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渤海地區

鎖定
“環渤海地區”亦或是“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是指京津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遼寧山東山西以及內蒙古中東部,分別約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3.31%和總人口的22.2%。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保定滄州瀋陽大連濟南青島煙台秦皇島葫蘆島等多座城市。
2006年7月27日《國務院關於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覆(國函〔2006〕62號)》中明確指出:天津市是我國直轄市之一,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 [1]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羣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
中文名
環渤海地區
別    名
環渤海經濟圈
面    積
全國國土面積的13.31%
方    言
北京官話,膠遼官話,冀魯官話,東北官話
主要高校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

環渤海地區地理位置

環渤海地區沿海港口布局規劃方案 環渤海地區沿海港口布局規劃方案
渤海是一個內海,被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華北平原“C”字形所環抱。覆蓋面積遍及大半個中國,並且是東北、華北、西北和華東部分地區的主要出海口。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四盟的糧食、畜產品、石油,西北地區的煤炭、皮毛,華北地區的石油、輕紡產品,渤海的海產品,甚至遠在數千裏的青海、新疆的貨物都要經過這裏運往世界各地。

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

環渤海地區是與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貿易往來的通道,從國外進口的設備、資金、商品也要從這裏進入中國的北方市場。這些內陸腹地,涉及十幾個省和自治區,其土地面積約佔全國的60%,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40%,這在我國其他沿海區域也是少有的。
面對如此“遼闊”的經濟區域,想單靠區域內任何一個城市、某個地區的力量,環渤海經濟圈是發展不起來的。因此,環渤海經濟圈要大發展,這就需要區域內包括北京、天津、瀋陽、大連、石家莊、濟南、太原、淄博、濰坊、煙台、青島、保定營口錦州唐山、濱州、秦皇島東營、威海等多座城市攜手推動。

環渤海地區交通運輸

環渤海地區高速公路

天津代表團熱議京津合作,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發展。未來京津間將有三條高速公路,多達24條高速車道相連。其中,雙向8車道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線,2008年全線建成通車。現有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也要由雙向4車道拓寬至雙向8車道。京津塘第三條高速公路也在規劃中。此外,京滬高速公路天津段將於2007年建成通車。
預計“十一五”時期,天津將形成市域內的“一小時市域快速交通圈”、京津冀都市圈一體化的“三小時都市經濟圈”和服務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八小時腹地服務圈”。

環渤海地區鐵路交通

在鐵路上,津秦客運專線實現通車,擬建設京滬、京石等客運專線河北段,新建京張(北京至張家口)等地方鐵路。京石客運專線是從北京西站向南,經涿州保定引入石家莊東站,全長約278公里。這條專線上的列車將可能有兩種車型,A型時速為300公里以上,B型時速為200公里以上。這樣算來,如果乘坐A型列車,半小時就能從保定趕到北京、一個小時就能從石家莊趕到北京。而秦皇島設想建設北京至秦皇島高速鐵路(京秦城際),建成通車後也僅需1小時即可由北京抵達秦皇島。北京至秦皇島的客運列車要運行近3個小時才能到達。

環渤海地區高速鐵路

天津至保定間也將建設一條高速城際鐵路。鐵道部與天津市、河北省簽訂了一份《加快天津至保定鐵路建設會議紀要》,三方約定將加快津保城際鐵路的前期規劃和可研報告等工作,2009年上半年開工建設。
建成後,天津將直達保定,乘坐時速250公里動車組將僅需40分鐘。而從天津乘坐火車到保定只有兩個車次,都是分別繞道廊坊、北京後,奔波4個小時才能到達保定。

環渤海地區能源資源

環渤海地區火電風電

“十一五”期間,張家口將大力發展火電、風電,力爭使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其中風電達100萬千瓦),建成華北甚至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
張家口位於北京西北,壩上地區年平均有效風速時間在6000小時以上,具有建設70億千瓦的風電場資源,其中可以建設23個百萬千瓦級的大型風電場,是國家規劃的三大百萬千瓦級風電示範基地之一。

