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瓜頭鯨

鎖定
瓜頭鯨,別名“多齒瓜頭鯨”, [16]  是鯨目海豚科瓜頭鯨屬的哺乳動物。其身體粗壯,身體兩端明顯變細。頭小,呈三角形或圓錐形,甚至圓形。牙齒的數目較多,每側的上、下頜均在20-26枚之間,脊椎骨的數目也比較多,大約有80枚。沒有喙,從吻端起頭部逐漸膨大。背鰭為三角形,位於身體的中部,向後屈。尾鰭的寬度約為體長的四分之一。體色為黑灰色,腹面略淡。上、下唇及肛門、生殖裂的周圍均為淡色,臍部的前面有淡色斑,兩個鰭肢之間有錨形的淡色斑。 [17] 
瓜頭鯨分佈於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熱帶和暖温帶海域,中國見於台灣及南海近海。 [18]  瓜頭鯨游泳速度快,有時會集羣擱淺。 [18]  羣居性強,經常以數百甚至超過1000只的族羣量出現。瓜頭鯨的活動習性也與其主要獵物的遷徙習性相對應,白天主要在海面活動,而清晨、黃昏和夜間則主要在150-300米深的水層活動,與其獵物的活動節律相吻合。 [11]  以遠洋的魚類、烏賊,偶爾以甲殼類動物為食。其妊娠期大約一年,初生仔鯨平均重12千克。 [17]  每次妊娠會產下一隻幼鯨,瓜頭鯨幼崽出生時有1米長。 [19] 
瓜頭鯨有着集體擱淺的記錄,例如日本和菲律賓都出現過大量瓜頭鯨集體擱淺的記錄。捕殺、漁網纏困、噪音和海洋污染是它們面臨的嚴重威脅。 [20]  瓜頭鯨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現為中國二級保護動物。 [18] 
中文名
瓜頭鯨
拉丁學名
Peponocephala electra
別    名
多齒瓜頭鯨、瓜頭海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鯨目
海豚科
瓜頭鯨屬
瓜頭鯨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齒鯨亞目
亞    綱
獸亞綱
亞    科
領航鯨亞科
鯨族
命名者及年代
Gray,1846年
保護級別
無危(IUCN標準)、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1]  [4] 

瓜頭鯨動物學史

約翰.愛德華.格雷(John Edward Gray)在1846年最早為瓜頭鯨命名。 [9] 
最早的瓜頭鯨標本於1841年在夏威夷被發現,開始人們認為它和斑紋海豚類似,並被列入該屬,但後來發現它們具有獨特性,最終於1966年被列入單獨的瓜頭鯨屬。瓜頭鯨是以“鯨”命名的物種裏個頭最小的物種之一。已知瓜頭鯨屬只有瓜頭鯨這一個物種。 [7]  [1] 

瓜頭鯨形態特徵

瓜頭鯨有一個三角形的頭和與其他海豚相似的身體,吻部較圓,吻突極短,上下頜各有40-52顆鋒利的尖牙。雄性個體的額隆比雌性更為突出渾圓。和許多現代鯨類一樣,瓜頭鯨的前三節頸椎癒合,所以它們無法做出抬頭或者扭頭的動作。 [5]  [6]  [8] 
瓜頭鯨成體身長2-2.75米,體重70-225千克,雌性略小於雄性。瓜頭鯨剛出生時大約1米長。瓜頭鯨的體形健壯呈紡錘形,背鰭大而呈鐮狀,相當於體長的1/10,鰭肢前緣較平直,末端較尖,長度為體長的1/6-1/5 ,尾鰭較寬,相當於體長的1/4。較大個體的瓜頭鯨嘴唇及下頜尖端往往有一圈白色花紋,體色從黑褐色到黑灰色。瓜頭鯨身體上有一條從頭部延伸到背鰭後的深色區域,顏色是全身最黑的。眼部也有類似的深色區域,像戴了一個黑色面具。和許多領航鯨亞科的成員一樣,瓜頭鯨的喉部有白斑,兩胸鰭之間是形狀像船錨的淡色區域,同色區域向後延伸到腹部,在生殖器和肛門附近面積較大。 [5]  [7] 

