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屋村

鎖定
甘屋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同沙社區, [1]  位於東城街道中心南部,距東城街道辦事處5千米,與大橋村黃公坑村相鄰。2015年末,甘屋村户籍人口148人。 [2] 
清朝,屬東莞縣捕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同沙鄉。1999年,屬同沙行政村。2002年,屬東城街道同沙社區。 [2] 
2015年,甘屋村以經營物業為主,有商業街1條,商業鋪位49家,工廠3家,廠房2.3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283.6萬元。 [2] 
中文名
甘屋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同沙社區
地理位置
東城街道中心南部
電話區號
0769
人口數量
148 人(截至2015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粵S

甘屋村歷史沿革

清朝,屬東莞縣捕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同沙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第三區金桔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二區同沙鄉。
1953年,屬第一區同沙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同沙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同沙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同沙管理區。
1999年,屬同沙行政村。
2002年,屬東城街道同沙社區。 [2] 

甘屋村行政區劃

甘屋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同沙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同沙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18。 [2-3] 

甘屋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甘屋村,位於東城街道中心南部,距東城街道辦事處5千米,與大橋村黃公坑村相鄰。 [2] 

甘屋村人口

甘屋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秦姓、朱姓、黃姓。2015年末,甘屋村户籍人口148人,其中男74人,女74人;80歲以上5人,最年長者87歲(男)。外來暫住人口1000人。 [2] 

甘屋村經濟

甘屋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花生、甘蔗、木薯、橄欖等作物。改革開放之後,村民多種植荔枝、龍眼、柑、橘、橙、黃皮。2015年,甘屋村以經營物業為主,有商業街1條,商業鋪位49家,工廠3家,廠房2.3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283.6萬元。 [2] 

甘屋村社會事業

甘屋村文體事業

2015年末,甘屋村有籃球場1個,老人活動中心1個。 [2] 

甘屋村基礎設施

1975年,甘屋村通電,1988年通電話,1996年通自來水,2005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2008年通互聯網。 [2] 

甘屋村交通運輸

甘屋村有環城路從村經過。 [2] 

甘屋村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相傳,民國初期甘姓村民從東莞糠離貝遷此立村。因村民多姓甘,故名甘屋村。後甘姓村民因天災人禍而遷徙外地。該村原在黃沙河流域,後在同沙水庫庫區內。1958年10月興建同沙水庫,村民遷移到同沙牛園村後面的牛山居住。1965年,在黃公山北麓建新村,村民遷入新村安居樂業。 [2] 
  • 本地方言
甘屋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2] 
  • 傳統民居
甘屋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13座,主要是泥磚瓦房,建於20世紀60年代,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已空置。 [2] 
  • 歷史事件
1950年,甘屋村人民捐獻各種物資,支援中國抗美援朝。數名青年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1年5月至1953年4月,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摧毀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1953年,春旱,甘屋村旱災嚴重,影響春耕生產。政府組織民眾抗旱搶插。
1961年夏,甘屋村水腫病流行,多人患病。
1981年,甘屋村推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科學種田。 [2] 

甘屋村地方特產

甘屋村特色傳統食品有紅團、鬆糕、米餅、荔枝幹、龍眼乾、糖環、艾角、油角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