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境工程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環境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除公共基礎課外,還將學習力學、化學系列課程、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工程原理等系列專業基礎課及實踐課程;畢業後或報考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市政工程等專業的研究生深造,還可從事與環境相關的科研教學、規劃設計、諮詢評估、監察管理、施工運營、產品銷售等多項工作。 [2] 
中文名
環境工程
外文名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2502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環境工程發展歷程

1986年1月,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及畢業生使用方向介紹》中,設置環境工程專業,屬土木建築工程類。 [4] 
1989年4月,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及簡介:理工、農林、醫藥》中,環境工程專業名稱不變,專業代碼設為工科1401,屬環境類。 [5]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1993年7月頒佈)》中,環境工程專業名稱不變,專業代碼變更為081101,屬環境類。 [6] 
1998年,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1998年頒佈)》,將原環境工程(專業代碼081101)、環境監測(專業代碼081102)、環境規劃與管理(部分)(專業代碼081103)、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部分)(專業代碼080103)、農業環境保護(部分)(專業代碼090305)合併為環境工程專業,專業代碼為081001,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屬環境與安全類專業。 [7]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將原環境工程(專業代碼081001)與環境監察(專業代碼081006S)合併為環境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2502,屬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 [8]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環境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2502,屬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學制為四年。 [9] 

環境工程培養目標

環境工程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能夠在環境保護及相關領域從事教育、研究與開發、工程設計、諮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1] 

環境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4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140~180學分,包括畢業設計(論文)學分 [1]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2、業務方面
  1. 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科學研究方法,以及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
  2. 瞭解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制度。瞭解中國國內外環境問題和環保思想的發展歷史,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理論前沿、新技術和產業發展動態。
  3. 具有認識主要環境問題、分析實際環境問題和解決複雜環境問題的基本能力。具有較強的總結、提煉、歸納能力,一定的系統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
  4. 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書面和口語表達、交流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5. 熱愛環保事業,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環境意識和安全意識。具備科研素養、職業倫理、法律觀念、追求卓越的態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6. 掌握1門外語,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3、體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1] 

環境工程課程體系

環境工程總體框架

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應能支持培養目標和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應有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各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將核心知識領域的知識單元組合成核心課程,將這些核心課程根據學科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形成的規律組織編排,並適當增加自己學校研究或應用特色內容,形成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環境工程專業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15%,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15%,專業類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30%;實踐類課程和教學環節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20%。 [1] 

環境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外語、人文社會科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等基礎理論和知識,涉及創新創業方面的知識,具體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1] 
  • 學科基礎知識
環境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應覆蓋數學、物理學、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態學、環境學、地質學、環境化學、環境微生物學(或生物學)等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和方法,具體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1] 
  • 專業知識
教學內容應涵蓋工程基礎、環境工程專業基礎和環境工程專業知識等知識領域的主要內容。
工程基礎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工程力學、流體力學或水力學、工程製圖和電工學等。
環境工程專業基礎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有環境工程原理、環境監測、工程設計原理等。
環境工程專業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清潔生產、生態工程;其他知識單元主要包括環境工程儀表與自動化、環保設備基礎、環境工程施工技術、環境工程技術經濟等。
具體教學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但應涵蓋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和環境管理等核心知識單元。 [1] 
  • 專業核心課程示例
(括號內數字為學分數)
核心課程示例一
環境學導論(2)、環境工程微生物學(3)、環境監測(3)、環境化學(2)、環境工程原理(4)、水處理工程(5)、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4)、大氣污染控制工程(4)、環境數據處理與數學模型(4)、物理性污染控制(2)、環境評價與工業環境管理(2)。
核心課程示例二
環境學(2)、環境工程微生物學(3)、環境工程原理(3)、土壤學(2)、環境監測(2)、大氣污染控制工程(2)、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2)、水污染控制工程(4)、物理性污染控制(2)、環境影響評價( 2)。
核心課程示例三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2)、環境監測(2)、環境工程原理(6)、水污染控制工程(6)、大氣污染控制工程(6)、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2)、物理性污染控制(2)、環境影響評價(2)、環境規劃與管理(5)。
專業實驗示例
環境工程原理實驗、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水污染控制實驗、大氣污染控制實驗、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實驗、物理性污染控制實驗等。
其他實踐類教學環節示例
專業認識實習、專業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水污染工程課程設計、大氣污染控制課程設計、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課程設計、環境影響評價、畢業設計(論文)等。 [1] 

