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甌繡

鎖定
甌繡,亦名“温繡”,是浙江省温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甌繡是從裝飾生活用品逐漸發展起來的刺繡工藝,早期的繡品有神袍、戲裝、壽屏等,後來又擴展到刺繡山水、人物、走獸、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裝飾效果 [14] 
甌繡是流行於浙江省温州一帶的傳統民間刺繡藝術,它歷史悠久,早初起源於民間婦女的繡房習作。結合甌繡的針法路數進行辨析,它是由唐代錦衣發展而來。明末清初,温州對外交通日漸發達,使甌繡得以吸收姐妹藝術之長,在技藝上趨於成熟,自具一格。清代道光末年,甌繡在温州已十分流行,民間形成了“十一十二孃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的傳統和以繡花羅裙作為青年男女定情禮物的風俗。當時開設的多家繡鋪對外承接官衣錦服、戲裝、旗袍等繡活,生意十分紅火。甌繡構圖簡練,色彩絢麗,針法嚴謹,運針靈活擅變,繡理分明,繡面光亮,呈現着與眾不同的東甌地域特色。融詩文、書畫、刺繡之美為一體的甌繡講究針法、筆法和物象理法的統一,顯示出高超的技藝水平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 [1] 
2008年6月7日,甌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73。 [2] 
中文名
甌繡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浙江省温州市
遺產編號
Ⅶ-73
遺產級別
國家級

甌繡歷史淵源

甌繡也稱“温繡”,是温州的傳統藝術,它起源悠久,“甌”字就來源於温州古名“東甌國 ”。甌繡即指已繡成的工藝美術品,也指製作這種繡品的工藝技術。 [3]  甌繡的種類有彩色繡、素色繡、仿古繡、仿真繡、水墨繡、雙面繡等。 [14] 
甌繡始於唐代,興於明清。800多年以前,温州地區已運用刺繡美化服飾,繡品技藝也達到相當水平。據説,甌繡最早產生於民間擅於刺繡的婦女之手,古時温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孃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的刺繡傳統,足見當時甌繡的普遍和興盛。 [14] 
甌繡
甌繡(5張)
温州自古善於養蠶和織造,為甌繡工藝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甌繡工藝。到了三國,由於軍事的需要,甌繡工藝突破創新,“設計畫稿、臨緞、刺繡”三道工序在當時就已領先中國,有吳國孫權之妻趙夫人被譽為“針絕”的“山川地勢軍陣地圖”。到了宋代,絲織業發達,加上受到佛教影響,甌繡誕生了中國較早的雙面繡製品:出土於温州瑞安慧光塔的“素羅地平針繡對鴦團花經袱”,工藝領先中國。明末清初,手工業繁榮,人民的審美日益提升,各地刺繡業競爭激烈。為了發展,甌繡學習上海顧繡,增加了“緞上着色”的畫繡工序,從此工藝變革,延續至今。加上明代甌綢享譽中國,為甌繡工藝錦上添花。清代中後期,中國貿易繁榮,地方刺繡產業發展,四大名繡在這時逐漸自成體系,甌繡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近代,温州被迫開放口岸,甌繡工藝的傳承受到西方貿易的影響走向衰落,隨後更被工業化產品替代,被機繡搶佔市場。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政府出台保護傳統文化的政策,幫助老藝人歸隊,對繡業進行多方扶植,甌繡才得以恢復發展。 [3] 
甌繡交織融合在温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婚嫁、日用到節俗、宗教,從鞋襪、桌帷到軍甲、戲服。北宋“慧光塔雙面繡經袱”、明代“繡衣坊”街道、清代“林正陽及妻室誥命書”、清代“康熙六十一年甌繡壽屏”“泰順木偶戲”,各種實物證實了這一點。這使得甌繡的製作、售賣以及使用等環節都離不開温州人民,他們受到社會文化浸潤後的不同審美和需求使繡工從材料、針法、圖案等角度改變了甌繡工藝。因此,甌繡工藝的發展受到了社會文化的影響。 [3] 

甌繡文化特徵

甌繡特點

甌繡的特點是構圖精練,色彩絢麗、針法嚴謹、運針靈活善變、繡理分明、繡面光亮,具有鮮明的地域工藝特色,作品詩書畫繡結合,繡時針法融筆法物象理法於一體,以針線傳情,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和藝術、工藝研究價值及較高的欣賞收藏價值。 [14] 

