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瓊台觀

鎖定
瓊台觀,位於武當山天柱峯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光緒時重建部分廟房。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是武當山三十六觀中最大的道觀之一。
瓊台觀,在元代稱為“瓊台宮”,明朝改宮為觀。分為上觀、中觀、下觀。瓊台三觀各有非常好聽的名字,上觀叫“白玉龜台”,中觀叫“紫嶽瓊台”,下觀叫“玉樂霄台”。歷史上,三觀之間借山勢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間由亭橋相聯,故有在三觀之間走動“出門不見天,下雨不濕鞋”的説法,可見當時瓊台觀的建築是宏大而奇妙的。 
    中觀還保存着一座完全用青石構造的元代石殿,裏面供奉的也是用青石雕塑的玄武聖像。
    相傳,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五龍捧聖至天宮後,玉皇大帝在瓊台冊封真武為北極玄天上帝。因此,人們認為武當山瓊台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倍加崇拜。 [1] 
中文名
瓊台觀
地理位置
天柱峯東南麓約10公里
佔地面積
3600 m²
建築面積
479 m²
地    址
湖北省丹江口市 [1] 

目錄

瓊台觀景點介紹

瓊台觀 瓊台觀
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光緒時重建部分廟房。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是武當山三十六觀中最大的道觀之一。

瓊台觀佈局

三觀建築物,均利用地形特徵,各以中軸線進行對稱佈局,顯得合理而嚴謹。上觀早廢,今存遺址,尚存石雕玄武像和明碑。瓊台中觀,現存元代石殿和清代重建的正殿、配房14間,建築及遺址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元代石殿,位於大殿右,坐西朝東,石結構,九脊歇山頂(已殘),石雕須彌座。牆厚0.94米,面闊進深一間,建築面積18平方米。正殿,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硬山頂,清式屋架,前為廊後封檐。面闊3間13.13米,進深9.85米,通高11.03米。瓊台下觀,現存正殿、配房等13間,建築面積571平方米。正殿為清式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屋面為幹 陰陽板瓦。前為廊後封檐,前檐飾11組五彩重昂清式斗栱,正面為隔扇門。面闊3間13.65米,進深10.80米,通高9.80米。殿前北配房在1987年冬被大雪壓塌,現存遺址;現存南配房面闊5間二層,磚木結構,硬山頂,小青瓦屋面,穿鬥式木構架,正面全為木裝修。

瓊台觀名稱

瓊台三觀各有非常好聽的名字,上觀叫“白玉龜台”,中觀叫“紫嶽瓊台”,下觀叫“玉樂霄台”。歷史上,三觀之間借山勢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間由亭橋相聯,故有在三觀之間走動“出門不見天,下雨不濕鞋”的説法,可見當時瓊台觀的建築是宏大而奇妙的。
數百年歲月和戰亂兵火,使瓊台觀的房屋毀損嚴重。上觀,僅存有遺址和石雕玄武,下觀亦只有搖搖欲墜的大殿和幾間道房了。
在中觀還保存着一座完全用青石構造的元代石殿,裏面供奉的也是用青石雕塑的玄武聖像。這座面積只有18平方米的石殿對研究武當元代道教史有着重要價值……
在瓊台觀海拔1450米的懸崖上,有座巖洞叫太玄洞,是古代隱士修行之地。因巖洞在峭壁上,攀爬路上處處驚險,稍有不慎,就可能粉身碎骨。
太玄洞是個雙層巖屋,到第二層要利用雲梯爬上去,所以當地人又管太玄洞叫“梯子巖”……
順着梯子進入第二層還要經過一道天橋。在洞中懸空架橋,這種別緻奇特的結構,在武當山巖屋建築中是首次發現。
太玄洞的歷史相當久遠,因缺乏文字依據,我們只知道它在明永樂十年進行了重建。當年太玄洞在懸崖上的雙層廟觀從遠處看既玄妙又險峻,是武當山的一大奇景勝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