環渤海地區新能源

中國電谷就是河北省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定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國家級高開區之一,隨着保定市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正在成為保定市的新城市中心。
保定市是科技部命名的全國唯一的國家火炬計劃“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是全國惟一的“太陽能綜合應用示範城市”,是“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首批2個試點城市之一,具有建設“中國電谷”、打造全國首座太陽城的獨特優勢。
保定·中國電谷,就是在國家級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的基礎上,憑藉電力產業的明顯優勢,向電力技術的更深、更廣領域延伸與擴展,建立以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為重點,以輸變電及電力自動化設備為基礎的新能源與能源設備企業羣和產業羣,從而形成國內電力設備產業的技術聚集區、人才聚集區、信息聚集區、產業聚集區,引領中國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發展走向與潮流,具備國際競爭優勢,形成面向世界的新能源與電力設備產業發展平台。其目標是集研發、教育、生產、觀光、物流為一體,建設世界級的新能源及電力技術創新與產業基地。
保定·中國電谷已形成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設備、新型儲能材料、電力電子與電力自動化設備、輸變電設備和高效節能設備六大產業體系,為保定打造“中國電谷”、太陽城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中國數谷是2008年10月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了全國首個"數據產業基地",目前已吸引IBM、惠普、中科院計算所、中國聯通等10多家國際國內知名企業落户。

環渤海地區兩灣合作論壇

環渤海地區一、前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形勢和國際格局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中國與中東各國都面臨着求和平、謀發展的共同任務。中國環渤海經濟區的快速振興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雖相隔遙遠,但並駕齊驅,相互需求不斷增多,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面臨着重大戰略機遇。
在此有利形勢下,一批外交經驗豐富的中國前駐阿拉伯國家大使和相關專家學者通過長期觀察研究,並與國內和阿拉伯有關方面聯繫協商,正式由中國阿拉伯交流協會適時提出“兩灣合作論壇”這一概念。
“兩灣合作論壇”所處的國際大背景是,和平、合作、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時代的特徵;國際和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已促使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走到了一起,這是一種歷史的機遇和緣分。
建立“兩灣合作論壇”這一平台,是中國和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進行溝通交流、務實合作、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促使雙方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共同願望和需要。
“兩灣合作論壇”將首先致力於構建和打造,渤海灣和阿拉伯灣兩地區舉行經濟理論交流和開展經貿洽談的“兩灣明珠大廈”,這既是雙方溝通對話的匯合點,也是雙方務實合作的出發點。
我們堅信,“兩灣合作論壇”在各自國家政府和民間的大力支持下,將從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精英們的手中順利健康誕生,必將成為全球地區合作的楷模與旗幟。

