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瑪祖卡舞曲

鎖定
瑪祖卡舞曲(Mazurka)是波蘭鄉土舞曲的一種,具有輕盈、飛快的風格,節拍大多為每小節三拍。
中文名
瑪祖卡舞曲
外文名
Mazurka
地    區
波蘭
節    拍
3/4拍
風    格
力度強、速度快
改編者
肖邦

瑪祖卡舞曲簡介

瑪祖卡,原文Mazurka,又稱Mazurek,波蘭鄉土舞曲,發源於三種三拍子的波蘭鄉村舞曲:重音位置多變、力度較強、速度較快的瑪祖卡;緩慢平穩,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庫亞維亞克,以及重音多在每兩小節中第二小節末拍上的輕盈飛快的奧別列克。
它的音樂,都是三拍子的,速度比圓舞曲慢,通常強拍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每個樂句常常收在第二拍上。第一拍往往包含一長一短的兩個音符。

瑪祖卡舞曲肖邦作品

瑪祖卡舞曲肖邦的《瑪祖卡》

肖邦在生前一共出版了47首瑪祖卡舞曲,加上在死後作為遺作整理出版的10首,總計57首。
瑪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個獨特的創作領域。在整個鋼琴音樂文獻中,提起《瑪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瑪祖卡》。但唯有肖邦寫了大量的、閃耀着特異光彩的《瑪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瑪祖卡》也很特殊。一是這批作品,最具波蘭泥土的芳香。另外,這是他較少帶有戲劇性悲劇性成分的創作領域之一。肖邦的瑪祖卡賦予更精練的旋律,增加了跳躍感,在變化中賦予詩意。他的音樂,都是三拍子的。
此外還有庫亞維亞克舞曲和奧別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瑪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種舞曲的特點創作出來的。瑪祖卡舞曲的典型節奏,在肖邦《瑪祖卡舞曲》中經常顯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應用它,遠不是刻板地重複民間節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間音樂的精華,按照高度專業化的藝術標準創造出來的。和聲、調式更有肖邦獨出心裁的創造。儘管如此,《瑪祖卡舞曲》的波蘭鄉土風格毫不減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詩意的風度,婷婷玉立於鋼琴音樂的百花園之中。評論家們説,《瑪祖卡舞曲》是肖邦對故鄉、土地、人民和對人民光輝精神的生動感覺,是波蘭人民的“整個靈魂”。

