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境一號

鎖定
“環境一號”衞星系統是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專門用於環境和災害監測的對地觀測系統,由兩顆光學衞星(HJ-1A衞星HJ-1B衞星)一顆雷達衞星(HJ-1C衞星)組成,擁有光學、紅外、超光譜多種探測手段,具有大範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的環境和災害監測能力。

環境一號衞星簡介

HJ-1A衞星和HJ-1B衞星是中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衞星星座”的光學衞星,將採取“一箭雙星”的形式,由“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兩顆小衞星入軌。衞星入軌工作後,可獲取高時間分辨率、中等空間分辨率的對地觀測數據,對中國大部分地區可實現每天一次重複觀測,將大大緩解中國目前對地觀測數據緊缺局面,提高中國環境生態變化、自然災害發生和發展過程監測的能力。
環境一號C小型雷達衞星(以下簡稱HJ-1C衞星),整個環境一號衞星系統由三顆衞星組成,其中A/B兩顆光學衞星已經於2008年9月發射成功,HJ-1C衞星將於2011年發射。

環境一號衞星功能

“環境一號”A/B星的衞星數據不僅能為環境與減災業務運行系統提供重要保障,還將成為很多部門日常業務的重要數據源。基於環境衞星數據建立的環境與減災應用系統,對推動遙感衞星業務服務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孫來燕對媒體表示,除具有高時間分辨率外,“環境一號”A/B星還有超光譜成像等技術創新點,並將承擔亞太國際合作等重要任務,對推動中國遙感衞星國際合作以及在國際衞星相關事務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航天專家稱,面對中國複雜的自然環境以及頻發的自然災害,出於生態環境保護考慮及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起具有中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寬觀測幅寬性能,能綜合運用可見光、紅外與微波遙感等觀測手段,由光學衞星和合成孔經雷達衞星組成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衞星星座”系統,對中國而言已是當務之急。

環境一號研製過程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2008年7月19日在北京組織舉行“環境一號”A/B星及其運載火箭“長征二號丙”出廠審定會,聽取衞星、運載火箭的研製情況及各分系統準備情況和各方面意見後,國家航天局局長、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孫來燕宣佈,同意“環境一號”A/B星及其運載火箭“長征二號丙”出廠執行發射任務。

環境一號HJ-1C衞星

HJ-1C衞星是中國首顆民用雷達衞星,也是中國首顆S波段合成孔徑雷達(SAR)衞星,質量890千克,軌道為500公里高度、降交點地方時上午6時的太陽同步軌道,將與已經發射的HJ-1A/B形成第一階段的衞星星座。HJ-1C使用6*2.8米的可摺疊式網狀拋物面天線,天線將在衞星入軌後展開。S波段SAR雷達具有條帶和掃描兩種工作模式,成像帶寬度分別為40公里和100公里。HJ-1C的SAR雷達單視模式空間分辨率可到5米,距離向四視時分辨率為20米,提供的SAR圖像以多視模式為主。 [1] 

環境一號發展規劃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衞星原計劃分兩階段完成建設。第一步十五期間,先發射2顆光學星加1顆雷達星,光學星搭載寬覆蓋多光譜相機、超光譜成像儀和紅外掃描儀,雷達星搭載S波段合成孔徑雷達。第二步十一五期間,補發2顆光學星和3顆雷達星, 8顆衞星將實現對地球同一地點12小時的重訪週期。但是環境減災星座衞星的發展不太順利,尤其是合成孔徑雷達的HJ-1C衞星,由於SAR雷達的技術問題遲遲未能發射,目前整個星座仍然只有2顆光學星,按計劃將於2013年完成4+4星座的建設任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