環渤海地區二、兩灣介紹

1、兩灣基本概述
(1)環渤海地區發展形勢與中國經濟第三個增長極的形成
環渤海經濟圈處於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地帶,是中國北部的黃金海岸;包括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三省二市,同時可輻射到山西省及內蒙古中部和東部盟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佔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環渤海地區共有157個城市,約佔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營口秦皇島、唐山、東營、煙台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瀋陽、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濟南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羣落。
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着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已成為中國北方經濟發展的引擎。該區域被經濟學家譽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中國經濟的第三個增長極,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環渤海經濟圈概念的提出已有20多年。中國政府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和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開展經濟合作,實現互利多贏,是學術界和經濟界對環渤海經濟圈的共識。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環渤海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為該區域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創造了有利和必要的條件。
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已轉向亞太地區,而亞太地區中,東北亞地區正在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條件、多層次的經濟結構和巨大的開發潛力而為國際經濟界所矚目。環渤海經濟圈東臨日本、朝鮮、韓國,北臨蒙古、俄羅斯,位居東北亞中心,輻射亞太經濟區,既是中國北方內陸及三北地區與沿海地區的天然結合部,又是通向亞太地區和走向世界的出海口,處在“東來西往、南聯北開”的有利位置,有着成為東北亞經濟核心的潛在優勢。
(2)海灣地區經濟發展形勢與資本市場的轉移
海灣(又稱阿拉伯灣或波斯灣),位於亞洲西南部,是介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的一片狹長的海面,全長1040公里,約有25.9萬平方公里。海灣地區總面積約為48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18億,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和外籍移民,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 海灣地區包括8個國家, 即海灣合作委員會(GCC)6個成員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巴林卡塔爾)和伊朗、伊拉克。 海灣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多的地區,號稱“世界油庫”。其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65%,年產量約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0%。源源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的海灣石油,成為世界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血液”,也為海灣國家帶來了滾滾而至的石油美元。 海灣國家利用豐富的石油美元,在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和巨大的進步。但由於原先工業基礎薄弱,缺乏應有的自然條件和人力資源,加之各國市場比較小,所以鉅額的石油收入除有限投資於石化行業外,尚沒有建立起較完整的民族工業體系,從而導致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到國外資本市場,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海灣阿拉伯國家85%的財富都投資在海外,只有不足15%的財富投資在國內。海灣阿拉伯國家擁有近20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其中僅沙特一國就擁有約8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阿聯酋和科威特也分別擁有約5100億美元和28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流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其主要形式為不動產、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出於對資金安全的擔心,大量海灣資本在“9·11”以後流出美國,據估計約有2000億美元的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資金撤離了美國。 由於海灣阿拉伯國家經濟總規模僅有8000億美元,遠遠小於其20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他們的9個證券交易市場市值總額最高時僅為1400億美元,所以沒有能力吸納龐大的石油美元迴流,大量的過剩資金在阿拉伯市場找不到出路。隨着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中國經濟的高速平穩發展,也隨着美國金融危機的不斷波及和影響,海灣國家審時度勢提出了“向東方看齊,向東方發展”的戰略思路,把投資的目光轉向了中國。因此,有理由認為,今後海灣阿拉伯國家新增的石油美元以及從西方迴流的資本,肯定會或多或少地流向經濟蓬勃發展、市場健康穩定的東方國家。
互補優勢
(1)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非常明顯
第一、環渤海地區屬資源型經濟區域,自然資源豐富,且分佈相對集中,易於開發利用。其中,能源儲量居全國首位,原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43%,煤炭探明儲量佔全國煤炭總儲量的60%以上,在中國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價值的礦產資源達100多種。環渤海經濟圈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漁業資源,同時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和畜牧業基地,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牛羊養殖居中國之首。
第二、該地區海陸空交通發達。區域內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羣,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線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為中心,以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五省會城市為支點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羣。
