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瓦列裏·契卡洛夫

(蘇聯早期著名飛行員、試飛員)

鎖定
蘇聯空軍早期著名人物,飛機大王波里卡爾波夫的首席試飛員,曾創造多種特技飛機動作,1936-1937年因兩次率機組駕駛安特-25成功飛躍萬里冰封的的北冰洋而被授予蘇聯英雄勳章。1938年在試飛中遇難。
中文名
瓦列裏·契卡洛夫
國    籍
蘇聯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目錄

瓦列裏·契卡洛夫生平

瓦列裏·帕夫洛維奇·奇卡洛夫(Валерий Павлович Чкалов,1904-1938),蘇聯早期著名飛行員和試飛員。第一次不着陸飛躍北極的記錄創造者,1904年1月20日生於小鎮瓦西列沃(現高爾基州奇卡洛夫斯克市),他是鍋爐製造者的兒子,母親在他6歲時去世。奇卡洛夫曾就讀於切列波韋茨的技術學院,但之後退學跟隨父親當輪船司爐(英語:Fireman(steam engine))學徒。他在1919年15歲的時候因第一次目睹飛行機而立志加入蘇聯紅軍的空軍部隊,1921~1922年在葉戈裏耶夫斯克飛行員軍事理論學校學習,1923~1924年在莫斯科高級飛行學校和謝爾普霍夫斯克高級空中射擊和轟炸學校學習,1924年6月起在紅旗殲擊機大隊當殲擊機飛行員,以技術純熟聞名。1927年奇卡洛夫與來自列寧格勒的教師奧莉加·奧列科娃結婚及誕下一子伊戈爾,1928年當瓦列裏被調派到第15師布良斯克空軍部隊時留下兩母子在列寧格勒。
奇卡洛夫 奇卡洛夫
1928~1930年在軍事之友協會列寧格勒航空俱樂部任飛行教練。1930年開始在空軍科學試驗研究院擔任國家驗收試飛員。1933年轉到航空工業部門擔任工廠試飛員,成為飛機設計師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波里卡爾波夫的主要助手,在鑑定飛機和改進飛機結構等方面做出貢獻。奇卡洛夫試飛過70多種型號的飛機,他不僅是飛行員,而且是革新者。他客觀地鑑定飛機,並在進一步改進設計方面,極大地幫助了設計師。他對飛行駕駛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研究並推廣了新的高級特技飛行:上升螺旋和慢滾。他具有非凡的勇敢、頑強和堅毅的精神。奇卡洛夫是一位勇敢過人的飛行員,蘇聯航空界有很多關於他勇敢機智的傳説。例如,他曾駕駛一架飛機從涅瓦河上的尼古拉大橋下穿過,飛到列寧格勒。還有一次在試飛新機時,一隻起落架怎麼也放不下來,奇卡洛夫就在機場上空不斷地作橫滾動作,迫使飛機在一連串的令人頭暈目眩的特技飛行中打滾,直到把卡住的起落架甩出來,並安全着陸。
20世紀30年代,歐、美幾個航空大國你追我趕,把創造飛行速度、高度、航程世界紀錄作為炫耀的目標。1933年8月7日法國人科多斯和羅賽從紐約飛到敍利亞,創造出一項9102千米的世界飛行距離紀錄,蘇聯為了顯示航空技術的先進,決心打破法國人的紀錄,為此進行了多次努力,其中兩次遠程創紀錄飛行是由奇卡洛夫率領的機組完成的,成為他試飛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光環,也使他成為蘇聯家喻户曉的英雄。
奇卡洛夫飛躍北極 奇卡洛夫飛躍北極
1936年7月20-22日,奇卡洛夫率率副駕駛、有高超儀表飛行技能的格奧爾吉·菲利波維奇·拜杜科夫和領航員、某航空院校導航系主任別里亞科夫三人機組駕駛安特-25飛機進行的這次飛行,機組從莫斯科出發,向北飛出大陸進入海洋上空,經弗朗茲約瑟夫地羣島和北地羣島,再折回大陸向東飛堪察加半島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該三人機組駕駛安特-25飛機進行的這次飛行,用56小時20分鐘飛完9374千米(其中5140千米是飛行在浩淼無垠的北極圈內),最後由於空中結冰不能從雲上飛過,在烏德島的沙灘上着陸。為了再起飛而在島上築起臨時的木製跑道。這條航線以斯大林命名,亦因為破紀錄的飛行里程提升了契卡洛夫在蘇聯的政治地位使他被選為最高蘇維埃議會的代表,他和他的機組榮獲“蘇聯英雄”稱號,烏德島改名奇卡洛夫島。第二次是著名的莫斯科—北極—美國不着陸遠程飛行。1937年6月18日,奇卡洛夫率同一機組,駕駛同一架飛機從莫斯科起飛,途經北極,於6月20日到達波特蘭的温哥華機場,歷時63小時16分,航程約10000千米,直線距離8504千米, [1]  2012年俄羅斯發行了奇卡洛夫機組首次飛越北極75週年紀念郵票,這次發行的這枚郵票上的主角就是安特-25,它是圖波列夫設計局專門為創紀錄而研製的飛機,但主任設計師是當時還在安德烈·圖波列夫領導下工作的帕維爾·奧西波維奇·蘇霍伊。飛機的研製工作從1932年年中開始到1933年結束。飛機全部採用國產材料,採用米庫林設計的功率為750馬力的M-34水冷發動機作為動力裝置。這種飛機機翼很長,翼展達34米,展弦比為13.5,而一般情況下都不超過10。安特-25還有一項革新是把油箱作為機翼結構的一部分,讓油箱與機翼結構共同承受飛行中的氣動載荷,因而可使機翼結構更輕更堅固。
