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太平洋火山帶

鎖定
環太平洋火山帶(又稱環太平洋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或火環)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的地區,全長40,000公里,呈馬蹄形。環太平洋火山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環太平洋火山帶共有活火山512座,佔全球活火山數量的80%。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地殼運動頻繁。
中文名
環太平洋火山帶
全    長
40,000公里
形成原因
納斯卡板塊可可斯板塊
範    圍
南美洲、北美洲、亞洲

環太平洋火山帶成因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直接成因是板塊的移動和碰撞。
火山帶東部是由於納斯卡板塊可可斯板塊潛沒於向西移動的南美洲板塊之下。
太平洋板塊的一部分以及細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塊則潛沒於北美洲板塊之下。
向西北移動的太平洋板塊的東北部分潛沒於阿留申羣島弧之下,較西的部分則潛沒於堪察加-千島羣島弧之下。
太平洋板塊的南面部分情況較複雜,一些面積較小的板塊從馬里亞納羣島菲律賓布干維爾島湯加和新西蘭與其碰撞。印尼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及阿爾卑斯帶之間,東北部的島嶼包括新幾內亞靠近環太平洋火山帶;南部及西部的蘇門答臘、爪哇、峇裏、弗洛裏斯島帝汶島則靠近阿爾卑斯帶。 [1] 

環太平洋火山帶特點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漿噴發的產物,形成了鈣鹼性系列的岩石,最常見的火山岩類型是安山岩,距海溝軸150-300公里的陸地內,安山岩平行於海溝呈弧形分佈,即成所謂的“安山岩線”。
自海溝向陸地方向岩石有明顯的水平分帶性,一般隨與海溝距離增大而增大,依次分佈為拉斑系列岩石、鈣鹼性系列岩石和鹼性系列的岩石。
這裏的火山多為中心式噴發火山爆發強度較大,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區,則往往造成嚴重的火山災害

環太平洋火山帶範圍

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的奧斯特島,經南北美洲科迪勒拉山脈,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羣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羣、日本列島琉球羣島台灣島菲律賓羣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羣島,全長4萬餘公里,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系。
  • 南美洲地區
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有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佈着著名的火山有奇裏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
  • 北美洲地區
  • 歐亞地區
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
千島羣島日本列島島弧,著名火山分佈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巖手山十勝嶽阿蘇山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
琉球羣島至台灣島有眾多的火山島嶼,如赤尾嶼、釣魚島、彭佳嶼澎湖島、七星巖、蘭嶼火燒島等,都是新生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
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羣島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納圖博火山塔勻火山坦博拉火山小安的列斯羣島培雷火山等,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

環太平洋火山帶火山活動

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81%最強烈的地震都在該地帶上發生,第二個最猛烈的地震帶是從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伸延至喜馬拉雅山脈地中海以及大西洋的阿爾卑斯帶,地球上6%的地震和17%最強烈的地震在這裏發生。
第三個最猛烈的地震帶則是中大西洋脊。
環太平洋帶火山活動頻繁,據歷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裏佔80%,主要發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之國”,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系,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這裏僅1966-1970年5年間,就有22座火山噴發,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面。

環太平洋火山帶活躍地區

  • 聖安德列斯斷層
加利福尼亞非常活躍的聖安德列斯斷層是一轉換斷層,抵銷了一部分在美國和墨西哥之西南的東太平洋隆起,該斷層引起許多小型地震,大約一天數起,其中大多是無感地震
不列顛哥倫比亞和育空地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個較大的火山活動範圍。
這裏火山活動的劇烈,是因為當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摩擦,岩石廣泛地爆裂併產生斷層,情況與太平洋板塊在日本、菲律賓及印尼潛沒並形成火山不同。
加拿大最大的火山位於這個地區。
埃齊扎山是一個大型的火山複合體,在過去數千年曾有幾次爆發紀錄,形成了一些火山渣錐和溶岩流。
其它活躍的火山包括胡度山等。
  • 土耳其 據俄羅斯衞星通訊社轉引土耳其《星報》19日報道,土耳其副總統福奧克塔伊表示,土耳其東南地區地震造成該國49589人遇難,其中包括6807名外國公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