瓜頭鯨近種區別

瓜頭鯨
侏虎鯨
偽虎鯨
瓜頭鯨和侏虎鯨體型類似,但瓜頭鯨相比侏虎鯨頭部更尖,雌鯨及幼鯨吻突較為明顯,鰭肢尖端更尖,背部的深色區域面積也更大。
——
個頭比侏虎鯨及瓜頭鯨要大一倍以上,體長可達6米,另外背鰭相對更小、位置靠後,比較容易分辨。
瓜頭鯨的牙齒纖細,上下頜各有40-52顆;瓜頭鯨的脊骨數量有80餘塊
侏虎鯨牙齒粗壯,數量也要少很多,上下頜只各有16-26顆;侏虎鯨的脊骨數量只有70塊左右
——
瓜頭鯨羣個體的數量要多得多,一般羣體規模100-500頭左右,甚至可以達到2000頭 [8] 
侏虎鯨羣個體數量較少,一般羣體規模在12-50頭左右 [8] 
—— [8] 

瓜頭鯨生活習性

瓜頭鯨行為特點

瓜頭鯨的游泳能力很強,也很善於潛水。它們的游泳姿勢和海豚類似,經常躍出水面。在小型海豚中,瓜頭鯨的深潛能力較強,很輕鬆就可以潛到250米,最高潛水記錄是470米。但來自夏威夷外海的研究顯示瓜頭鯨一般白天在靠近海面的地方休息、社交,而在晨昏及夜間會頻繁潛入較深的水層攝食。這是因為它們的主要食物,例如各種頭足類動物和小型洋中層魚類,會在進行晝夜垂直遷徙。瓜頭鯨的主要獵物一般白天在400-700米的海洋中層躲避捕食者,其深度超出了瓜頭鯨身體能力所能觸及的範圍,到了夜間則在夜色的掩護下上浮至較淺的深度(95-200米)攝食。瓜頭鯨的活動習性也與其主要獵物的遷徙習性相對應,白天主要在海面活動,而清晨、黃昏和夜間則主要在150-300米深的水層活動,與其獵物的活動節律相吻合。 [11] 

瓜頭鯨社交行為

瓜頭鯨 瓜頭鯨
瓜頭鯨總是集羣生活,羣成員平均在100-500頭左右,最大的羣有2000頭。每個羣體都有年長的雌性擔任領導,屬於典型的母系社會。瓜頭鯨羣中通常雌性居多,而成年雄性會加入不同的鯨羣,並會在不同的鯨羣之間遊走。基因研究顯示瓜頭鯨不同種羣之間的基因交流比較普遍,因此可以得出瓜頭鯨對自己母系家庭的眷戀程度較其他海豚來説相對較低,個體在不同羣體之間遊走的情況比較普遍。瓜頭鯨的社會性很強。它們喜歡用胸鰭撫摸彼此表示親近,或者快速遊動追逐,不時地還會越出水面。這一習性和長吻原海豚以及其它海豚類似。 [14]  [15] 
瓜頭鯨經常和其他鯨類混羣,如長吻原海豚、瓶鼻海豚、糙齒海豚、熱帶斑海豚、短肢領航鯨等,尤其和與其習性相近的弗氏海豚混羣較多。 [13]  [14]  [15] 
2014年在法屬波利尼西亞,人們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寬吻海豚家庭。包括一頭成年雌性寬吻海豚,一頭幼年雌性寬吻海豚,還有一頭被收養的瓜頭鯨幼崽。雌性海豚一般只照顧一個幼崽,這是人類發現的唯一一例在照顧自己幼崽的海豚收養其他幼崽。收養事件過去一年半後,幼年寬吻海豚開始獨立生活。又經過一年多,長大的瓜頭鯨才最終離開了照顧它的雌性寬吻海豚。 [13]  [14]  [15] 
瓜頭鯨會通過聲音來傳達信息,也會通過聲音來進行回聲定位。通過監聽和記錄,研究人員採集了1400多個瓜頭鯨發出的聲音樣本進行分析。他們發現生活在夏威夷附近的瓜頭鯨至少有36種可辨認的獨特叫聲,這些聲音包括咔噠聲、爆鳴聲和哨聲。而其中咔噠聲和哨聲是出現頻率最高的。 [12] 