第三、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凸現新的優勢,金融環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經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汽車、紡織、食品等八大支柱產業,同時以優勢的教育、科技資源帶動了高科技產業發展,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等已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產業,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建設世界最大的金融區,並對國際金融改革提供嘗試。
第四、該區域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高度聚集,教育資源堪稱中國最優,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北京的重點高校佔全國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中心。全區擁有高等院校376所,佔全國的27%,高等院校教師約佔全國的1/3,高校學生數約佔全國的1/4以上。從1990-2006年,該地區普通高校數和在校生規模所體現出的整體培養能力一直很強,五省市在中國的比例穩定在22%~24%,超過“珠三角”、“長三角”兩經濟圈的總和。
(2)海灣國家經濟發展的優勢十分突出
第一,海灣國家是世界石油寶庫,每年所產原油出口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1/3,每天有400萬噸石油通過霍爾木茲海峽源源不斷運往世界各地。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估計還可開採80年。可以説未來半個世紀內,海灣國家仍是世界動力的源泉。
第二,海灣國家生產的石油美元為他們帶來鉅額資本財富。隨着近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走高,海灣六國石油財政收入大增。沙特沙美銀行預測,如果世界石油價格維持在每桶50美元,未來20年海灣6國將產生24萬億美元的鉅額收入。海灣投資商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主力軍,他們手中的鉅額財富使其在國際市場選擇最適合發展的投資領域,以及收購海外資產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主動權。
第三,海灣國家在中東地區和阿拉伯世界發揮着重大作用。阿拉伯22個國家均屬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石油、天然氣、旅遊以及農牧業是主要經濟支柱。石油也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有,主要以海灣國家為主。海合會成員國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阿拉伯聯盟和伊斯蘭國家組織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海灣國家曾以石油為武器在國際政治中發揮過重大作用。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海灣國家又以其豐厚的石油美元抵禦了這一危機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第四,海灣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利用充裕的石油美元,創造了沙漠奇蹟,建設了世界之最,構築了富足文明的社會,並形成了資本輸出、轉口貿易、技術設備引進、勞務用工的大市場。預計海灣六國未來10年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達4.5%,高於世界年均增長3.3%的水平。這對於保持它的資本力量和市場地位將發揮重要作用。
(3)兩灣開展經貿等方面的合作存在很強的互補性
第一,海灣國家與中國開展能源和商品貿易互補性很強
在中國與海灣國家的關係中,經貿關係無疑佔有重要地位。當前這種關係又集中體現在雙方能源貿易、商品交易和工程承包等領域。一方面,中國是一個正在快步走向“世界工廠”的大國,其製造業產品包羅萬象,為海灣國家輸入了價廉物美的豐富商品,1991—2005年間,雙邊貿易額從15億美元猛增到338億美元,擴大了20多倍。另一方面,中國又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海灣國家及時滿足了中國的需要,變為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地,2008年僅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就高達2500萬噸。
第二,開展雙邊合作可以提升和鞏固各自的國際經貿地位
海灣國家為了鞏固自身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地位,需要一個穩定可靠的購買夥伴,中國已經擔當起這一角色。據報道,中沙兩國正在醖釀一個儲油規模達數千萬噸的大型合資項目,阿卜杜拉國王對此親自過問,更表明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正在從單純的貨物貿易關係向合作穩定國際市場價格的新高度邁進。
對於中國而言,加強與海灣國家的合作關係,不僅能進入這個擁有267萬平方公里土地、3400萬人口、5000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市場,而且也可以進入面向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市場。僅地處中東“五海三洲”中樞的阿聯酋迪拜一地,對非洲、中東、東歐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就佔整個阿聯酋年進口額的40%。由於看到了轉口中國商品的發展潛力,海灣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意在這方面與迪拜競爭。
第三,雙方開展投資合作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投資領域,對於海灣國家數以千億計的“石油美元”而言,中國正是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投資市場。儘管迄今賬面統計上,海灣國家在華直接投資為數寥寥,合同金額不過10.4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7.1億美元,但這項統計沒有納入海灣國家對海外上市中國公司的組合投資,而組合投資才是海灣國家對外投資的最常用方式。來自海灣國家的石油美元大量湧向與中國相關的證券資產,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如果中國和海灣國家協商合作,共同開創和試行符合海灣投資和盈利的新模式,如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中國與海灣國家的資本合作就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上所述,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中國與海灣國家深化合作關係都是互利共贏之舉。在此種情況下,我們倡導舉辦“兩灣合作論壇”,可以説恰逢其時,完全符合中國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發展的需求,也符合海灣國家和平發展、對外開放的根本利益,更符合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開展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伙伴關係的長遠目標。
通過對“兩灣合作論壇”的實施和舉辦,我們可以找到,雙方利益的匯合點,雙方優勢的結合點,雙方差異的求同點,雙方問題的着力點,從而實現我們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環渤海地區三、論壇介紹

