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溪

(廣州市越秀區境內歷史地名)

鎖定
甘溪[Gān Xī] 歷史地名。位於廣州市越秀山東南麓一帶。漢代磚窯遺址已見“甘溪”、“甘溪灶”地名與窯稱。漢武帝徵和年間(前 92—89 年),交趾刺史羅宏曾開浚甘溪。歷三百餘年後,甘溪淤積,陸胤坐鎮步騭城,主政交州(當時交廣仍未分治,由此可證交州州治在番禺),主持疏浚,引水入城北,並在今越秀北路與小北路相交處西側的越秀山東南麓一帶低窪之地建塘儲水,名甘泉池,既可飲用,又能航行並用於農田灌溉。晉代為白雲山菖蒲澗的異稱,以水“味甘冷”而得名。從漢代至元代的一千多年,甘溪均為廣州的生命之水,直至元代才逐漸湮沒。 [1] 
2023年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2] 
中文名
甘溪
作    用
古時廣州城區的重要水道
釋    義
珠江下游河網水道
發    源
白雲山東麓
甘溪簡介
甘溪發源於白雲山東麓,流經蒲澗滴水巖、濂泉(今濂泉路北),向西南流經今廣園路,南流至上塘、下塘,經越秀山東麓,然後分東西兩支繼續南流。東支流(主流)經今小北路、倉邊路匯入珠江;西支流經今教育路、西湖路流入西湖,再匯入珠江。
在三國時期,陸胤主持疏浚了甘溪,並建塘儲水,使甘溪水成為既可飲用,又能航行和灌溉農田,促進了當時的廣州發展。唐朝會昌年間,時任廣州節度使的盧鈞繼續疏浚甘溪,利於船隻航行,又在兩岸廣植樹木,使之成為踏青旅遊的好地方。但在宋朝時,由於沙河的溯源侵蝕,上游菖蒲澗的水流改道流入沙河,下游逐漸淤塞。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下游在今越秀北路西段被人工改道,流入東濠湧。
參考資料
  • 1.    廣州市民政局  .廣州市民政局[引用日期2023-12-06]
  • 2.    結果公開  .廣州市民政局關於公佈《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的公告[引用日期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