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境美學

鎖定
環境美學是一門學科,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審美要求,環境美感對於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進而探討這種作用對於人們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響。生活美學之一。研究欣賞環境美的經驗和創造環境美的法則。環境是人們生活實踐所依賴的客觀自然條件,它為人類的生命活動提供了物質前提,但人不是洧極地依附於環境,而是積極地創造環境的美化,以滿足人的精神生活的器要。環境美的範圍很廣從家庭到學校、工廠,機關,從城市到鄉村,以及庭院。街道、河岸、路旁等,都有環境美化問題。其根本意義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入的優良氣質。如起居在骯髒雜亂的環境中,心情焦躁,工作學習難以專心致志。而起居在清靜幽雅的環境中,情緒和説,精神集中,工作學習的效率就高。自然環境的美要與社會環境中的善統一起來,任何人的不道德行為,都會破壞他人的環境美。創造環境美,應從實際出發,從自己做起,為未來着想。 [1] 
中文名
環境美學
外文名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研究對象
人類生存環境與人的關係
研究目的
為人們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
學科分類
環境學與美學相結合
審美模式
介入模式,分離模式
環境模式
形式主義

環境美學研究目的

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提供了方便,但也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各種污染引起了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系統的破壞。人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到保存一個優美的環境是多麼的重要。我們既要讓周圍的環境能長遠地為人們及至一切生物提供清新的空氣,又要為人們提供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這就是環境美學面臨的主要任務。研究環境美學的目的就是使人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最終能夠健康長壽。

環境美學學科分類

環境美學的研究涉及到聲學、色彩學、化學、生理學、心理學、生態學、造林與園藝、建築學及城鄉規劃(包括材料力學、動力學、風水學)等許多學科。

環境美學審美模式

環境美學家柏林特(Arnold Berleant ) 為了應付環境向美學的挑戰而提出了一種新的審美模式,也就是所謂的介入模式,以區別現代美學所倡導的分離模式.
所謂分離模式,是18世紀現代美學確立以來所倡導的審美模式,它的典型特徵是無利害關係的靜觀(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 ) .用康德的經典表述來説,這種審美模式不涉及對象的任何功利,概念,目的,只涉及對象的純粹形式,更具體的説,就是對象的純粹形式所引起的想象力和知解力之間的和諧合作.

環境美學環境模式

環境美學家卡爾松 (Allen Carlson) 主張一種對自然的哈審美模式或簡潔為環境模式.卡爾松的主張與柏林特的主張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但卡爾松的論證顯然要具體和細緻的多. 卡爾松反對當代環境美學中流行的形式主義主張,即對自然的審美欣賞主要是欣賞自然物的形狀和顏色等外在形式,他認為對自然的審美欣賞主要是欣賞自然物的表現形式,比如,我們對鯨的欣賞不是欣賞它的優美曲線,而是欣賞它的宏偉.卡爾松進一步主張,為了正確地欣賞自然物的表現性質,我們需要有關於自然物的相關知識,需要將自然物放在它的正確範疇下來感知.比如,我們只有將鯨放在"哺乳動物"的範疇下來感知,才能感受到它那宏偉的表現性質,如果將它放在"魚"的範疇下來感知,我們就會感到笨拙和可怕.那麼,是什麼東西決定鯨的正確範疇是"哺乳動物"而不是"魚"呢? 卡爾松認為,是自然史和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學和生態學.
參考資料
  • 1.    吳世常 陳偉等主編.新編美學辭典: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年08月第1版: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