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

鎖定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Pingliang No. 1 Middle School)是甘肅省平涼市的一所公辦中學,為甘肅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甘肅省普通高中特色實驗學校,是甘肅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 [1] 
學校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初名為隴東官立中學堂。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更名為甘肅省立第二中學,遷明崇文書院、清考試院舊址。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更名為甘肅省立平涼中學。1958年,更名為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 [15]  2000年,學校被評為甘肅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2003年,學校改辦獨立高中。 [1] 
截至2021年2月,學校佔地397.42畝,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有教學班60個,學生3600餘人,教職工290人。 [1] 
中文名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
外文名
Pingliang No. 1 Middle School
創辦時間
1905年
辦學性質
公辦中學
學校類別
普通高級中學
主管部門
平涼市教育局
現任領導
李生強
校    訓
崇文尚理,知行合一
地    址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建豐路88號
主要獎項
甘肅省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校先進學校
建築面積
129000 m²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辦學歷史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始創隴東官立中學堂,其址在清柳湖書院。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更名為甘肅省立第二中學,遷明崇文書院、清考試院舊址。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更名為甘肅省立平涼中學。
1958年,更名為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 [15] 
2000年,學校被評為甘肅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
2003年,學校改辦獨立高中。
2015年,學校被評為甘肅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12月,學校被天津大學確定為優秀生源基地。 [13] 
2016年1月,學校成功創建甘肅省普通高中特色實驗學校。 [1] 
2018年11月,學校被天津中醫藥大學確定為優秀生源基地 [12]  ;12月,學校被南開大學確定為優秀生源基地。 [11] 
2021年5月,學校被中南大學確定為優秀生源基地。 [9]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辦學條件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辦學規模

截至2021年2月,學校佔地397.42畝,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有教學班60個,學生3600餘人。 [1]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硬件設施

截至2021年2月,學校有現代化智慧網絡系統、教室、宿舍、標準化餐廳、符合國家標準的各類實驗室、圖書閲覽廳(室)。 [1]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1年2月,學校有教職工290人,其中研究生學歷52人,本科學歷234人;有特級教師2人,正高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104人,一級教師108人。 [1] 
特級教師:馬明義
正高級教師:馬明義
高級教師:朱步淵、楊金平、 劉昌吉
一級教師:何寧生
全國優秀教師:馬明義、楊金平
省級學科帶頭人:馬明義
省級骨幹教師:朱步淵、 劉昌吉
省級青年教學能手:朱步淵、何寧生
省級優秀教師園丁:劉昌吉
市級優秀教師:朱步淵、何寧生
市級名師:馬明義
(參考資料 [3-7]  ,以上列舉名單不全)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辦學成果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學生成績

時間
獲獎
2015年10月
學校學生在2015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中獲省賽區一等獎1人。 [10] 
2021年12月
學校學生在2021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甘肅賽區)中獲一等獎2人、二等獎16人、三等獎10人。 [8] 
學校學生在2021年全國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甘肅賽區)中獲國家一等獎1人、國家二等獎7人。 [8] 
學校學生在2021年全國化學化學聯賽(甘肅賽區)中獲三等獎2人。 [8] 
學校學生在2021年全國中學生生物聯賽(甘肅賽區)中獲一等獎1人、二等獎6人、三等獎5人。 [8] 
學校學生在2021年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分區聯賽中獲一等獎2人、三等獎1人。 [8] 
學校有1名學生在第38屆全國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中獲全省第二名。 [8]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教師成績

時間
獲獎
2021年12月
學校教師在2021年普羅科菲耶夫國際音樂大賽亞太賽區中獲聲樂成人組銀獎。 [14]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學校榮譽

甘肅省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校先進學校
甘肅省文明校園
平涼市教育系統五項爭創活動先進基層黨組織
平涼市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
平涼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崆峒區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參考資料 [1]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文化傳統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形象標識

校徽釋義: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校徽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校徽
學校校徽總體設計為圓形。外環為中英文對照的學校校名,內環為篆書“平涼一中”,並以數字“1905”標明學校建校時間。校徽以深紅色為主色調,體現着學校的精神和品格。 [1]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精神文化