1、論壇基本概述
兩灣合作論壇(英文:Two-Gulfs Cooperation Forum,縮寫TGCF),為非盈利性、定期定址的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合作會議;由中國環渤海灣地區和海灣國家地區共同參與,每年擬定於5月28日至30日舉辦年會。會議將通過《聯合公報》、《指導原則》等文件,為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等提供一個共商經濟、貿易、社會、環境及其他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台。
兩灣合作論壇首先起始於中國與海灣六國之間的國際會議,其次再提升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有關伊斯蘭國家工商界、企業界和學術界知名人士,就區域經濟合作,推進相互之間友好往來和經濟發展為目標的高層次對話平台。
兩灣合作論壇作為一個非政府、非盈利、開放性的國際會議,是以平等、互惠、合作和共贏為主旨,立足中國環渤海灣和阿拉伯海灣,推動各國間的經濟交流、協調與合作;同時又面向世界,增強中國、阿拉伯與世界其它地區的對話與經濟聯繫。
兩灣合作論壇在雙方協商、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也要在海灣六國區域內安排建立對等的總部大廈和舉辦相應的論壇,這樣既可以加大雙方往來的密度和友誼,也有利於加強雙方務實合作的節奏和效益。
2、論壇目標任務
第一,為政府要員、商業領袖、企業精英和經濟知名學者提供非官方色彩的高層對話平台,以增進各方瞭解,着力合作,減少摩擦,擴大和深化貿易和投資聯繫。
第二,推動中國與海合會各國建立中阿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擴大和深化各方夥伴關係。
第三,為環渤海區域經濟合作增添實質內容,並大力推動雙方的務實合作項目。
第四,為中國與海灣地區企業尋找合作機會提供交流平台。
第五,為中國與海合會各國的經貿發展提供人力資源、諮詢等多項服務,並引導企業在符合國家戰略規劃和政策的軌道上開展對阿拉伯國家的經貿往來。
第六,通過宣言、研究報告等形式,向有關國家政府和社會就發展中阿經貿建言,引導形成良好的政策和輿論環境。
3、論壇運營構想
第一,經常性地舉辦各種會議,如論壇大會,展覽活動、研討會、座談會和講座,討論貿易、投資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重大問題。
第二,安排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地方政府、商業團體的交流活動,協助、推動建立夥伴關係。
第三,為有意向企業安排單個或組團考察訪問,開闢商業機會。
第四,獨立或合作開展有助於實現論壇宗旨的各類研究活動,通過公開發布信息和客户專用報告等形式為發展兩灣地區經貿提供指導諮詢。
第五,開展人力資源培訓工作,重點是在中國舉辦阿拉伯語培訓,並探索向海灣國家輸出漢語培訓師資和服務,以及為企業管理人員開辦相關培訓班;中長期目標是成為中國和海灣國家大學生、商學院學員等的實習培訓中心,為中國與海灣地區企業界選拔培養人才服務。
第六,投資開發建設兩灣合作論壇總部——“兩灣明珠大廈”,作為論壇永久會址,以及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的開展經貿活動及商貿服務的中心。
4、論壇主題設計
第一、“兩灣合作論壇”年會
每年5月28日至30日定期舉辦年會,主要討論加強中國和海合會各國在經貿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回顧論壇行動計劃執行情況;研商雙方共同關心的其他事務。
第二、“兩灣合作論壇”石油裝備與技術合作洽談會
擬與山東省東營市人民政府合作,每年10月18日定期定址舉辦。旨在深化東營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友好關係,推動東營石油技術和裝備進入該地區石油採煉市場。
第三、“兩灣合作論壇”能源項目與技術合作專題會議
擬與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每年11月-12月間定期定址舉辦。旨在進一步擴大中阿能源項目與技術交流,實現兩灣能源合作的務實目標。
第四、“兩灣合作論壇”投融資洽談會
擬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等環渤海各省市政府合作,定期尋址舉辦。旨在促進中阿投融資發展,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搭建投融資橋樑,推動阿拉伯資本與中國區域經濟項目的有效對接,促進中阿投資與貿易合作不斷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第五、“兩灣合作論壇”房地產金融合作峯會
擬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定期定址舉辦。旨在加強中阿房地產金融領域的廣泛合作與共同發展,促進房地產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良性循環,保障房地產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
第六、“兩灣合作論壇”市長聯席會議
擬與環渤海各省市政府合作,定期尋址舉辦。旨在形成環渤海經濟圈內的省、市合作機制和協調機制,促使區域內對海灣國家經貿文化交流、進出口業務、資本引進等協同、有序進行。