環境工程實踐教學

應加強實踐類教學環節,通過頂層設計構建實踐課程體系,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實驗技能、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等。工程類專業還應包括工藝及工程設計能力、工藝操作能力等。
實驗:學科基礎和專業課程及計算機信息技術應設置實驗環節。實驗課程應涵蓋觀察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各高校可根據辦學特色及實驗/實習教學目的與要求,開展實驗教學,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實驗不得少於5學分或160實驗學時,並應涵蓋專業主幹課程的核心知識單元。
課程設計:工程類專業應開設至少2門專業課程設計。
實習:應與企業或行業合作,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開展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
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結合專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協作精神、分析問題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1] 

環境工程教學條件

環境工程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1、師資隊伍的數量與結構
專業的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生師比不高於20:1。新開設專業專任教師應不少於10名;在校本科生超過120名時,每增加20名學生,至少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90%,40歲以下授課教師應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
專任教師能獨立承擔80%以上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擔任主幹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應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30%以上主要專業課程由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講授。
2、助理教學崗位設置
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人數,配置適量的助理教學教師,協助主講教師指導作業、討論、實驗、實習和答疑。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教師職業素質
教師應遵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教師應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積極從事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注重教學效果,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的科研能力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能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實踐,參與學術交流。
2、專業背景和工程背景
從事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的本科和研究生學歷中,至少有一個學歷應為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或相關專業。
從事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本科畢業於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或相關專業的教師比例不低於50%。
工程類專業,從事專業教學(含實驗教學)工作的教師中80%應具有6個月以上的企業或工程實踐經歷。
  • 教師發展環境
擁有良好的學科發展基礎,為教師從事教學、科研提供基本的條件、環境和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學生指導、學術交流、社會服務等。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1] 

環境工程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1、實驗室
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實驗室面積及儀器設備要達到教育部相關規定的要求。
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實驗室儀器、設備的覆蓋面要達到一定規模,種類和台套數應滿足開設最低要求實驗課程的需要;實驗室符合國家安全規範,面積滿足實驗課開設要求。
2、實習基地
針對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特點,按照不同實習環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建立長期穩定的、滿足教學要求的實習基地,鼓勵各高校聯合建立實習基地或實現資源共享。
  • 信息資源
院系自建圖書資料室或學校圖書館中應有滿足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圖書、期刊、標準、規範及其他資料,並具有數字化資源及信息檢索工具。 [1] 

環境工程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投入能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且穩步增長。
新辦專業應保證充足的專業開辦經費,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應滿足教學要求。已辦專業除正常教學運行經費外,應有穩定的經費投入,滿足實驗室維護更新、圖書資料購置、實習基地建設等需求。 [1] 

環境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實驗課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主要教學環節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1] 

環境工程培養模式

1、落實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OBE理念,確立科學的培養目標
專業結合中國國家環保戰略和未來發展需求,從就業領域、職業特性與定位、能力素質等方面,制定適應需求、面向未來、體現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涵蓋人文素養、專業知識、研發能力、職業規範、團隊合作、管理能力、學習能力、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等方面。為實現對培養目標的有效支撐,專業對畢業生能力進行科學分解,並設計相應教學活動與之對應,為專業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評價機制構建提供指導。
2、打造以多維度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探索教學模式,確保教學效果
針對境外生、境內生不同的培養目標,打造以多維度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完善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強化實踐教學過程,增加實踐課程學分。
基於OBE理念,課堂教學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並重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根據教學目標,通過講座、案例和研討等形式教學過程,引入學科前沿知識,理論結合實踐強化學生能力培養。開展四年全覆蓋的實習教學活動,構建基礎實驗、“三創”實踐、中試實訓、工業化虛擬仿真、工程案例詳解等全方位實踐環節,形成“從理論到實驗、從小試到中試、從仿真到實踐、從案例到設計”的多層次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
加強教學資源建設,收集和彙總專業實習實訓資料(基地視頻、運管文件、實訓檔案)、專業課程資料(案例庫、課件庫、試題庫、教學視頻)等,並利用網絡平台,實現優秀資源共享。通過“教”“學”“評”“建”全方位改革,調動學生“學”,確保學生能“學到”。
在課程體系構建方面,應注重多維度能力的培養,加強課程的系統化,防止碎片化。
3、加強師資建設,形成協同效應,為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保駕護航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注重產學研結合,以期實現協同育人機制的發揮。通過人才引進、內部提升等多種措施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根據課程組建教學團隊,且專業核心課程由骨幹教師領銜。在組建課程教學團隊的同時,發揮專業帶頭人的作用,形成結構合理、潛力優良的師資梯隊;實施青年教師培養制度,助力青年教師快速健康成長。通過社會需求調研、企業掛職進修、承擔社會服務項目等方式,增強教師專業綜合能力和工程實踐經驗,使之具備“雙師”素質。鼓勵教師參評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如註冊環保工程師、註冊環評工程師、註冊公用設備工程師等),強化工程素質。此外,聘請具有從業經歷、項目開發經驗和一定教學能力的企業專家進行工程案例教學,參與實習實訓和畢業設計等指導。
4、形成“校內外反饋—持續改進”雙向閉環,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
為檢驗教學效果,實施全過程考核,通過學生課堂表現、課堂彙報與討論、實踐活動、課程論文、實踐報告等,評定綜合成績,考核從知識層面、能力層面、素質層面三個層面開展。知識層面主要考查專業人才認識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和區域性環境問題,以及掌握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情況;能力層面主要考查學生的團隊合作和課堂彙報,評價學生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獲取知識並自主學習的能力;素質層面則主要考查學生的專業興趣、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思路和責任感。此外,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考核評價,包括問卷調查、師生座談、走訪企業、教師座談等。同時通過調查問卷、座談等方式,結合專家意見徵集、專家論證會等,進行畢業生跟蹤反饋、用人單位評價反饋,準確判斷學生作為專業人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綜合能力與素質。結合考核結果持續改進專業人才培養。 [10] 

