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境考古

鎖定
環境考古(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揭示人類及其文化形成的環境和人類與自然界相互影響的考古學分支學科。
中文名
環境考古
作    者
周昆叔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年3月1日
定    價
28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01021079

環境考古環境考古簡介

是環境科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產物。環境考古的概念於20世紀30年代提出,60年代形成為一門學科。該學科與第四紀地質學、古動物學、古植物學、物候學、土壤學、古氣候學等關係密切。包括地質考古學、考古動物學考古植物學等內容。環境考古的研究對象,包括人類形成以來整個第四紀時期同人類有關的環境問題;研究的重點為新石器時代及歷史時代初期,人類文化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隨着環境考古的發展和技術手段的完善,許多重大考古學課題的解決,都有賴於環境考古學的支持。如可通過遺址生態環境的復原,全面瞭解當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探知環境和氣候的變化對人類文化的影響;研究環境與人類起源和演化的關係;瞭解農業起源與環境的關係等等。
環境考古學的一項重要研究手段,是孢子花粉分析技術。孢粉相當於植物的精子,產生於植物雄花花囊中,其外壁堅固,可在土壤中保存百萬年之久。孢粉的大小和形態,代表着植物的不同科、屬。一般而言,遺址中的孢粉分佈可反映古代當地植被的基本面貌及人類使用植物的基本情況。採用這一技術,可確定遺址各文化層的年代;瞭解古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及其變遷歷史;瞭解古代與環境直接有關的文化發展狀況,如農作物的起源和擴散等。
根據環境考古研究中所涉及各類學科,環境考古還可劃分為地質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生態考古、微生物考古等五大部分。

環境考古內容簡介

《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是一套學科發展史和學術研究史叢書。其內容包括對20世紀考古與文物工作概況的綜合闡述;對一些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和古代區域文化研究情況的敍述;對文物考古的專題研究;對重要的文物考古發現、發掘及研究的個例紀實。
本書全面介紹和總結了20世紀中國環境考古的研究概況,分階段回顧了中國環境考古的開創和發展歷程。全書配有彩圖8幅及插圖60幅,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瞭解這一學術領域的必備參考書。 [1] 

環境考古作者簡介

周昆叔,研究員。一九三四年二月出生,湖南株洲人。一九五六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生物系。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兼任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名譽委員及其環境考佔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主要從事第四紀地質、第四紀孢粉分析和環境考古研究。主要著作有《花粉分析與環境考古》等。還參於主編了《環境考古研究》(第一、二輯)、《洛陽皂角樹》等書,發表論文一百餘篇。

環境考古目錄

前言
一 環境考古萌發期(1921—1949年)
(一)中國考古學初頁
(二)殷墟甲骨卜辭、動物環境信息
(三)中國地質考古的先驅袁復禮先生
(四)中國環境考古的先驅裴文中先生
(五)環境與人關係知識啓蒙
二 環境考古蓄勢期(1949—1987年)
(一)考古學的大進步
1.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2.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二)巾國第四紀地質學的建立
1.一門新型的地質學
2.第四紀地質學的主要成就
三 環境考古拓展期(1987—2000年)
(一)拓展過程
(二)區域環境考古
1.華北區
2.華中區
3.華南區
4.東北區
5.西北區
(二)主要收穫
1.地域與文化
2.黃十文化
3.環境演變與文化發展
4.方法講步
四 中國環境考古大事記(1987—2000年)
參考文獻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