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瓠壺

(山東博物館館藏文物)

鎖定
瓠壺,春秋,高31、口徑8.8、足徑9.6釐米,1963年莒縣天井汪出土,酒器。斜頸,鼓腹,龍形鋬,矮圈足作索狀。頸及上腹裝飾繁縟的蟠虺紋,下腹飾垂鱗紋。壺的形制仿自自然界的植物瓜瓠,瓜瓠是葫蘆的一種。《詩·七月》曰:“八月斷壺。”毛傳:“壺,瓠也。”古代壺與瓠相通,瓜瓠成熟,去其瓤,幹固後,可作容器,現在這種容器,仍被世人使用,古人亦用此器,並按其形作成陶質、銅質的仿製品。瓠壺是青銅壺中一種,體形似瓜瓠而側頸,蓋有環鏈與器相連,腹部有提樑,據史書記載,瓠壺為“尚禮”之用,裝的酒為“玄酒”。此瓠壺紋飾精美,鑄工精良,裝有龍形鋬,可見其功用非同一般,禮器性質明顯。 [1] 
中文名
瓠壺
館藏地點
山東博物館
所屬年代
春秋
參考資料
  • 1.    瓠壺  .山東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