瑪祖卡舞曲作品概況

這51首瑪祖卡包括:
1.升F小調,OP.6.1。OP.6的4首作於1830年,出版於1832年,呈獻給布拉蒂伯爵小姐。這首第一號為兩個插入部的迴旋曲形式,A(升F小調)—B(升C大調)—A(升F小調)—C(升F小調)—A(升F小調)。哈聶卡評介:“彷彿是鄉下人個個圍着跳合適的舞蹈。”
2.升C小調,OP.6.2,3段體,ABA。第一段升G大調開始轉入升C小調;第二段 A大調=利地亞調式,活潑的鄉村風格;第三段升G大調、升C小調。
3.E大調,OP.6.3,ABA,3段體。第一段為E大調;第二段為B大調,由半音階的和聲裝飾;第三段A大調
4.降E小調,OP.6.4,僅24小節,有一種憂鬱情緒,3個8小節構成。
5.降B大調,OP.7.1。OP.7的5首作於1830—1831年,出版於1832年,呈獻給約翰斯。這首第五號是51首瑪祖卡中的精彩者,構成為迴旋曲式:A(降B大調)—B(F大調)—A—C(降B小調)—A,哈聶卡評介説:“全曲到處是伸縮速度(Rubato),最後為農夫的愉快的腳步聲。”
6.A小調,OP.7.2,此曲為51首中的傑作,3段體。第一段A小調,第二段A大調,第三段A小調。哈聶卡評介説:“像是墓場上的舞蹈,轉為大調還是不能避免紊亂,因為心情太沉重之故。”
7.F小調,OP.7.3,這是極為優美的一首,3段體。最初為序奏,中段為降A大調並經過多種轉調,第三段重複第一段。庫勒普斯基評介説:“在深切悲痛的主題下,低音部分晴朗的節奏,中段具獨創性,洋溢着熱情與幻想。”
8.降A大調,OP.7.4。情緒如萬花筒般千變萬化,ABABACC的迴旋曲式,其中A、B為C大調;A、C為降D大調
9.C大調,OP.7.5,非常短小。4小節序奏後是8小節樂句,然後在屬調上反覆,在屬調主音終了而回復,反覆組合出詩的效果。
10.降B大調,OP.17.1。OP.17的4首作於1832—1833年,出版於1834年,呈獻給胡勒帕夫人。自這第十號起,結構更為豐富。此曲構成為3段體,第一段降B大調,有兩個樂句;第二段有4小節序奏,E大調;第三段重複第一段。伊尼克斯解説,“此曲有一種威風凜凜的武士性格,最初部分大膽而燦爛,最終部分以強烈的節奏表示馬刺及腳跟用力踏地的聲音。”
11.E小調,OP.17.2,3段體。第一段由兩個旋律組成;第二段為C大調,其最後部分被強調擴大;第三段反覆第一段,有4小節尾聲。尼克斯認為,此曲可稱為《追求》,因為“從悲傷到閒談,無所不包,全曲以憧憬及悲哀為基調,第二段一次次反覆,像是在質問,但沒有回答。然後開頭那段悲傷的旋律恢復,一切又都重新開始。”
12.降A大調,OP.17.3,3段體。第一段有降B小調兩個樂句;第二段有E大調和B大調兩個樂句;第三段為第一段反覆。尼克斯認為此曲表現的是“懷疑、不安、無可救藥”。
13.A小調,OP.17.4,此曲有《小猶太人》的標題,3段體。第一段有一段序奏,中段為C大調,第三段有28小節的尾聲。尼克斯評介:“在第一段轉入A大調之前,一切都是那麼淒涼,沒有歡樂。而滲透到心裏的顫音,使夢想也因殘酷而驚醒。開始的六和絃上方的終結、半音階的和聲、奇妙的迴旋及跳躍,都帶來不吉祥的性格。”
14.G小調,OP.24.1,OP.24由4首組成,作於1831-1835年,1836年出版,呈獻給貝爾德伯爵夫人。3段體,第一段為降B大調,第二段為降E大調。此曲使用增三度,有異國情調。
15.C大調,OP.24.2,3段體。第一段有4小節序奏,C大調、F大調(利地亞調式);第二段降D大調、降E小調;第三段重複第一段,尾聲。
16.降A大調,OP.24.3,3段體。第二段為C大調,尾聲經裝飾後,獨具魁力。
17.降B小調,OP.24.4,3段體。第一段有4小節序奏,降D大調;第二段為降B小調、降D大調;第三段重複第一段,尾聲為降B小調。
18.C小調,OP.30.1,OP.30的4首作於1836-1837年,1837年出版,呈獻給武爾登堡公爵夫人,3段體。中段為降E大調。
19.B小調,OP.30.2,3段體。第一段升F小調,第二段A大調,第三段升F小調。庫勒普斯基認為第三段不斷反覆的樂句“有尤吉斯基(Vjejski)的詩《杜鵑》的特徵”。
20.降E大調,OP.30.3,3段體。第一段A小調,有序奏;第二段降C大調、F小調、降B小調;第三段重複第一段。
21.升C小調,OP.30.4,這是51首瑪祖卡中最為重要的作品,3段體。第一段為4小節的序奏及反覆,A小調;第二段升C小調、B大調;第三段4小節反覆第一段,尾聲。哈聶卡評介説,“這是規模最大的一首瑪祖卡,它最後的連續五度、四度增強了其意圖的表達。”
22.升G小調,OP.33.1。OP.33的4首作於1837—1838年,出版於1838年,呈獻給莫斯德卡伯爵小姐。這首第二十二號,3段體,中段為B大調,哈聶卡認為,“這是心地善良的瑪祖卡”。
23.D大調,OP.33.2,這首明朗的瑪祖卡後來由法國著名女高音加爾夏(Garcia)改編成獨唱曲。結構為3段體,第一段為D大調、A大調、D大調;第二段為降B大調、升F小調、A大調(一個樂句作16次反覆);三段D大調、A大調、D大調、尾聲。在16次反覆處,庫勒普斯基解説道:“不管是悲傷或痛苦,有勉強舞蹈的氣氛,或是正被某一思考所集中精神的孩子的純真表現。”
24.C大調,OP.33.3,3段體。第一段C大調,第二段降A大調,第三段為第一段重複。
25.B小調,OP.33.4,3段式。第一段為A、B(降B大調)、A、B;第二段為C(B大調)、D(B大調);第三段為重複第一段、尾聲。