瓜頭鯨食性特點

瓜頭鯨的主要食物是各種遠海洋表層和洋中層的小型頭足類動物和小型魚類。在夏威夷外海對瓜頭鯨胃中內容物的研究發現,它們的食物85%以上都是各種魷魚和其他頭足類動物,種類多達26種,其餘15%包括各種魚類和一些零星的甲殼類動物。 [5]  [11] 
瓜頭鯨的潛在天敵包括虎鯨和大型鯊類。和很多熱帶鯨類一樣,瓜頭鯨偶爾也會被小型寄生性鯊魚——達摩鯊咬傷。 [10] 

瓜頭鯨分佈範圍

瓜頭鯨國家

主要分佈國家和地區: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島、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羣島、孟加拉國、巴巴多斯、伯利茲、貝寧、百慕大、巴西、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喀麥隆、開曼羣島、可可島、哥倫比亞、 剛果、庫克羣島、哥斯達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吉布提、多米尼加島、厄瓜多爾、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斐濟、法國(遷入)、法屬圭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蓬、岡比亞、加納、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關島、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牙買加、日本、肯尼亞、基里巴斯、利比里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羣島、馬提尼克島、毛里塔尼亞、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摩洛哥(遷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瑙魯、荷屬安的列斯羣島、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尼日利亞、紐埃島、北马里亞納羣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波多黎各、皮特克恩、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里南、中國(台灣)、坦桑尼亞、泰國、東帝汶、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國、瓦努阿圖、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羣島、英屬維爾京羣島、沃利斯和富圖納羣島、西撒哈拉、也門。 [1] 

瓜頭鯨地理

瓜頭鯨是泛熱帶大洋性鯨類,主要出現於40°N至35°S之間的熱帶和亞熱帶水域。然而,或許是因為隨着暖流而迷失,也偶爾發現於温帶海域中。瓜頭鯨常見於菲律賓海域,尤其是靠近宿務島這樣大陸棚區較窄的深水海域,就常發現它們出現在近岸區。其他瓜頭鯨常出現的區域包括夏威夷羣島、南太平洋的土阿莫土和馬克薩斯羣島、澳洲東岸外海、西北墨西哥灣以及整個赤道太平洋水域。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它們在馬克薩斯羣島周圍相對常見。在大加勒比地區,它們出現在墨西哥灣深水區和小安的列斯羣島,但相對少見。地中海或紅海尚未記錄到它們。 [1] 

瓜頭鯨繁殖方式

瓜頭鯨的生殖狀況鮮為人知,而大量擱淺的案例就成了可靠資訊的唯一來源。其妊娠期可能會持續一年,尚無理由可以確認它們的生殖是季節性的。據估,兩性約4歲時進入性成熟期。雙親對幼鯨的撫育習慣未知,一般假定雌鯨照顧幼鯨直至成年。像其他鯨類一樣,初生瓜頭鯨有即刻游泳的能力。7歲左右成年,壽命大約45歲。 [2] 

瓜頭鯨保護現狀

瓜頭鯨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3] 

瓜頭鯨種羣現狀

瓜頭鯨種羣總數(截止2017年)沒有確切統計。在墨西哥灣東部有2200餘頭,大西洋西部和北部僅有零星個體。在熱帶太平洋地區至少有45000餘頭,其中菲律賓海域蘇祿海東部有900餘頭,塔諾海峽附近有1300餘頭。夏威夷有兩個已知的較大種羣:大約450頭居住在夏威夷羣島西北側的淺水區(它們被命名為“科霍拉常住種羣”),以及另外一個包括大約5700餘頭的較大種羣,它們在更深水域的夏威夷主要島嶼之間移動。在印度洋西南部經常發現小羣瓜頭鯨。在南非莫桑比克海峽附近發現了三個包含瓜頭鯨的較大羣落,分別有97500餘頭、24300餘頭以及9500餘頭。由於瓜頭鯨經常活動的區域大多人跡罕至,所以肯定還會有大量個體沒有被發現。 [1] 

