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

鎖定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Gansu Province Academy of Qilian Wa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ests Research Institute)為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隸屬張掖市林業與草原局管理。
研究院研究領域涉及森林生態、荒漠化監測、濕地研究、種質資源保護和遺傳育種等方面,基本形成了高山區、淺山區及綠洲荒漠區佈局趨於合理的野外科研試驗條件。
截至2018年2月,研究院共有正式在冊人員75人,下設4個科研試驗基地,先後完成部、省、市及外援科研項目88項,取得科研成果34項 [1-2] 
中文名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
外文名
Gansu Province Academy of Qilian Water ResourceConservationForestsResearch Institute
辦學性質
事業單位
主管部門
張掖市林業與草原局
現任領導
黨總支書記
院長:劉賢德
地    址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東環路3號
主要獎項
國家林業部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截至2018年2月)
國家林業局梁希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截至2018年2月)
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5項(截至2018年2月)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歷史沿革

1978年7月,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所成立。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
2001年5月16日,經張掖地區行署專員辦公會議研究批准更名為“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
2006年6月8日,根據《張掖市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聯合國國際小水電中心張掖基地管理委員會等機構設立、撤銷、升格的通知》(張機編〔2005〕14號)文件,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由科級建制升格為副縣級建制。
2009年7月15日,根據《張掖市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張掖市草原工作站等單位機構設置事宜的通知》(張機編〔2009〕18號)文件,張掖市中心苗圃併入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
2012年2月17日,根據張掖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文件(張機編[2012]3號)文件,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規格為縣級建制 [2]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科研條件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人員編制

截至2018年2月,研究院共有正式在冊人員75人,按崗位分,其中:管理人員8人,專業技術人員總數49人(正高級6人,副高級12人,中級19人,初級12人),工勤技能人員18人。專業技術人員按學歷分,其中:博士4名,碩士8名,本科36名。
研究院有十幾位科技工作者獲得國家和省、市以上榮譽稱號,其中全國勞動模範1人,全國優秀林業科技工作者1人,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1人,全國林業系統先進工作者1人,甘肅省勞動模範2人,甘肅省優秀專家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級學術帶頭人3名,市級學術帶頭人6人,拔尖人才6人。先後有2名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有5名專家型人才在全國、全省各類學術組織中擔任學術職務 [1]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劉賢德、張學龍 [3] 
甘肅省優秀專家:劉賢德、張學龍、金銘 [4] 
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劉賢德 [5] 
甘肅省學術技術帶頭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劉賢德 [6]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科研平台

西水森林生態站 西水森林生態站
截至2018年2月,研究院下設祁連山森林生態定位研究站、龍渠種子園科研試驗站、紅沙窩荒漠化綜合防治試驗站、塔爾溝科研試驗站4個科研試驗基地。
依託4個科研試驗基地,研究院先後申報建立了“全國引進外國智力成果示範單位”、“甘肅省森林生態與凍土水文水資源重點試驗室培育基地”、“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院士專家工作站”、“甘肅省祁連山特有珍稀樹種保護繁育工程研究中心”、“甘肅張掖生態科學研究院”、“張掖市文冠果林木良種基地”7個學術平台 [1]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硬件設施

祁連山森林生態定位研究站站址海拔2570米,設有寺大隆和西水2處長期固定監測區。截至2018年2月,有各類科研觀測儀器近百台(件),建有綜合辦公區320平方米,專家公寓70平方米,學術報告廳50平方米,職工宿舍140平方米,化驗室60平方米。有30米的梯度觀測塔1座,人工氣象觀測站2處,自動氣象站2處,小流域量水堰2座,在排露溝試驗流域海拔梯度2700—3800米範圍內,設有徑流場9座,樹幹莖流樣地2個,林冠截留樣地2個,在2700-3300米不同海拔梯度建有云杉林固定樣地7個,臨時樣地8個,草地樣地9個,在海拔3300米建有亞高山灌叢固定樣地15個。擁有祁連山(北坡)高等植物標本室,存有祁連山高等植物標本84科339屬1044種共8000份,圖書室藏書1.4萬餘冊,檔案資料室存有科技檔案422餘卷。
紅沙窩荒漠化綜合防治試驗站 紅沙窩荒漠化綜合防治試驗站
龍渠種子園科研試驗站站址海拔1700米,截至2018年2月,總土地面積2087.9畝。其中:青海雲杉種子園250畝,祁連圓柏母樹林120畝,育苗面積350畝,示範林面積1200畝,職工宿舍、庫房、養殖場、温室等佔地面積40畝。建有830平方米的綜合化驗樓一座,小氣候對比觀測站2座,一、二級提灌站1座。
紅沙窩荒漠化綜合防治試驗站站址海拔1450米,截至2018年2月,總面積680畝。2006年紅沙窩荒漠化綜合防治試驗站納入國家林業局荒漠化定位監測研究網絡,近年來,累積投資近100萬元,增加科研設施,改善工作條件,先後在監測核心區設有自動氣象觀測站2座,配置沙塵暴監測塔1座,其中沙塵暴垂直降塵採樣器4套、KC-1000型大流量沙塵暴採樣器1套、SC-1型沙塵暴採樣器1套等相關荒漠化監測儀器。
塔爾溝科研試驗站站址海拔2320米。截至2018年2月,生活區面積1200平方米,並建有揚程為120米的一級提灌站1座 [1]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科研成就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科研項目

塔爾溝試驗站 塔爾溝試驗站
2017年,研究院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地區基金項目、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15項在研科研項目的年度任務。上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級林業科技計劃項目、隴原青年創新人才扶持項目、全市人才重點項目等15項儲備項目,其中共6項科研項目獲批立項。科研項目到位資金793.22萬元。三是成果轉化成績顯著。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獲甘肅省林業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
2018年,研究院按照年度任務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黑河上游山地森林植被系統結構、生態水文過程及生態參數化研究”等11項在研項目的監測研究任務。組織完成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甘肅省科技計劃項目等18項項目文本的撰寫、審訂、申報工作;完成8項科研課題的結題驗收材料;完成兩項科研課題的報獎工作。2個項目被甘肅省林業廳評為甘肅省林業廳科技進步一等獎 [7] 
截至2018年2月,研究院共完成部、省、市及外援科研項目146餘項,取得科研成果54項,先後獲國家林業部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國家林業局梁希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6項;市廳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6項 [8]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論著發表

龍渠種子園科研試驗站 龍渠種子園科研試驗站
2017年,研究院科研人員在國家核心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4篇,發明專利3項。
2018年,研究院科研人員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9篇 [7] 
截至2018年7月,研究院先後出版專著6部,發明專利23項,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 [8]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文化傳統

院徽整體呈圓形。
主體圖案為一座雪山,代表着祁連山。雪山下側為綠色,上側為藍色,分別代表着綠地和藍天,綠地由呈人字形的兩條河流分割成三個部分。
院徽表現出了研究院研究祁連山森林生態的基本定位。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現任領導

黨總支書記、院長:劉賢德
副院長:張宏斌
總支副書記、副院長:金銘
副院長:李小燕 [9]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所獲榮譽

2021年5月,祁連山水涵院西水森林生態站黨支部被黨中央公示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擬表彰對象 。 [10] 
2022年11月,入選2021-2025年度第一批補充認定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