這兩次飛行都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飛機、發動機和當時還很不完善的導航設備要求空勤人員不僅精通駕駛技術和具備技術知識,還要求有足夠的勇氣。特別是1937年途經北極的那次飛行中,飛機起飛後因裝滿燃油而過重,得使盡力氣才能爬高。他們後來回憶説:“飛機像疲乏的爬山者在絕壁上拼命攀登,隨時有掉進萬丈深淵的危險。”飛行不到10小時,在1700米高度第一次碰到結冰的危險,結聚的冰塊使螺旋槳失去平衡,飛機發生猛烈的顛簸。三人輪流用手搖除冰液壓泵,與機翼前緣超過12釐米厚的冰連續奮戰了整整10個小時。當飛機接近北極時,羅盤又出了毛病,任何輕微的動作都讓羅盤指針猛烈跳動不止。只好由領航員不停地計算,以保持不偏離航線。通過天、地、海一片白色的北極點之後,領航員讓機頭對準123度子午線,直奔美國。不久發動機散熱器又出毛病,散熱液的輔助水箱空空如也,情急之下,就把所剩無幾的應急飲用水和航醫要求他們採集的一大袋尿液樣本混合後供散熱器使用。臨近着陸,又遇到高空缺氧的困難。當時奇卡洛夫鼻孔出血,拜杜科夫像酩酊大醉般頭暈目眩,別里亞科夫虛弱得手握地圖在地上爬行。由於油料已經用盡,他們無法再飛更遠的距離,被迫在波特蘭附近的皮爾遜機場着陸。
皮爾遜機場是一個地處偏遠、隸屬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小機場。據事發當日在營區門口值勤的查理回憶,“那天早上8點多鐘,突然一架鮮紅翅膀的龐然大物從自己頭上低空掠過,而後降落在跑道上。我不認識飛機身上塗的俄文字‘斯大林之路’,但對收音機裏剛剛聽到的‘一架蘇聯飛機經過北極向這邊飛來’的消息還有印象。我心中暗想,這架飛機必然就是收音機裏説的那三個俄國佬兒駕駛的大鳥了”。
管轄皮爾遜機場的營區司令喬治·馬歇爾准將(即後來的美國五星上將和國務卿)正準備用早餐,一名副官衝進來上氣不接下氣地報告:“俄國佬着陸了!”馬歇爾立即跳進座車,直接穿過高爾夫球場駛向機場,去接他們。在馬歇爾府上,三個人受到熱情的款待,為他們準備寬敞的房間、舒適的浴池,請他們用有美國白蘭地、橘汁、雞蛋、咖啡的早餐。奇卡洛夫還向主人借來家庭用的地圖,細細地尋找他們飛過的航線。馬歇爾夫人後來回憶道:“三隻‘北極熊’像一羣餓狼,搶吞食物,搶看新聞”。其間還有一個有趣的情節:一個勤務兵跑進馬歇爾的辦公室報告:“滿院子都飛的是百元大鈔,將軍,我負不了這個責任!”原來是三個蘇聯人隨身帶的物品中有錢鈔,他們去洗澡時就順手把錢放在五斗櫃上面,結果有幾張百元大票被風吹到窗外,掉在院子的草坪上了。
蘇聯大使專程從舊金山領事館兼程北上,斯大林、羅斯福也發來賀電。機場主管還接到美國陸軍總部發來的密電,電文稱“有關俄人最近飛行來美,究用何種儀器?基地應立即將所能獲致的任何有關資料,以航行儀器資料,儘速以密件呈部為要!不得有誤”,顯然是要他們收集有關俄國飛機上的任何有用的情報。
在美國逗留期間,奇卡洛夫把飛機上3只氣壓高度表中的兩隻呈交給有關航空管理當局,那些尚在工作中的儀器可以顯示飛機在飛行途中是否落過地,結果證明該機曾不着陸飛行了8508千米。遺憾的是,這個距離沒有打破1933年法國人創造的紀錄,破紀錄的任務是3周後由蘇聯另外一位著名飛行員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格羅莫夫率領的3人機組用安特-25的姐妹機完成的,他們成功地飛越北極,一口氣飛到美國加州的聖雅辛託,創下了10146千米的世界不着陸遠程飛行新紀錄。
在皮爾遜機場呆過幾天后,奇卡洛夫一行3人乘美國“聯航”班機飛往舊金山,接着是在全美各地參觀訪問,還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接見。至於那架安特-25,則經地面機械人員拆卸後分裝木箱,由挪威貨船運往巴黎,在那裏參加了當年舉辦的第15屆航空博覽會。在博覽會上,奇卡洛夫在展廳裏走來走去,帶着明顯的北俄口音,為觀眾講解和簽名。
與此同時,全世界很多大報都在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壯舉。前蘇聯著名飛機設計師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雅科夫列夫回憶道,“當時我們都很佩服奇卡洛夫冷靜的頭腦、一絲不苟的準確作風和勇敢的精神,從此在航空界成為‘奇卡洛夫風格’的象徵。”

