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雅·瓠葉

鎖定
《小雅·瓠葉》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表達主人在宴飲賓客時自謙之意的詩。全詩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言初宴,第二章言獻酒於賓,第三章言客人回敬主人,第四章言主客互相勸酒。此詩條理清晰,形式上全用賦法,語言明白如話,再三反覆詠唱,字裏行間洋溢着寫不盡的情意。
作品名稱
小雅·瓠葉
作品別名
瓠葉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四言詩

小雅·瓠葉作品原文

小雅·瓠葉
幡幡瓠葉,採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1] 

小雅·瓠葉註釋譯文

小雅·瓠葉詞句註釋

⑴小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瓠(hù):葫蘆科植物的總稱。
⑵幡(fān)幡:翩翩,反覆翻動的樣子。
⑶亨(pēng):同“烹”,煮。
⑷酌:斟酒。言:助詞。嘗:品嚐。
⑸斯:語助詞。一説白色。首:頭,只。
⑹炮(páo):將帶毛的動物裹上泥放在火上燒。燔(fán):用火烤熟。
⑺獻:主人向賓客敬酒曰獻。
⑻炙:將肉類在火上燻烤使熟。
⑼酢(zuò):賓客酌酒回敬主人。
⑽酬:指主人再次向賓客獻酒。主人在飲過賓客回敬的酒後,在酌酒獻賓客,賓客接酒不飲,放在席前。 [2]  [3]  [4]  [5-6] 

小雅·瓠葉白話譯文

瓠葉翩舞瓠瓜香,採來做菜又煮湯。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酒杯請客嘗。
野兔肉兒鮮又嫩,烤它煨它味道美。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敬客喝一杯。
野兔肉兒鮮又嫩,烤它燻它成佳餚。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回敬禮節到。
野兔肉兒鮮又嫩,煨它烤它成美味。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勸飲又一杯。 [2]  [3] 

小雅·瓠葉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背景,歷來有較大分歧。《毛詩序》雲:“《瓠葉》,大夫刺幽王也。上棄禮而不能行,雖有牲牢饔餼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廢禮焉。”有人認為詩序的説法缺少文本依據,過於迂曲。從《毛傳》《鄭箋》來看,當是庶人燕飲朋友之詩。也有人認為詩的作者是宴會中的一位客人。陳子展詩經直解》説此詩的主人應該是一個窮困之“士”或沒落為庶人的自由民。 [2]  [3]  [4] 

小雅·瓠葉作品鑑賞

小雅·瓠葉整體賞析

《小雅·瓠葉》是一首描述普通人家熱情待客的小詩。全詩共分四章,首章説蔬菜與酒,二、三、四章並説兔肉與酒。酒貫穿全詩,是燕飲之主線,朋友之禮讓謙和、陶然相樂從“一獻之禮”充分展示出來;素葷分説,增強了燕飲簡樸閒雅的氣氛,突出了主人的好客之忱,待客之誠。此詩在形式上全用賦法,頗具雅詩特點,然詩中反覆詠歎者多,渲染描繪者寡,又與風詩相近,故龔橙《詩本誼》謂此《小雅》“西周民風”之一。
第一章首二句,寫瓠葉翻飛飄舞、搖曳不定的姿態,給人一片活脱脱生機之感,突出一個“鮮”字。當即採下,馬上烹煮,使蔬菜的鮮嫩給賓主造成躍躍欲試的印象。故第四句以一“嘗”字把酒與菜一併挽住,揭開了簡樸而友好的燕飲序幕。儘管葫蘆葉味道不美(《國風》有“匏有苦葉”之篇),但主賓之間卻不以為憾,津津有味地品嚐着它。
自第二章開始,即描述主客飲酒的禮尚往來,及興趣盎然的燒烤野兔肉,而“獻”“酢”“酬”三次勸酒活動,清晰地記載着燕飲的進程。野兔子待客本來已算不得豐厚,詩中卻再三説“有兔斯首”,兔頭是骨多肉少的部分,令人自然聯想到主人的貧瘠困窘,菜是匆匆忙忙從野外採來煮熟的,肉是捕獲來的野兔,他平素常靠“野味”為生,這燕飲也充滿一種簡樸的野味。用泥包裹或直接投入火中燒烤,燒熟後帶着煙塵,用黑乎乎的雙手慢撕細嚼,與井然有序的勸酒禮節相比,似乎有點滑稽,但賓主進行得隨便而認真,有禮而歡快。這三章中一獻之禮進行和燒烤野兔肉的反覆迭現,使君子禮讓的風度和朋友甘之如飴的友誼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把燕飲表現得別緻、淡雅。
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感染力來看,《小雅·瓠葉》算不上雅詩中的上品,但它卻具有一定的歷史認識價值,這首詩既表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飲食文化傳統,又表現出禮儀之邦所獨有的尚禮民風和謙虛美德。 [3]  [4] 

小雅·瓠葉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此亦燕飲之詩。言幡幡瓠葉,採之烹之,至薄也。然君子有酒,則亦以是酌而嘗之,蓋述主人之謙辭,言物雖薄而必與賓客共之也。” [1]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6-117
  • 2.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568-570
  • 3.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509-510
  • 4.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662-664
  • 5.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386-387
  • 6.    李山 解讀.詩經(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