第七、“兩灣合作論壇”之中阿商品交易博覽會
擬與山東省臨沂市人民政府合作,定期定址舉辦。旨在進一步擴大中阿商品交易合作的
力度和水平,幫助雙邊開展深入務實的商品貿易合作。
5、論壇發展願景
通過兩灣合作論壇,逐步實現如下發展願景:
第一,建設地區間國際會議平台,成為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間開展經貿投資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1)以開展兩灣能源合作為重要主題,進一步加大雙向投資、承包工程、商品貿易、勞務輸出、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內容;
(2)積極推動環渤海經濟圈內的地方政府與海灣國家建立密切廣泛的經貿投資領域合作,擴大雙邊的各種友好交流,締結為友好省或友好市關係;
(3)積極推動環渤海各省市和海灣國家重點企業開拓對方盈利好的市場渠道。
第二,兩灣合作論壇成為推進中國-海合會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助推器及雙邊開展自由貿易的有力平台之一。
(1)成立兩灣合作論壇自由貿易辦公室,以石油石化產業的經貿技術論壇交流和展覽展銷會為龍頭,積極促進紡織品、服裝、機電產品、農牧產品等多方位合作。
(2)建設海灣王室採購中心,打造中國環渤海灣地區和海灣國家的政府要員、王室人士、金融財團、商業領袖、企業精英和經濟知名專家學者等有關人士共同參與的交流與採購平台。
(3)與山東省東營市合作成立中阿石油裝備採購基地,與河北省鹽山縣合作成立中阿管道裝備採購基地。
第三,在兩灣合作論壇的基礎上建設論壇總部基地——“兩灣明珠大廈”。
(1)聯合環渤海灣省市和海灣國家企業把兩灣合作論壇總部基地創建成務實高效、頗富魅力的大廈,為中東阿拉伯國家石油企業及全球穆斯林提供良好的會議研討、商貿洽談、旅遊度假、禮拜、採購的標準場所。
(2)為環渤海各省市政府、企業及海灣國家的有關商工會及相關企業駐華代表處提供總部基地辦公室,便於中、阿直接聯繫,真正達到兩灣合作的實質性目標。
第四,推動區域內天津市與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國家有關城市實現通航業務。
第五,成立兩灣聯合商會,便於協調和開展兩灣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
第六,積極實現在對方國家或城市建設工業城或商城,共同促進雙邊有效務實的合作。
6論壇實施意義
第一,兩灣合作論壇符合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經濟發展的需求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由於區域劃分等綜合複雜原因,環渤海經濟圈還沒有象珠三角、長三角那樣形成較統一的國際貿易體系,也沒有形成環渤海經濟圈的省級合作機制。兩灣合作論壇將為環渤海灣各省市提供一個協商共議國際經貿文化交流和對外開展合作的平台。推動建立環渤海經濟圈的省市級合作機制,擴大相互之間的合作意向,拓展合作方式與內容,協調與海灣國家的國際貿易和各種交流,促進區域內各省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二,兩灣合作論壇符合海灣國家與中國開展投資合作的需求
海灣阿拉伯國家是世界重要的資本輸出地區。海灣國家的對外投資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熱切關注。近來,隨着石油價格的攀升,海灣國家的資本積累變得更加雄厚,不僅有力地推動着自身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海外投資的力度和範圍也在不斷增加。近來海灣國家對華投資,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領域上均有着實質性突破。兩灣合作論壇的舉辦,為海灣國家在中國環渤海省市尋找最為盈利的項目和最佳合作伙伴,架起了重要橋樑,併為共同協商創建新型投融資模式作出積極有效的努力。
第三,兩灣合作論壇將成為中阿合作論壇中非合作論壇的有益補充
近來,在中國與阿拉伯和非洲國家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中阿合作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已經成為中國政府與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政府間開展交往的重要官方平台,共同建立的各項機制已經深化了雙邊開展務實往來的合作目標。而兩灣合作論壇作為開展民間交往與合作的重要平台,按照官方既定的聯合公報和執行計劃開展合作,必將成為中阿合作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在成員層次及地域和宗旨方面的補充和延伸,將會十分有利於解決雙邊官方所顧及不到的問題和矛盾,特別是可以大力促進民間的交流與友誼。
第四,兩灣合作論壇將成為推動中阿地區間經貿合作的國際盛會
業已存在的博鰲亞洲論壇、達沃斯論壇、歐亞經濟論壇、中國-東盟經濟論壇等國際會議的成功模式,為兩灣合作論壇的建立提供了樣板和借鑑。兩灣合作論壇將取之所長,靈活運用,標定獨有特色,樹立自我旗幟,爭取辦成科學、發展、和諧、平等、互惠的,共商經濟、貿易、能源、環境及其他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台和國際盛會,為兩灣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2] 

