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瓶子草科

鎖定
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屬於被子植物門杜鵑花目 。其通俗名稱得自中空的管狀葉子,呈喇叭形、瓶子形。該科為草本,葉通常互生。本科植物都是食肉植物,從根莖中長出由葉子衍化的瓶子似器官,裏面充滿消化液,瓶口還有倒長的毛或蠟質光滑邊緣,使陷入的蟲子無法逃出。冬季時瓶子會枯萎冬眠。該科植物可用於觀賞栽培 [1]  [2] 
中文名
瓶子草科
拉丁學名
Sarraceniaceae Dumort.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杜鵑花目 Ericales [2]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超    目
菊超目 Asteranae
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瓶子草科形態特徵

瓶子草科,多年生食蟲植物,具根狀莖,喜生沼澤地。葉叢生於基部,筒狀,似瓶或喇叭,前側伸出一翅,此筒狀葉即捕蟲器,筒內下部常有下向的毛,阻止墮入筒內的小蟲逃逸。花大,兩性,整齊,單生於花莖頂上(在具蓋瓶子草屬成為有少數花的總狀花序),花被2列,萼片4~5或4~6,宿存,花瓣5,稀缺,黃、紅或紫色,雄蕊多數,雌蕊1,子房上位,由3~5心皮組成,有3~5室,3~5淺裂,中軸胎座,有多數胚珠,花柱1,頂端短2裂。蒴果,室背裂開,種子小,有小胚及軟肉質的胚乳。 [2] 

瓶子草科生長習性

瓶子草類通常生於酸沼、沼澤、濕草原、沙地草原,或稀樹草原,那裏的土壤飽含水分、酸性而缺乏硝酸鹽或磷酸鹽。瓶子草喜充足的光照環境和潮濕的土壤,不怕寒冷和較低的空氣濕度,較易栽培,適於無温室或暖房的普通家居栽培。 [1] 

瓶子草科繁殖方式

瓶子草科植物可用播種、分株、扦插等方法繁殖,規模化生產可通過組織培養快繁。 [1] 

瓶子草科分株繁殖

成熟的瓶子草植株會從球根的基部萌生許多側芽,使整盆過度擁擠而影響植株生長。可在3~4月份進行分株繁殖,將瓶子草從盆中挖出,分盆時要避免植株根系受傷,去除多餘的土壤,將新芽點從母莖剝離。分株時植株的切口需塗抹多菌靈粉,避免傷口感染。分株後的子株以單獨栽培為主,在栽種覆土的過程中要特別意,不要把球莖完全掩埋,最好能夠保留1/3的部位外露在基質表面。充分澆水後放置在光線充足而不能被陽光直射的地方,待植株根系逐漸長成後移到正常環境下。分株後的新植株當年就能長成健壯的成品苗。

瓶子草科扦插繁殖

植株葉片可進行葉插,或使用根莖段進行扦插繁殖。葉插時應把葉片剪半,剝下插穗基部帶小部分的莖段,並將傷口塗抹多菌靈粉後斜插於潔淨的基質中,在21℃~30℃的温度下,約1個月後就能長出新芽、新葉和新根。採用根狀莖扦插時應切成長2.5cm的根莖段,每段根莖需帶根,切口需塗抹多菌靈粉,平放於潔淨的基質上,再在上面鋪上濕水苔,保持高濕度和明亮的光線,約1~2個月左右,待新芽和新葉長出後,即可移植於盆中進行常規管理。

瓶子草科播種繁殖

瓶子草科
瓶子草科(3張)
瓶子草花期一般約2周,而在開花的時候能自花授粉。花後結出的果實在3~5個月成熟。可於4~6月份在温室中播種,種子宜播種於切碎的水苔中,不加覆蓋。温度20℃~25℃並保持較高空氣濕度和充足度光照,1 個月後種子開始萌發。也有極少情況,幾個月甚至一年後才發芽。當出現第一片真葉時,有小的瓶狀結構即可分苗定植於盆中。從播種至植株成熟需5 年以上才能正常開花。

瓶子草科組織培養

採用嫩芽莖尖為外植體,在接種前需對莖尖進行消毒,然後將其接種到培養基上培養。經過20~30天培養
即可獲得生長健壯的完整植株。當幼苗長至約5~7cm、苗基部長出5~10根細根即可出瓶移栽。移栽時要先洗去根部的培養基,植於水苔基質或泥炭土基質中,在保持通風和足夠濕度的情況下,培育1~2個月成苗。組織培養產出的幼苗3~4年才能開花。 [1] 

瓶子草科分佈範圍

瓶子草科植物分佈於北美東部大西洋岸、委內瑞拉、圭亞那美國加利福尼亞、中國等地。

瓶子草科主要價值

此類植物無重大經濟價值,瓶子草科中有數種國外作為商品出售,如瓶子草。魚尾瓶子草的頂部下傾,末端有魚尾狀附屬物,形狀奇特,供觀賞 [1]  。市場上流行的主要商業品種為紫色瓶子草、白瓶子草、黃瓶子草、瓶子草等。 [3] 

瓶子草科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