瓦列裏·契卡洛夫逝世

兩次飛行結束之後,奇卡洛夫又回到試飛員的工作崗位。1938年,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的裝備圖曼斯基大功率發動機的殲擊機伊-180問世。新型戰機的首次試飛決定於當年12月15日由奇卡洛夫來完成。在試飛成功後,飛機準備着陸。當時,奇卡洛夫大概是關掉了發動機進行滑翔,竭力降低飛行速度,保障飛機飛向跑道。突然他發現前方跑道上有一羣玩耍的孩童。他立即加大油門,想避開他們,然而發動機並沒有加快轉速,而一下子滅了火,與地面相撞已經無法避免了。在發動機停車無聲飛行期間,奇卡洛夫打開艙蓋,示意孩子們立即離開危險區。只聽轟的一聲,飛機重重地撞在地面上,奇卡洛夫連同座椅一起被拋出座艙,頭部撞到地面一根木頭上。被驚呆了的人們立刻向飛機跑去,只見他渾身血跡斑斑努力從雪地上爬起來,吃力地説:“不是飛行員的錯,是機翼有問題。”後來雖然經搶救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
調差報告認為契卡洛夫亦沒有按預定的飛行路線航行。原本的計劃是圍繞霍登卡(英語:Khodynka Field)飛行場兩圈完成測試,但第二圈時偏離航道飛到接近斯大林別墅的上空,更爬升到海拔2,000米(6,562英尺)高空,超出設計允許的600米(1,969英尺)。調查報告還認為契卡洛夫錯誤計算降落距離,但當他嘗試修正航道時引擎因為嚴寒天氣而突然停止運轉。後來,試飛伊-180又犧牲了幾位試飛員,人們才逐漸理解奇卡洛夫臨終前那句話的含義。原來該機的氣動力設計有問題,是事故的真正原因,最後,以血的代價,為該機下了“不宜裝備空軍部隊”的結論。奇卡洛夫犧牲後,蘇聯全國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斯大林親自為他抬棺護靈,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在前蘇聯曾有許多城市、集體農莊、艦艇和學校都以他的名字命名。由於他的死亡,許多負責的官員遭到警方逮捕。飛機大王波利卡爾波夫的聲譽受到沉重打擊,在餘生都無法恢復。

瓦列裏·契卡洛夫紀念

契卡洛夫出生的小鎮瓦西列沃為表揚契卡洛夫的成就於1937年改名為契卡洛夫斯克。契卡洛夫進行長途飛行時降落的烏德島被改名為契卡洛夫島(英語:Chkalov Island)。契卡洛夫的骨灰被安置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的牆內,墜落地點的霍登卡平原放置了紀念巨石。契卡洛夫死後奧倫堡亦曾被改名為契卡洛夫,這個名稱維持到1957年。華盛頓州温哥華有一條契卡洛夫道,1939年莫斯科亦曾經有一條街道被改名為契卡洛夫街但1992年又改名為土堤街(Улица Земляной Вал),1995年建在這條路之下的莫斯科地鐵站則命名為契卡洛夫站,聖彼得堡地鐵和下諾夫哥羅德地鐵(英語:Nizhny Novgorod Metro)亦有車站以契卡洛夫命名。
1974年,也就是奇卡洛夫機組在皮爾遜機場降落37年之後,一艘蘇聯拖網魚船“波杰特”號航行途中路過美洲海岸邊,船員們興致勃勃來到皮爾遜機場參觀時,沒有找到哪怕是一點點能反映奇卡洛夫那次歷史性飛行的文物,使機場當局也覺得很難堪,後來才決定為那次飛行建立一座紀念碑。
1975年是皮爾遜機場所在的温哥華建市150週年。美國人為當年奇卡洛夫機組飛越北極後在這裏着陸建造了一座紀念碑,並邀請拜杜科夫和別里亞科夫前來參加揭幕典禮。蘇聯為此特地挑選了民航最好的伊爾-62M飛機,載着拜杜科夫、別里亞科夫和奇卡洛夫的兒子等,沿着當年的莫斯科—北極—美國航線,用了10小時54分鐘,飛到了温哥華。飛行中,該機在北極上空的飛行高度達10600米,速度為1000千米/小時。在4個半小時飛越北極期間,碧空如洗,清澈透亮,夢幻般的極地景色盡收眼底。然而,在1937年,奇卡洛夫機組的安特-25為到達北極,不得不穿雲破霧地飛行了24小時。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