環境工程發展前景

環境工程人才需求

環境工程專業培養從事流域、區域、城鎮及企事業單位的水、氣、固、土壤、噪聲和其他污染的控制、治理、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 

環境工程考研方向

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2] 

環境工程就業方向

在校生期望從業方向:環境評價工程師、環保技術工程師、水處理工程師、環境監測工程師、公務員、生態治理/規劃、事業單位人員
已畢業人員從業方向:事業單位人員、水處理工程師、公務員 、環保技術工程師、環境評價工程師、環境監測工程師、給排水/暖通/空調工程
已畢業學生創業方向: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農、林、牧、漁業 [2] 

環境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
北京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北京工商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天津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上海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重慶
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
河北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唐山學院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華北科技學院
河北工程大學
燕山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環境工程學院
滄州師範學院
河北地質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燕京理工學院



河南
河南工學院
鄭州大學
洛陽理工學院
河南工程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鄭州輕工業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城建學院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安陽工學院
中原工學院
山東
臨沂大學
濱州學院
德州學院
濰坊學院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齊魯工業大學
山東建築大學
青島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海洋大學
青島農業大學
魯東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濟南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大學
濰坊科技學院
山西
山西科技學院
太原工業學院
太原科技大學
中北大學
山西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安徽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安徽農業大學
池州學院
合肥學院
宿州學院
安慶師範大學
安徽科技學院
安徽建築大學
安徽工程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馬鞍山學院
安徽新華學院


江西
豫章師範學院
井岡山大學
景德鎮陶瓷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南昌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南昌理工學院



江蘇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河海大學
蘇州科技大學
鹽城師範學院
南京曉莊學院
江蘇理工學院
南京工程學院
徐州工程學院
淮陰工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常州大學
南通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江蘇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江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鹽城工學院
江蘇海洋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



浙江
嘉興南湖學院
衢州學院
麗水學院
台州學院
浙江科技學院
中國計量大學
嘉興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
温州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寧波大學
浙江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
浙江樹人學院
浙江萬里學院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湖北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理工學院
武漢輕工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江漢大學
三峽大學
長江大學
湖北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漢江師範學院
湖北師範大學
文華學院
武昌理工學院
武漢工商學院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湖南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湖南工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長沙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農業大學
南華大學
吉首大學
湘潭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廣東
華南師範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廣州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五邑大學
深圳大學
汕頭大學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韶關學院
嘉應學院
韓山師範學院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肇慶學院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東莞城市學院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廣西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廣西大學
河池學院
南寧師範大學

雲南
昆明理工大學
西南林業大學


貴州
貴州理工學院
六盤水師範學院
安順學院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大學
貴陽信息科技學院


四川
西華大學
四川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成都大學
樂山師範學院
四川輕化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攀枝花學院
宜賓學院
綿陽師範學院

陝西
長安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延安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
陝西理工大學
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青海
青海大學



寧夏
寧夏理工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科技大學
東北石油大學
哈爾濱商業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哈爾濱石油學院
黑龍江東方學院



吉林
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化工學院
吉林建築大學
長春工程學院
東北電力大學
吉林師範大學
吉林農業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建築學院
長春科技學院
吉林建築科技學院



遼寧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海洋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民族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瀋陽化工大學
大連工業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
大連交通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瀋陽建築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瀋陽理工大學
遼寧大學
東北大學
遼寧科技學院
瀋陽大學
大連大學
瀋陽工學院
瀋陽科技學院



西藏
西藏農牧學院



新疆
伊犁師範大學
新疆師範大學
石河子大學

內蒙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海南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福建
福州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福建技術師範學院
武夷學院
三明學院
莆田學院
龍巖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集美大學
華僑大學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甘肅
蘭州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知行學院
蘭州城市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
甘肅農業大學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