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吻犁頭鰩

鎖定
環吻犁頭鰩,Rhinobatos productus (Ayres, 1854),犁頭鰩科犁頭鰩屬的一種魚類。分佈於東太平洋,從加利福尼亞到墨西哥海域。本魚體長1.7米,重量18.4公斤。通常棲息在淺海的沙灘、海灣和河口,水深13-65米,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小魚為食。環吻犁頭鰩壽命11-16歲。 [1] 
外文名
Shovelnose guitarfish
中文學名
環吻犁頭鰩
拉丁學名
Rhinobatos productus (Ayres, 1854)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鰩目
犁頭鰩科
亞    科
犁頭鰩亞科
犁頭鰩屬
環吻犁頭鰩

環吻犁頭鰩分類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目: 鰩形目 Rajiformes
科: 犁頭鰩科 Rhinobatidae
亞科: 犁頭鰩亞科 Rhinobatinae
屬: 犁頭鰩屬 Rhinobatos
種:環吻犁頭鰩R.productus

環吻犁頭鰩生活習性

中文名:環吻犁頭鰩(拼音:huán wěn lí tóu yáo);英文名:Shovelnose guitarfish;學名:Rhinobatos productus。 [1]  海鱺在幼魚時,外型、姿態與長印魚酷似,會伴隨着大型的魚等,一同遊動。體型更大後,身上的花紋變淡,且為晝行性之肉食性洄游魚類,以魚及甲殼類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環吻犁頭鰩養殖

過去台灣的水產養殖,主要依賴在海岸濕地開挖的魚塭(半淡鹹水),但由於發展過於迅速,超抽大量的地下水,導致台灣西南部及宜蘭濱海地區的地層嚴重下陷,引起海水倒灌與海堤潰決,付出了極大的社會成本。因此政府自1990年代起,開始推廣淺海的箱網養殖,即把海洋當成牧場,將水產生物直接放養於海上的網具中,投餵人工飼料。以有海灣的澎湖和小琉球一帶最多,養殖的魚種包括海鱺、黑鯛、石斑、嘉鱲、鮪等各種海水魚。由於海鱺成長迅速、生命力強、肉質佳、體型亦碩大,因此在1997年成為箱網養殖的新寵,再加上精緻飼料的餵養,使其肉質益發美味可口,甚至被稱為“台灣的Toro(黑鮪魚)”,因此這種漁民俗稱為“海仔”的魚也就成為時下生魚片的主要材料了。 [2] 

環吻犁頭鰩分佈範圍

東太平洋 [3] 

環吻犁頭鰩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近危(NT)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