甌繡構圖

畫與繡同屬造型藝術,但因使用工具和表現手法不同,藝術效果不盡相同,成功的繡品“較畫更勝”。故刺繡畫稿必須服務於刺繡技藝,不但要藝術地展現客觀對象,還要顧及工時和成本。甌繡繡稿做到了構圖精巧,用筆工整,線條清晰,色彩鮮明,從而使繡品達到畫繡合璧的境界。 [4] 

甌繡繡理

主要是指針法。刺繡是以針引綵線,把客觀對象轉化為藝術形象,是針畫形象,故其獨有的藝術語言即針法——用針排線的方法。甌繡針法嚴謹,從傳統針法到創新針法多達幾十種。刺繡俗語説“繡花難繡縷”,而甌繡藝人根據刺繡繪畫作品筆法的走勢特點,較好地把握了絲縷(絲理)變化的規律,靈活運用不同的針法。若繡人物,還特地找來衣料等實物以研究針法的表現,使繡品形象立體、結構生動。但於針不及之處,如作為背景的遠山、雲霧等,甌繡則畫繡結合,以繡帶畫,半繪半繡,虛實相應,不但省工,還使作品氣韻生動。 [4] 

甌繡色彩

甌繡的色彩具有較強的民間工藝性,但以寫實為主。據甌繡老藝人回憶,温州甌繡廠內擺設着各色應時盆花、鳥獸標本供繡工觀摩學習。當年還曾組織繡工實地遊覽風景區,觀察林木生長、山川形態,故繡品色彩源自生活而更藝術化,光鮮明快,富有裝飾性和濃郁的浙南地方風味,寓大雅於大俗之中。 [4] 

甌繡製作工序

具體地説,畫稿以國畫白描、水墨寫意為主,西畫、攝影圖片為輔,吸取畫理中遠近、虛實、冷暖等技法,使畫面在不失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多彩。針法則有齊針、切針、套針、接針(平針)、施針、滾針、疏針、摻針﹑斷針﹑側針、包針、纏針、網針、盤針、遊針、長短針、打子針、人字針,八字針、排排高、匹匹咬等幾十種,具有雷、年、平、光、巧等工藝特色。1959年還試製成功亂針繡、雙面繡及水墨繡。一幅優秀的甌繡(絲)畫片,往往積幾十萬針的手工,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5] 
甌繡(絲)的傳統工藝大致分畫稿、臨緞、着色、上繃、刺繡、開衣紋及頭面、下繃裝潢等多道較大的工序。
1、畫稿
甌繡(絲)畫片的繡稿,一般均由中國畫高手畫成,故畫稿是甌繡(絲)的第一道工序,也是甌繡(絲)的根本。一幅畫稿設計得好與壞,不只是虛實、神韻是否到位,較為重要的是要達到若添加一筆為多,如減少一筆為缺的地步,這是因為要顧及繡的工時和效果。甌繡(絲)畫稿多以墨線雙勾輪廓,也有山水、花鳥等水墨畫,注重遠近、虛實等關係,使畫面色彩更加豐富。 [5] 
2、臨緞
臨緞就是將畫稿拷貝到繡面上。傳統的做法可在桌子上放一塊玻璃板,畫稿就鋪在玻璃板上,再把繡緞覆在稿面上,玻璃板下點亮電燈,即可映出紋樣,然後用毛筆或硬鉛筆依樣拷貝。但因繡面質地不同,或軟緞,或色緞,或府綢等,故不但要注意描摹時勾畫頓挫之微妙處,更要注意墨色的濃淡乾濕,以使拷貝件不失畫稿的神韻,又要保持拷貝件的清潔乾淨。所以,臨緞是較用工夫也是較見功夫的活計。 [5] 
現今臨緞也有借用現代科技手段的,特別是對攝影作品的處理。可將畫面掃描錄入電腦,待明暗色調、大小尺寸等調至準確後,再噴繪到繡面上。 [5] 
4、着色
着色指的是用水彩畫顏料在繡面上着色,一般用於較大面積的遠山、浮雲,流水等。繡時或以較細的線稀針虛繡、斷針虛繡,或渲染處不繡,以虛襯實、節省工時之外,突出了主題。着色也包括以毛筆敷彩直接在繡面上作畫。 [5] 
5、上繃
繃,是刺繡時用來繃緊布帛的工具。大件的(繡地)用長方形木框子,小件的(繡地)可用竹圈,亦稱“手繃”,故所用繡繃的大小一般以繡地的幅寬作為標準。 [5] 
上繃,就是把繡地四邊以棉線或麻線交叉固定在繃上,以使繡地四周邊平且直。但又不可繃得太緊,否則放繃後繡地紋樣易變形。要做到繡地鬆緊適中,實在也不是一件易事,要有多年的實踐經驗。 [5] 
6、刺繡
刺繡即繡線穿針後,一手在繃上,一手在繃下,不斷地起針﹑落針的過程,它是繡品成敗的關鍵。所以,在動手前,必須對整幅繡稿多看幾眼,理解其構圖、層次、用色等,然後儘可能配齊所需色線,進而確定各部位不同的針法,以便胸有成竹。至於所繡紋樣的順序,可據個人習慣而定,只要做到從左至右繡起,拉線時用力均勻及暗針、針腳的處理等事宜即可。 [5] 
當然,技術等級不同的工人所繡繡品的好與壞,內行人一看便知,如獸毛的蓬鬆度,鳥羽色彩的過渡是否自然,魚尾是否輕飄等。 [5] 
7、開衣紋、頭面
開衣紋、頭面這兩項本就包括在刺繡過程中,把它另列説明,只是強調它是另一道工序。一般初學者以平針鋪地繡時,會把原來的衣紋,頭面關鍵處的線條蓋住(多指古代人物),於是須用毛筆重新將人物的衣紋、頭面或動物(獅、虎等)的鬚眉開出,再由技術較熟練的工人(高級工)繡上。當然,也有鋪地時就預留衣紋,頭面,然後一次性繡畢。下繃裝潢甌繡(絲)畫片下繃後要經熨燙使之平整,並用較厚的白紙將繡品背面和四邊予以襯托,然後鑲嵌入鏡框即可欣賞。 [5] 

