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泉宮遺址

鎖定
甘泉宮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淳化縣鐵王鎮梁武帝村,秦漢建築遺址。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甘泉宮興廢年代待考。 [2] 
甘泉宮遺址現存遺蹟有城牆、大型建築夯土台基、陶窯等。南城牆長1948米,西城牆長890米,北城牆長1950米,東城牆長880米。城牆殘高不等,周長約為5668米,夯土築成。在遺址中心區現存有西漢的石熊、宋代的石鼓各1件。附近發現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種陶質建築材料及生活用具等。 [2] 
1996年11月20日,甘泉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甘泉宮遺址
地理位置
咸陽城北75公里處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60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編    號
4-0039-1-03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甘泉宮遺址歷史沿革

秦始皇梁武帝村建成前殿。秦二世時擴建而為林光宮。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在其旁建宮並以甘泉山名稱甘泉宮、又名雲陽宮。 [5] 
甘泉宮遺址

甘泉宮遺址遺址特點

甘泉宮遺址綜述

甘泉宮遺址的宮城平面略呈長方形,面積約148.6萬平方米。宮城均為夯築土牆。南牆總長1948米,現存長816米,殘高2.5米,基寬約8米,夯層厚4~10釐米;西牆總長890米,現存長610米,殘高1-4.5米,基寬7米,夯層厚7~12釐米,夯窩徑7釐米;北牆總長1950米,現存長600米,殘高2~5米,夯層厚7~12釐米;東牆總長880米,現存長120米,殘高約1米。宮牆西南角、西北角各有角樓台基一座,為圓形夯土台基,殘高分別為2米、4米,頂徑約7米餘。西南北三面牆中部各闢一門。城內東北部有圓形夯土台基2處,還發現牆基、柱洞、陶水管道和陶窯等遺蹟50餘處。 [3] 

甘泉宮遺址城牆殘跡

  • 南城牆
南城牆在涼武帝村南約200米、董家村北300米處,東西保存着一道城牆遺蹟,最高處2.5米,牆基寬約8米,東起武家山溝西畔,西至城前頭溝東畔,現存長816米,夯土堅實,夯層清晰,層厚4~10釐米,西端近城前頭溝地面有234米埋沒。向西越300米寬的溝與城前頭村南一段長598米現存的殘牆相接,共長1948米。 [4] 
  • 西城牆
西城牆可分南北兩段。南段從南城牆西端起,沿米家村與城前頭村之間的小溝道東畔北行,長610米,遺址清晰,殘高1~4.5米,牆基可見殘寬7米,層厚7~12釐米,有直徑約7釐米夯窩。北段因受溝道所阻,築在涼武帝村北,長280米,毀於溝道,遺蹟不存。西牆全長890米。 [4] 
  • 北城牆
北城牆可分東西兩段,西段在城前頭村北一段長600米,殘高2~5米,全部暴露在地面上,夯層、夯窩和西城牆相同。這段牆東端,在城前頭溝畔西岸斷崖上,留有圮毀的城牆夯土遺蹟。東段,從涼武帝村北小溝道東沿起,向東延伸有500米長的夯土(局部從鑽探調查得知),再向東至武家山溝西沿約600米的地面無跡可尋,耕土下殘磚瓦很多,無法探查。
上述東西兩段加溝寬250米,共長1950米,與南城牆大體相等。 [4] 
  • 東城牆
南城牆東端有向北走向的夯土層一段,長100餘米,高約1米,由此向北600米內,無跡象可尋。在600米北端發現120米長的夯土牆,高1米餘,夯層清晰。向北越過寬約60米的小溝道,即與北牆東端相合。全長共880米,與西城牆的長度基本相等。 [4] 
  • 角樓遺蹟
城牆的西南角、西北角牆外轉角處,各有略呈園形的夯土台基一座,頂端殘徑約7米餘,殘高分別是2米和4米,東北角和東南角未曾發現有類似台基。在東北角小溝道斷崖地表下3米深處,暴露有夯土和大量磚瓦殘塊,亦似角樓建築遺存。 [4] 
  • 城門遺址
從西城牆西南角向北260米處的西牆外,有一段東西向的夯土,長36米,寬18米,高1米,夯層厚8~12釐米。其北9.5米也有一段同樣的夯土,兩段夯土中間地下2.3米深處,有一段東西走向,南北9.5米寬的路土,向東直通城內西門洞。南牆在城前頭溝東沿向東230米處,有一岔口,寬20餘米,位於南牆中部偏東,應是南門遺蹟。北城牆被小溝切割的地方和南城牆上的岔口南北相對,正是北城門遺址。
城前頭村南598米長的城牆中部,有兩個磚券洞建築,洞口向南,間距3米餘,今被居民利用。券洞以上殘存3米高的夯土牆。西洞中高3.6米,底寬4.2米,殘深6.5米,洞壁用條磚平卧券砌,在平卧的磚外,又用條磚側卧券砌洞的頂部在側卧砌磚外,又用條磚平卧券砌一層。砌磚長33釐米,寬19.5釐米,厚7釐米,泥漿填縫,近地面處有少量磚縫用白灰填塞。東洞中高2.9米,底寬3.4米,殘深4米餘,洞壁雖然也有磚砌痕跡,卻不是原有的磚砌法。上述兩券洞距城牆西南角250米,從所在位置看,可能是南城牆下的一處小門洞。 [4] 

