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瓦屋山腹鏈蛇

鎖定
瓦屋山腹鏈蛇(Amphiesma metusia Inger, Zhao, Shaffer, and Wu,1990)是遊蛇科腹鏈蛇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瓦屋山腹鏈蛇
拉丁學名
Amphiesma metusium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有鱗目
亞    目
蛇亞目
遊蛇科
腹鏈蛇屬
瓦屋山腹鏈蛇
分佈區域
中國四川

瓦屋山腹鏈蛇形態特徵

背面有交錯排列、略呈方形的黑色棋斑;雌性腹鱗159-164枚,尾下鱗72-85對;頭背有斑,但頂鱗溝兩側不具一對鑲黑邊的淺色小點。描述依據標本 四川洪雅瓦屋山5雌2幼(模式標本系列)。形態描述 原始描述中譯如下:“頭橢圓形,前部稍窄,後部略寬於頸。吻圓,吻鱗寬大於高,從頭背僅見其上緣;鼻間鱗略呈方形,前端稍窄;前額鱗大於鼻間鱗;額鱗盾形,其長度大於其前緣到吻端距,但短於頂鱗溝長;鼻孔圓形,位於鼻鱗中央;鼻鱗長大於高,自鼻孔有一溝分別伸向鼻鱗上、下緣,但未將鼻鱗完全分為二片;頰鱗略近方形,FMNH36849號標本兩側的頰鱗後伸,在眶前鱗之下入眶;眼大小適中,瞳孔圓形;眶前鱗1,眶後鱗3;前顳鱗在4號標本兩側均為2, 2號左2右1, 1號兩側均為1;後穎鱗在4號標本均為1, 3號為2;上唇鱗8或7, 3號標本3-2-3式,2號2-3-3式,1號2-2-3式,正模則為左側2-2-3、右側3-2-3式;下唇鱗正模為9, 1號左9右10,另5號兩側均為10,第一對在頰鱗後彼此相切,前5對切前額片;頰鱗三角形;額片2對,後對略長於前對,僅後部為排成“品”字形的3枚小鱗分開。“背鱗在頸部19(1號副模為18)行,中段19行,肛前17行,除兩側最外1或2行外,明顯起稜;腹鱗159-164,平均161. 7;肛鱗二分;尾下鱗(6號)72-85對,平均79.2對。FMNH37271號標本第2-5尾下鱗呈單行。“上領齒每側23或24枚,由前到後漸次增大,沒有齒間隙。“成體全長705-885mm,頭體長530-663mm,尾長為全長之0.24-0.27,重量49-134 g。幼體全長246(斷尾)mm, 387 mm,頭體長221 mm及281 mm,重量分別為3g與9g。“背面具暗色棋斑,兩側第6-7行鱗位置各有一行不甚明顯的棕色縱紋;腹面紅色,具黑鏈紋。眼後有一黑色斜紋;沿最後幾枚上唇鱗與體側黑斑相續;頸背有3-4鱗寬的淺色斑構成背側淺棕色縱紋的前端;頭背暗橄欖色,吻背色淺散以黑色,頂鱗無淺色點斑;上唇淺黃綠色,上唇鱗溝色黑;頭腹無斑。”

瓦屋山腹鏈蛇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