甌繡題材作品

當代甌繡品種以服飾和日常生活用品為主,並且大量出口。這時的表現題材非常豐富,人物、山水、花鳥、吉祥圖案等均有涉及。《紅樓十二金釵》是甌繡的代表作之一,在這幅長2米,寬1米的巨幅繡品中,四季花卉同時開放,十二金釵集於一圖,畫上人物的臉型、髮髻、首飾、神態各不相同。繡面絢麗多彩,光彩奪目。 [6] 

甌繡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温州的社會文化融合在甌繡工藝的發展變遷中。作為一種傳統工藝,它在古温州拜鬼神、尚祭祀的文化下誕生,隨後又與温州永嘉學派思想、西方非實用性思想、百姓審美觀、經濟水平、當地民間宗教、行政區域規劃等因素髮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甌繡不僅僅只是一種繡品或工藝,它同時還是温州文化的積澱,是社會文化的載體,更是審視温州歷史變遷的一條重要線索,人們從中更能窺視大時代背景下温州的社會文化發展。 [3] 
傳承狀況
由於甌繡技藝難於掌握,加上電腦繡制的蓬勃發展,致使甌繡從業人員日漸減少。據不完全統計,温州地區當下甌繡產業的從業人員已經由巔峯時期的6000餘人,驟降至當下的不足100人,且從業者年齡偏大多為初中或以下學歷,具有大專或以上學歷比例低於百分之五。 [7] 
傳承人物
施成權,女,1957年出生,漢族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甌繡,申報地區為浙江省温州市。 [8] 
保護措施
2016年6月6日,17名與甌文化相關的社會組織掌門人相聚雪山飯店,在刻有“甌”字的特製大陶盤上按下自己的手印,此舉意味着温州甌文化聯盟正式啓動。 [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温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獲得“甌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温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獲得“甌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15] 

甌繡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11月11日,11月5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此次博覽會首次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暨中華老字號”文化展示項目,温州市組織甌塑、甌繡、黃楊木雕、細紋刻紙、藍夾纈等5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11] 
2019年12月4日,2019年“温州工匠”認定儀式暨“祖國好 勞動美”温州市首屆職工文化藝術節彙報演出在温州市工人文化宮舉行。活動上展現了甌繡作品。 [12] 
2020年12月20日,“甌裳花語”的美好生活暨首屆甌服時尚藝術秀和第四屆甌花花藝展在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舉辦。活動上展現了甌繡作品。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