甘泉宮遺址其它建築遺蹟

  • 通天台遺蹟
北城牆東段牆南,有兩個園錐形夯土台基,東西相距70餘米。西台基高約15米,底周約200米,頂周約40米,底部東側向外突出。附近發現草泥塊和白色壁面殘片,地面散佈着許多燒渣塊。台基中部東側,曾發現長1.7米,厚約50釐米的赭紅色大石塊,一面留有鐫刻的殘筆劃痕跡。東台基高約16米,底周長220米,頂周長30餘米。這兩個龐大建築物遺蹟,百餘里外即可望見,成為甘泉宮遺址的標誌根據史書記載和地面遺存分析,這兩個台基,可能是通天台遺蹟。
在西台基西南側5米處,有園錐形小夯土台基一個,高6米,底周60餘米,內有大量燒渣和殘磚瓦。其南偏西36米處,有一略呈長方形的夯土台基,高5米,底周長64米,台中部和底部夯土中出土有石塊和鋪地磚,兩座較小台基,原來可能是通天台的附屬建築。
在南城牆東段牆南100米處,有東西相列的兩個夯土台基,相距50餘米,高5米,底周長80~90米。兩台形狀大小略同,可能是門闕遺蹟。 [4] 
  • 陶水管道
涼武帝村北一道東西向夯土牆的底部,暴露有一園形陶管道,距地表2.5米,走向為西北一東南。向西北延伸57米,道路旁也露出一件管道,兩者走向一致,地下57米應是相接的。管道西北200餘米,一坐北向南的斷崖面暴露出一個五角形陶管道,埋在地下1米深處,南北向,向北埋入地內情況不明。涼武帝村東(兩大夯土台基東南方約200米),田埂中發現方形陶管道一處,為東西向。東台基下曾發現五角形的陶管道一個,下承兩個,為西北一東南向。在北莊子村東300米處,也發現有同樣疊壓的五角形水管道,為東北一西南向,都被村民平整土地時挖掉。水管道在甘泉官遺址外的英烈山、營坊坡、蔣家山、焦家山、辛店村和縣城附近的大店村冶峪河畔都有發現,以五角形居多,遺址中心區涼武帝村、城前頭村和董家村一帶,村民中多有收藏。 [4] 
  • 窖藏遺蹟
在東大台基北側下約20米處,1970年,農耕中發現窖藏一處,出土陶井圈兩個,據挖掘者敍述,陶井圈重疊放置,深入地下約5米,後被村民填實。 [4] 
  • 迴廊建築遺蹟
在西大台基南240米田埂上,發現東西走向的白灰面牆壁,殘高50釐米,長4.25米,附近有東西對峙的白灰面牆壁兩道,殘高35釐米,距地表70釐米,東西兩牆間距2.70米,在西牆下尚發現柱洞痕跡。兩道東西對峙的牆壁,可能是一處迴廊式建築遺蹟。 [4] 
  • 門樞石
在迴廊式建築遺蹟南10餘米處,有方形棕色門樞石一塊,邊長1米,厚47釐米,石面中央有一個直徑8釐米的園窩,深6釐米,園窩兩側各有一個淺長槽。涼武帝村村民於1977年平整土地中在村東又發現三塊,四石東西一字排列,兩兩間距約30米。以北約10米,另有一排方石,也是四件,現已打碎散失。 [4] 
  • 建築地面遺蹟
1988年8月,因雨水沖刷而暴露,在西大台基北偏西約60米處。地面上原有30~40釐米厚的農耕土。遺蹟地面星南北向,東西寬1.5~2米,南北長10餘米,表面平整光滑,塗硃紅色,其下是草拌泥。地面上堆集大量赭紅色草泥土和磚瓦殘塊,西南牆角遺蹟被擾破壞。 [4] 
  • 陶窯遺蹟
在涼武帝村、城前頭村居民莊基內,以及田埂邊,先後發現陶窯遺址十餘處,大部分已被破壞,有的僅存殘跡一隅。現存兩處:一處在城前頭村東北角的田埂中,窯口向東,殘高1.35米,窯口南北寬2.6米,底部較平,南北長2.9米,東部殘缺,因未曾清理,東西長度不詳。窯壁厚15釐米呈青灰色,陶窯內殘存有粗繩紋板瓦、簡瓦和內飾布紋、外為素面的簡瓦殘片,還有云紋瓦當等。另一處在城牆西南角向東約150米的南城牆下,僅在牆壁的南面留有殘跡。高1.5米,東西寬約2.4米,頂部殘留煙囱遺蹟。壁面15釐米厚為青灰色,向外為褐紅色,其內底部有繩紋板瓦、簡瓦殘片和“長生未央”瓦當殘件。 [4] 

