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谷武術

鎖定
甘谷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置縣地之一古稱冀縣,迄今已有2700多年曆史。在甘谷古老燦爛的文化中,盛開着一朵經久不衰的花朵——甘谷武術。甘谷武術自三國起開始興盛,有“武術之鄉”之美譽,久負盛名的蜀漢大將軍姜維就出生在這裏。
中文名
甘谷武術
地    區
甘谷
名    譽
武術之鄉
領    域
武術

甘谷武術武術之鄉

甘谷在明、清兩朝以廣出進士和武舉人而馳名隴上,被譽為文風昌盛之地。
1929年,吉鴻昌將軍曾在天水舉辦“隴南國術比賽大會”,設擂台選舉武林高手。
1996年12月,甘谷縣被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術,除拳術等傳統套路外,以精通棍術、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之説法, 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經商,都喜歡提條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緣故。當時,外地經商者愛和甘谷人同行,認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領,又有膽量,因此,外地人稱甘谷出外經商者為“甘谷鞭杆兒客”。
19世紀中葉,渭陽豹子坪人張金順結交了山東江湖把式“鐵頭王二”,學得了換手鞭杆,他潛心苦練,並傳給本族人。張金順所生4子中,以老大張秉業、老四張兔兒武藝最為高強。張秉業步下快如閃電,平縱功夫驚人,尤其是換手着數,除豹子坪的換手鞭杆外,還有沙石坡的鐵門扭絲栓鞭杆,以及雙頭棍、黑虎鞭等60餘套鞭杆。鞭杆在國家套路中稱“短棍”,演練中要求做到手不離鞭,鞭不離身,走鞭換手,進退自如,長短倏忽,乾淨利落,起伏轉折,快如閃電。身法伸屈吞吐,力法剛柔相濟,力貫鞭梢。其完整的攻防技術,集兵器之長,攻守變化莫測,我國著名武術師王子平先生譽之為“武術瑰寶”,堪稱武械中一絕。近年來,甘谷一些優秀運動員在全國、省、市武術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甘谷武術除武術奇葩鞭杆外,還有拳術類、棍術類、刀術類、劍術類、槍術類、軟器械類和稀有器械等幾個大類近千種套數,可謂是諸藝俱全。
甘谷武術借鑑了南北流派風格,博採諸家之長,地方特色突出,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習武人數廣泛,有着龐大的羣眾隊伍,縣、鄉兩級武術協會健全,經常進行大型、分散的習武、比武、交流活動和開展武術研究、發掘整理武術遺產的活動,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武術套路,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術文化,使武術之花在姜維故里越開越豔。 [1] 
2017年,甘谷縣在文化廣場舉辦2017慶新春“姜維杯”武術交流大匯演,來自全縣各地的200多名武術拳師進行了交流,達到了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以武會友之目的。 [1] 

甘谷武術套路分類

甘谷武術的主要項目有拳術、棍術、刀術等,共424個套路,其中拳術65個,棍術200個,劍術50個,鞭杆26個,槍術40個,刀術43個。甘谷武術兼具南北風格,極富地方特色,在地方套路中,尤以鞭杆最特色,主要傳人有魏世全、王干城、楊俊民、郭懦等,民間有“甘谷鞭杆秦安棍”之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