環渤海地區相關資料

環渤海地區環境保護

山西省在當地“兩會”中提道“要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生態建設重點工程”。據山西省水利廳透露,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利項目水保投資將達到7616萬元。
內蒙古自治區也在規劃中強調:“2006年要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重點工程,力爭完成林業生態建設1380萬畝的任務,大力開展義務植樹,努力提高城鄉綠化水平。”
自2000年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北京地區出現沙塵暴的次數在遞減:2000年13次,2002年7次,2005年只有3次。

環渤海地區製造業

保定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打好“保定製造”牌,努力打造京津冀都市圈中重要的新型工業城市,讓“保定製造”叫響京津。
北京市建築業使用的建材,包括水泥、大理石等,大部分都是保定生產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大理石就來自保定廠家。據《河北日報》報道,北京市預計每年約有4000萬噸的砂石要由外埠供應。而河北省環繞北京周邊的保定等地可採砂石儲量超過200億噸,砂石年生產能力在2億噸左右,砂石專用運輸車輛近2萬部。
保定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早在建國初期,在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保定就有8個。經過多年建設,銷售收入5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00多家,形成了以汽車製造為支柱產業、機電、紡織、食品、建築建材和信息產品製造等優勢產業。
近幾年,保定 “華北輕型汽車城”雛形凸顯。現有整車生產企業12家,零部件生產企業93家。2005年,全市汽車整車年生產能力達到40萬輛,以長城中興河北長安為代表的整車企業生產的皮卡、SUV、微卡汽車產銷21萬輛,整車出口3.1萬輛,同類車型全國出口量第一。汽車產業銷售收入150億元,實現利税17.5億元。長城汽車是國內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民營企業,年生產能力14萬輛,長城集團躋身全國500強;長城發動機、風帆蓄電池、立中輪轂、涿州凌雲等一批汽車零配件企業也佔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是我國影像信息記錄產業中規模最大、技術最強、產品品種最多、市場覆蓋面最廣、跨地區跨行業的現代化企業,彩色膠捲和彩色相紙等主導產品佔國內市場的30%以上,居全國第一;保定天威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承製百萬機組主變壓器的生產企業,其超高壓輸變電設備製造能力全國第一,在三峽工程輸變電設備招標中一舉中標;天威英利太陽能光伏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創新中國”榜上有名;依棉集團是集紡、織、服裝一體化的綜合性大型企業,研製生產的依翔牌航空服裝已被國航選中;河北巨力集團吊索具生產規模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麗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禮帽生產企業,年出口量世界第一。此外,三利毛線華夏粘膠帶等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

環渤海地區發展契機

“20世紀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濱海新區。”隨着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總體戰略發展佈局,使之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加上北京2008年奧運會這個因素對該區域成長的催化,環渤海的未來令人期待。
濱海契機
“濱海新區無疑將成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天津市發改委主任李亞力代表説,除了國家政策外,濱海新區還有着得天獨厚的港口、資源等地理條件。“濱海新區擁有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有1200平方公里是灘塗荒地,後續開發也不會佔用耕地。”
從1994年至今,濱海新區已經過了10多年的建設,2005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達到1608億元,已超過同年北京市全市生產總值的20%,而其地區財政收入也達到了248.4億元。
按照天津市給出的定位,濱海新區將立足天津、依託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
隨着濱海新區的不斷“壯大”,以北京-天津-濱海新區為發展軸,以京津冀為核心區,以遼東、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大格局日漸成形。如何藉助濱海新區的發展契機擺在了區域內其他城市的面前。
北京社科院發佈了《2006年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書中認為即將啓動的“京津冀”區域發展戰略將掀起我國改革開放的第三波浪潮,從而徹底改變我國區域發展“南高北低”的不平衡狀況。
“北京應利用好濱海新區的發展契機。”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孟平説,比如濱海新區定位先進製造業基地,其崛起為北京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產業支撐。
同時,濱海新區依靠與北京相毗鄰的地理區位,利用自身製造業成本優勢進行高新技術產業化,與北京實現研發和製造環節的互動,促進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1)經濟發展總體狀況
環渤海城市是我國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其中擁有許多著名的大中型企業。1997年,13座城市的GDP佔了全國GDP的7.8%。因此,環渤海城市的經濟對於全國十分重要。根據環渤海4省、直轄市工農業GDP增長速度(圖2)可以看出,這些地區的經濟保持着高速發展的勢頭。其中工業包括鋼鐵、機械、電子儀器、石油、石油化工、造船等行業,在全國工業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近來,該地區工業發展迅速。1994年到1998年河北和山東兩省的工業GDP持續增長;天津市和遼寧省在1994年到1997年保持增長,但到1998年稍有回落。儘管農業GDP增長速度不及工業GDP增長明顯?尤其是在1996年以後 ,但農業發展穩定,產值保持穩定增加的趨勢。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顯著發展和城市化過程中,環渤海城市對全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持。
(2)人口及其相關活動
由於控制人口措施的效果,1994年至1998年人口增長率處於相當低的水平,但實際人口數一直保持增加。該地區旅遊業在1994年到1998年間迅速發展,遊人數量和旅遊業收入均顯著增長。
為了控制因人口增加帶來的廢物排放,在國家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中,要求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
(3)海洋開發活動
環渤海地區的海洋開發活動可以由各種海洋產業產值的變化表示,如漁業、石油、天然氣、海鹽等。可以看到,1994年到1998年所有海洋產業呈現出總體增長的態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