甘泉宮遺址文物遺存

甘泉宮遺址磚瓦建築材料到處都有,遺址以外二、三千米的地方,也散存有磚瓦殘片。涼武帝村一帶,建築材料有的埋人地下深達2米。因未進行科學發掘,文物多系村民交送,縣文化館在調查中採集到一部分,主要有陶質建築材料的鋪地磚、空心磚、條磚和子母磚,畫象磚,瓦有板瓦、簡瓦,園形文字、圖案瓦當兩類,也有少量半瓦當。生活用具的銅鐫鬥,戳印、弩機、矢鏃和構件等。鐵器發現有鏟、钁和夯頭。 [4] 

甘泉宮遺址歷史文化

據史書記載,甘泉宮所在地是“黃帝以來祭天圜邱之處”,是黃帝昇仙的地方。又記“匈奴祭天處,本雲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黃帝祭祀神靈,朝諸侯的萬靈明庭就在甘泉。秦代在此造林光宮,漢代於其旁起甘泉宮。《漢書•郊祀志》記載,武帝因齊人李少翁言,“作甘泉宮遺址,中為台室,畫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這些記述表明古代祭天神非常隆重,他是傳説黃帝,秦、漢帝王在甘泉宮的重要活動之一。
古代重視甘泉宮遺址,秦、漢兩朝在此營建宮室,是因為甘泉一帶在古代以地勢險要聞名。範睢《戰國策》中記述:“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是屏障咸陽的前哨。秦始皇為了防禦侮,在甘泉宮遺址築林光宮,又從甘泉至內蒙九原修直道,以利軍備。甘泉宮遺址山高氣爽,是避暑勝地。而秦始皇到甘泉林光宮,不僅是為了避暑,更有威懾匈奴的安邊作用。
西漢時期,甘泉宮遺址的規模僅次於長安未央宮。史書記載甘泉宮在漢武帝建元中增廣後,“週迴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宮十二台十一”(關中記)。另有記載説甘泉宮遺址“宮殿樓觀略與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括地誌)。宮的宏偉壯觀由此可見了。《漢書•郊祀志》記載漢代皇帝到甘泉宮:“高祖時五來,文帝二十六來,武帝二十六來,武帝七十五來,宣帝二十五來,初元元年以來亦二十來。”《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十年(646年)曾到甘泉宮。秦漢下降至唐,帝王們往返於甘泉宮遺址,是因為有許多重大朝政決策安排在這裏進行,如朝見諸侯,宴飧外國使臣等,而防外侮,安邊始終是重要活動內容。 [2] 

甘泉宮遺址保護措施

1992年4月,甘泉宮遺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泉宮遺址的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為宮內各遺址和城牆;一般保護區為東城牆周圍外延250米,西城牆周圍外延100米,北城牆周圍外延200米,南城牆周圍外延30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南城牆周圍外延500米,北城牆周圍外延300米,東西城牆和一般保護區相同。 [3] 
1996年11月20日,甘泉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甘泉宮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甘泉宮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淳化縣鐵王鎮梁武帝村。 [2] 
  • 交通信息
從咸陽市區出發,途徑鹹旬高速公路、卜家至蔣家山公路,行駛約90千米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2014-07-21[引用日期2022-12-05]
  • 2.    甘泉宮遺址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網.2022-12-05[引用日期2022-12-05]
  • 3.    陝西文物古蹟大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巡禮之一.陝西省文物局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40-42.
  • 4.    陝西省文物志編纂委員會,淳化縣文物志編審委員會,姚生民編著. 淳化縣文物志[M].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08:14-17.
  • 5.    袁明仁,李登弟,山崗等主編. 三秦歷史文化辭典[M].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