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甑皮巖洞穴遺址

鎖定
甑皮巖洞穴遺址位於桂林市南郊獨山的西南麓,於1965被人發現,洞內面積約400平方米,是一個宜於古人類居住的天然洞府。1981年公佈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已立標誌。 2001年7月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甑皮巖洞穴遺址
保護級別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洞內面積
400平方米
發    現
1965年
位    置
桂林市南郊獨山的西南麓

甑皮巖洞穴遺址遺址內容

甑皮巖洞穴遺址位於桂林市象山區甑皮巖路獨山西南麓(桂陽公路9公里處)。主洞高8米,寬13米,深22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1973年試掘,發現35具先民遺骸,多為蹲葬,次為撿骨葬,個別是側身屈肢葬,屬南方蒙古人種。出土陸棲與水生動物骨骼40餘種,代表動物有梅花鹿、小鹿、赤鹿、蘇門羚、豬、水牛、椰子貓、食蟹獴、小靈貓、獾、竹鼠、板齒鼠、獼猴和亞洲象等,還發現有新屬鹿種“秀麗灕江鹿”和楔蚌屬新種“甑皮巖楔蚌”等。經碳14C多次測定,該遺址距今7500年~9000年以上,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的居住遺址。甑皮巖洞穴遺址為民族學、民俗學、古生物、古氣候的研究提供了完好的實物資料。 [1] 
甑皮巖洞穴遺址於1978年2月21日建館開放,館區佔地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 [1] 

甑皮巖洞穴遺址發掘記錄

甑皮巖洞穴遺址於1965年被發現,歷經1973年和2001年兩次大規模的發掘。1973年第一次發掘,發現有火塘、灰坑等遺蹟,石器骨器、蚌器、陶器和動物骨骼等遺物,30餘具人骨遺骸,其中14具保存完整,其“屈肢蹲葬”獨特的現象。
當時通過考古鑑定,認為該遺址距今為7500年~9000年。2001年4月~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會同廣西文物工作隊和桂林文物工作隊對甑皮巖洞穴遺址進行了新的發掘,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及3個“屈肢蹲式”墓葬。
中外考古界發現了距今約1.2萬年前的素面夾砂陶器,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陶器。素面夾砂陶器的發現,使甑皮巖遺址的年代向前提早了近3000年,而且為研究中國製陶業的起源和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開端提供了重要依據。
以上兩次考古發掘,打破了中國古人類文明發展南方滯後的觀點,證明甑皮巖遺址是距今12000年~7000年之間桂林先民生活的中心場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人類居住時間最長久的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該洞穴遺址於1981年列為廣西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