瓜頭鯨威脅因素

捕殺:在斯里蘭卡、加勒比海、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被捕獲的瓜頭鯨會被人類食用。而日本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大規模捕殺海豚及小型鯨類的國家之一。在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每年的9月到來年的3月,至少有3000頭海豚、瓜頭鯨和領航鯨在這裏被屠殺。每年如此,從未停止。2009年,獲得奧斯卡獎的紀錄片《海豚灣》在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拍攝。被捕獲的海豚和小型鯨類會由水族館的海豚訓練員優先挑選,用於展示和表演。沒有被選中的會被趕入一個三面環山的狹窄海灣。經過一夜的囚禁後,海灣中所有的海豚和鯨都會被屠殺。漁民使用魚叉、鐮刀、鐵鈎把海豚和鯨殺死,然後用鐵鈎把它們鈎上船。被殺害的有寬吻海豚、領航鯨和瓜頭鯨。
漁具傷害及誤捕:由於生活環境、獵物種類相近,瓜頭鯨經常會和像金槍魚、劍魚這樣經濟價值較高的大型遠洋魚類混遊。因此,瓜頭鯨經常會被漁具誤傷、誤捕。莫桑比克附近海域以金槍魚和旗魚為目標的延繩釣漁業,以及菲律賓、斯里蘭卡、加納和印度的流網漁業,都會偶爾捕獲瓜頭鯨。被漁網纏住的瓜頭鯨即使得救,鰭也會受傷。而被金槍魚釣鈎弄傷的瓜頭鯨多半難以倖免,它們的肉有時會被作為魚餌使用。 [1] 
參考資料
  • 1.    Peponocephala electra,Summary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12-12-05]
  • 2.    Reproduction  .Animal Diversity Web. ADW[引用日期2012-12-05]
  • 3.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農業農村部公告2021年第3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02-14]
  • 4.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引用日期2022-04-08]
  • 5.    Thomas Jefferson, Marc Webber, Robert Pitman.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 2nd Edition. 2015
  • 6.    Thomas A.Jefferson and Nelio B. Barros Peponocephala electra [J]. Mammalian Species, 1997, 5(9): 350-420.
  • 7.    王丕烈.中國鯨類.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250-253
  • 8.    Cannon LRG. Some aspects of the biology of Peponocephala electra (Cetacea : Delphinidae). II. Parasites.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28(6): 717.
  • 9.    Bryden M. M., Dawbin W. H.. Melon-Headed Whale, Peponocephala electra, on the East Coast of Australia. Journal of Mammalogy, 58(2): 180–187.
  • 10.    Gasparini Joato Luiz, Sazima Ivan. A STRANDED MELON-HEADED WHALE, PEPONOCEPHALA ELECTRA, IN SOUTHEASTERN BRAZIL, WITH COMMENTS ON WOUNDS FROM THE COOKIECUTTER SHARK, ISISTIUS BRASILIENSIS. Marine Mammal Science, 12(2): 308–312.
  • 11.    West Kristi L., Walker William A.. Stomach contents and diel diving behavior of melon‐headed whales (Peponocephala electra) in Hawaiian waters. Marine Mammal Science, 34(4): 1082–1096.
  • 12.    Kaplan Maxwell B., Aran Mooney T.Repeated call types in Hawaiian melon-headed whales (Peponocephala electra).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36(3): 1394–1401.
  • 13.    Martien KK, Hancock-Hanser BL. Unexpected patterns of global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melon-headed whales Peponocephala electra.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577: 205–220.
  • 14.    Brownell Jr. Robert L., Ralls Katherine. Behavior of melon-headed whales,Peponocephala electra, near oceanic islands. Marine Mammal Science, 25(3): 639–658.
  • 15.    Aschettino Jessica M., Baird Robin W..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melon-headed whales (Peponocephala electra) in the Hawaiian Archipelago: Evidence of multiple populations based on photo identification. Marine Mammal Science, 28(4): 666–689.
  • 16.    鄒本忠,萬冬梅,馬全宇編著,中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鋼筆畫圖鑑,遼寧大學出版社,2013.04,第68頁
  • 17.    王曉惠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海洋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9,第115頁
  • 18.    趙盛龍等著,東海區珍稀水生動物圖鑑,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10,第30頁
  • 19.    印度XACT公司著,鯨鯊海豚,天地出版社,2019.02,第121頁
  • 20.    海洋科普(839)| 瓜頭鯨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搜狐號)[引用日期2023-06-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