百多萬元興建菩薩頂,從破土動工到主體工程歷時二年。菩薩頂建於乾旱的砂石山頂,高聳於羣山之中。登樓遠望,還近景色盡收眼底,十分壯觀。
一九九七年在有關單位關懷幫助下,由靈武市、河東機場共同投資將直通甘露寺的柏油公路全線鋪通,極大地方便了佛教信眾及遊客朝山拜佛。百年古剎,煥發新的生機。

甘露寺重要文物

甘露寺重要文物有歷代碑刻三塊,分別是獅子碑記、效心和尚碑和蓬公庵塔碑。另有僧塔十五座,最著名的是百擔子和尚墓塔和果芳法師墓塔。寺內還珍藏清代《大藏經》一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