26.升C小調,OP.41.1。OP.41的4首作於1838-1839年,出版於1840年。此曲結構為3段體,第一段為升C大調,第二段為升F大調,第三段為第一段重複,尾聲。哈聶卡評介説:“這首升C小調非常節奏化,音階富於異國情調,節拍多斷奏,旋律沉浸在悲傷的生活環境裏,但勇氣未失。主題在內聲部、低音部,最後有充分的和聲。八度音一旦保持到和聲消失卻有良好輪廓,這裏有真正的節奏淨化。”
27.E小調,OP.41.2,以A小調始,有E小調的華彩以及偽裝的佛利吉亞調式。哈聶卡評介説:“悲傷到能令人落淚。”
28.B大調,OP.41.3,3段體。第一段為B大調、降E大調、D大調;第二段為G大調、E大調,哈聶卡評説;“這是強壯、明朗的舞曲。”
29.降A大調,OP.41.4,3段體。第一段為降A大調,第二段為C小調,從C大調到降A大調。哈聶卡評説:“有着嬉戲的性格,裝飾的外表,但沒有深厚的情緒。”
30.G大調,OP.50.1。OP.50共3首,作於1841—1842年,出版於1842年,呈獻給西米特斯基。這首30號有兩個插入部的迴旋曲形式,A-B(E小調)A-C(c小調)-A-D(C小調)-E(A的變奏、C小調)。
31.降A大調,OP.50.2,3段體。第一段有序奏,F小調;第二段降D大調、降B小調。哈聶卡評介説:“這是貴族的瑪祖卡。”
32.升C小調,OP.52.3,這是規模最大的瑪祖卡,構成為3段體。第一段為A大調;第二段為B大調、E大調、升G大調;第三段發展第一段,尾聲。封·隆茲評説:“開頭好像為管風琴而作,卻斷然以沙龍風格結束,沒有一首作品像這樣被推敲過。”
33.B大調,OP.56.1。OP.56由3首組成,作於1842年,出版於1844年,呈獻給馬巴利。這首33號是技巧性最高的瑪祖卡,構成為:①不規則的開頭,②降E大調,③重複開頭,④第二段的變奏,⑤重複開頭,⑥第一段的發展。哈聶卡評介説:“曲中展示了對應的技巧,情緒上卻好像缺了些什麼。”
34.C大調,OP.56.2,構成為序奏和3段體,第二段為A小調、E大調(反覆進行),第三段為主題音型的變奏。卡拉索夫斯基認為此曲明顯顯示了肖邦的憂鬱症,“他為了徹底忘卻他的憂鬱症,一時陶醉在麻醉品的消遣之中。”
35.C小調,OP.56.3,構成為①A,A,②B(降A大調)、C(B大調)、D(降B大調)、E(降A小調)、F(降B小調)、D(降B小調),③A,A,④A(經過發展的尾聲,有漂亮的轉調)。哈聶卡評介説:“除B小調簡短的間奏之外,不是用心、用手作成,而是用頭腦作成。”
36.A小調,OP.59.1。OP.59的3首作於1845年。這首36號構成為3段體:①A、B、A(E小調),②B、C(A大調)、D(E小調),③A(升G小調)、B(降E大調),A、尾聲。哈聶卡評介説:此曲中“微妙的轉調如在坦途上送出花香,誘導人們走向不可思議的森林空地。”
37.降A大調,OP.59.2,3段體:①A,②B(降A大調)、C(E小調),③A,尾聲(降A大調),這是最優美的瑪祖卡。
38.升F小調,OP.59.3,3段體:①A、B(A大調)、A,②B、C(升F大調)、C、D(B大調轉調),③A的發展、延長、尾聲。這是最著名的一首,肖邦創作的頂峯。哈聶卡評介説:“情緒優雅,有節制的憂鬱,以及把這些表現於音的技巧,成就了這首傑作。”
39.B大調,OP.63.1。OP.63的3首是肖邦生前最後出版的瑪祖卡,作於1846年,出版於1847年,呈獻給佐斯特夫斯卡伯爵夫人。這首39號為3段體:①A、B(B大調)、C(B大調),②B、D(A大調,B大調),③重複A,尾聲。哈聶卡評介説:“充滿生命感”。
40.F小調,OP.63.2,ABA3段體,充滿哀傷的情緒。
41.升C小調,OP.63.3。3段體:①A、B(升C小調),②B、C(降D大凋),③重複第一段,尾聲。
42.G大調,OP.67.1。OP.67的4首,第一、第三首完成於1835年,第二首作於1849年,第四首作於1846年,乃肖邦死後以遺作方式出版的作品。這首42號構成為3段體:①序奏,A、B(D大調),②B、C(C大凋),③重複A、B。
43.G小調,OP.67.2,樸素的優美小曲,肖邦標示“如歌地”,3段體。
44.C大調,OP.67.3,A、B(G大調)A,3段體。
45.A小調OP.67.4。這是OP.67.4首中最優秀的一首,也是51首瑪祖卡中最著名者。構成為ABA3段體。
46.C大調,OP.68.1。OP.68共有4首,前3首為肖邦17—20歲時的作品,第四首為去世時的絕筆。第46號構成為3段體,屬未成熟時代的創作。
47.A小調,OP.68.2,3段體。尼克斯評説:“此曲雖單純,但又很優雅,其中獨創性的中段速度轉快,在他晚年的瑪祖卡中,這種形式又以變形再現,這意味着在他初期作品中對未來的美有了前兆。”
48.F大調,OP.68.3,三段體。中段為降B大調,利地亞調式。哈聶卡評説:“印象單薄,沒有價值的作品。”
49.F小調,OP.68.4,3段體。①F小調轉A大調再轉回F小調,②降A大調,有經過的轉調,③重複1。馮達納在編輯出版此曲時註明這是肖邦去世前“以最後的靈感作成”,卡拉索夫斯基評説:“這首‘天鵝之歌’,證明肖邦依舊憧憬少年時代在故鄉的幸福。”
50.A小調,無編號,出版於1842年,約作於1840年春。3段體:①C大調,②A大調,③重複1。
51.A小調,無編號,約作於1841年,呈獻給艾彌爾·蓋雅。3段體:①C小調、A大調,②A大調、A大調轉A小調,③C小調轉A小調,最後有11小節尾聲。
[1] 
52.G大調
53.降B大調
54.D大調
55.降B大調,‘A Alexandrine Wolowska’
56.C大調
57.降A大調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