  • 校訓
崇文尚理,知行合一
釋義:崇文尚理:崇文,即崇信文明、文化,給人以品性,讓人文明儒雅,體現着人文素養;尚理即講道理、求真理,給人以理性,讓人博知通達,體現着科學素養。“崇文”藴含三個層面的含義:其一,崇敬華夏文明,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中,完善道德修養;其二,崇敬學校文化,形成文化共鳴,豐富學校內涵;其三,崇敬文化知識,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點滴積累中增強文化儲備。“尚理”藴含兩方面含義:其一,在人際交往中,用事實來説明,用真情去打動,做到“以理服人”;其二,在求知過程中,以“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意識,在生活中發現知識,在實踐中檢驗知識,做到“理必求真”。
知行合一:知與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範疇,從明代王陽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到近代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知行合一”思想影響着數代中國人。“知”指人的知識、認識和思想意識,“行”指人的道德踐履與實際行動,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二者相輔相成,彼此滲透,是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以此為訓,激勵管理者“言必信、行必果”,樹立良好的管理形象;教師探索求新,將教育理論融入課堂教學,做到“教學相長”,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活動,在實踐中檢驗知識,在實踐中體會自我成長與發展。 [16] 
  • 校風
和融,勤謹
釋義:和融:和融即與人和睦相處,融匯眾家之長。“和融”是崆峒山文化的顯著特徵,儒釋道三教共尊共榮,和諧並存,融會貫通。“和融”是學校風氣的集中展現,在這裏,教師紮根學校,互相學習,積極交流教育教學經驗,增強凝聚力與向心力,打造集體精神家園;學生髮揚合作精神,在團結協作的基礎上,積極進取,相互成就,構建和諧向上的校園氛圍;師生心連心,手拉手,教學相長,和諧共生。
勤謹:勤謹即勤奮謹慎,為進學進德之道。勤是涇河晝夜不捨、奔流不息的精神寫照,是一中業精於勤,點滴盡善的優良傳統。學校教師勤於求知,成就博廣之學,勤於教研,提升教育藝術;學生勤于思考,領悟知識奧秘,勤於實踐,錘鍊務實作風。謹是嚴謹精細、精益求精的態度,一中教師謹於修身,治學嚴謹,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一中學生遵規守紀,言行盡善,嚴謹學習,不浮不躁。 [16] 
  • 教風
善教善化,思新思變
釋義:善教善化:《學記》言“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善教即擅長教學,是教學能力、教學藝術的表現。學校教師積極投入教學活動,主動鑽研教學方法,做專家型、學者型、研究性教師,因材施教,用心培養,育有用之人,培棟樑之才。孔子論水中言“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善化即善於教化,體現教師的示範帶頭地位。德為師之本,一中歷史上湧現出的眾多名師大家,他們以高尚的師德成為學生的楷模,此種風氣薪火相傳。
思新思變:《大學》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新”是創新不止的動力源泉,引導教師勤于思考,敢於創新,潛心鑽研學科知識,不斷加強業務學習,積極研討新的教學方法,探索課程改革真諦,做“源頭活水”。《易》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引領教師轉變教學思想,由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轉變教學身份,由知識的灌輸者和傳授者向組織者和引導者轉變;轉變教學模式,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向複合型、多樣化課堂教學方式轉變。 [16] 
  • 學風
自主自立,美言美行
釋義:自主自立:自己管理自己是平涼一中優良傳統,自學、自立、自治是一中學子的氣質和性格。自主即有自己的主見,不受他人支配,體現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立即自我獨立、自我成就,體現着獨立自強的態度。學校積極為學生創設發展平台,讓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內容和形式,並在活動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一個真實、完整、積極的自我形象,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度。
美言美行:語出老子《道德經》“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即善美的言語能夠取得眾人的讚賞和尊敬,高尚的行為可以受到眾人的稱譽和敬仰。文明的言行是良好修養的外在表現,言行之美,反映心靈之美,展示道德之美。學校以培育學風為突破口,立德樹人,開展習慣養成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待人處事,一言一行文明有禮,形成文雅之氣,開啓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素質,展現學生獨特的精神內藴。 [16]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
校長
李生強
黨委副書記
柳文清
副校長
李紅學、陳灝、劉昌吉、王宏斌
參考資料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