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瑪瑙山營盤遺址

鎖定
瑪瑙山營盤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綏陽鎮瑪瑙村,面積18萬餘平方米,是清朝時期的古遺址。 [3-4] 
瑪瑙山營盤遺址修建依山附洞,就勢建垣,規模宏大。古寨相互間明處靠兩條曲折的巷子連接,暗裏又有院牆間的暗門、地下暗道和房上跳橋環環相通。整座寨子靠兩處地下溶洞通道與瑪瑙山軍事古堡連為一體,形成一處軍事防禦體系。瑪瑙山營盤遺址分地面和地下兩大部分:地面部分以金盤山中營為中心,四周有六個營盤遙相呼應;地下部分有金盤山洞和子營秘洞。幽靜曲折的巖洞,通過“品”字形的三個洞口與營盤結合,攻守自如。整座營盤有48道石門,540餘個孔,萬米石牆蜿蜒,形成八卦陣。瑪瑙山營盤遺址是一座具有較高軍事研究價值的古軍事遺址。這座軍事營盤是西南地區鄉村軍事防禦工事的典型代表,它集中體現了西南地區鄉民以宗族為組織單位、因地制宜進行地方自保的生存智慧與藝術,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徵。 [3]  [5-6] 
2019年10月,瑪瑙山營盤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瑪瑙山營盤遺址
地理位置
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綏陽鎮瑪瑙村
所處時代
1857年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707-5-19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瑪瑙山營盤遺址歷史沿革

瑪瑙山營盤遺址建於南宋紹興元年(1132年),擴建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4)。 [2-3] 
瑪瑙山全景 瑪瑙山全景
2016年12月23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8位考古者進駐鳳岡縣瑪瑙山遺址,進行為期15天的考古試掘工作。 [4] 

瑪瑙山營盤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舊火炮猶
舊火炮猶(1張)
瑪瑙山營盤遺址面積18萬餘平方米,修建依山附洞,就勢建垣,規模宏大。古寨相互間明處靠兩條曲折的巷子連接,暗裏又有院牆間的暗門、地下暗道和房上跳橋環環相通。整座寨子靠兩處地下溶洞通道與瑪瑙山軍事古堡連為一體,形成一處軍事防禦體系。瑪瑙山營盤遺址分地面和地下兩大部分:地面部分以金盤山中營為中心,四周有六個營盤遙相呼應;地下部分有金盤山洞和子營秘洞。幽靜曲折的巖洞,通過“品”字形的三個洞口與營盤結合,攻守自如。整座營盤有48道石門,540餘個孔,萬米石牆蜿蜒,形成八卦陣。 [2] 
整體佈局
洞堡西門 洞堡西門
瑪瑙山營盤遺址位於瑪瑙山樑西北側喀斯特地貌的小丘陵地帶,以就地開採石材幹擺砌築成層層城牆,圍合成相對獨立的圍合空間並置以城門、射擊孔、炮樓、碉樓和哨所等防禦設施,形成以金馨山頂為中心的中營和子營,四周分別建東營、南營、西營和北營。同時,周邊楊氏、安氏和丁氏等家族緊臨錢氏營盤就地取材幹擺城牆在北側建楊家營、西北側建安家營和東側建丁家營,並設置了炮樓和射擊孔等防禦設施,分別在城牆上置以城門與錢家營盤互通,拱衞在錢氏家族營盤東側和西北側。城牆沿山脊而建,將七個山頭連成一體,平面呈東西短、南北長的不規則形狀的軍事城堡。四重城牆、內外重疊,充分利用山、崖、洞、水等自然條件進行科學設置,形成地上兩個防禦區三道軍事防線和地下溶洞區與官田古寨的第四道軍事防線,總體形成了功能分區科學、具有強大軍事防禦能力的軍事防禦體系。 [6] 
地上軍事防禦體系
舊火炮猶 舊火炮猶
瑪瑙山營盤遺址地上軍事防禦體系由中營、子營、東營、西營、南營、北營、楊家營、安家營和丁家營8個營盤和南部外城軍事防禦區、東南外城軍事防禦區組成,以城牆、門道、射擊孔、哨所、炮樓、炮座、碓窩等軍事設施科學佈置和科學運用,形成了瑪瑙山營盤具有強大軍事防禦能力的地上軍事防禦體系。
中營:位於瑪瑙山營盤中部,當地人稱“金磐山”,海撥高程約856米,是瑪瑙山營盤的軍事指揮中心,由中營內城和中營外城組成。內城平面上呈長方形,佔地約1485平方米。中營內城建築形式考究、建築工藝精細、建築材料堅實。四周城牆採用就地開採的青石為精加工後幹擺砌築而成,城牆建築形式為“台階形”城牆,由座牆、過牆和扶牆組成,城牆高大厚實,是瑪瑙山營盤建築規格最高、建築工藝最好、防禦能力最強的區域。從功能分區上,中營內城分軍事指揮中心指揮區、中營內城防禦區、中營內城退守區和中營內城給養區。中營東側設置東營盤,西側設置西營北部嚴防區、西營中部嚴防區和西營南部嚴防區,北部設置丁家營盤、楊家營盤和北營盤,南部設置子營和南營盤,構成了瑪瑙山營盤以中營內城為軍事指揮中心、中營外城為第三道軍事防禦防線的體系,成為瑪瑙山營盤最重要的軍事樞紐中心和軍事大本營。
子營:位於瑪瑙山營盤中營南側,當地人稱錢家老房子,現為錢青雲後裔錢江住宅,海撥高程約861米,總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平面上呈不規則形狀,營內東西向兩條石牆將子營一分為三,形成子營北部過渡區、子營中部管理區和子營南部嚴防區三個功能分區,是瑪瑙山營盤的軍事管理中心。
西營:位於瑪瑙山營盤西側,西側城牆外為瑪瑙山營盤西外城軍事防禦區、北側為瑪瑙山北營盤、南側和西南側為瑪瑙山營盤西南外城軍事防禦區、東側為中營和子營,平面呈不規則形狀,佔地面積約6960平方米,城牆約533米。由西營南部嚴防區、西營中部嚴防區和西營北部嚴防區組成,是瑪瑙山營盤西部軍事防禦區。
北營:位於瑪瑙山營盤西北側,西側城牆外為瑪瑙山營盤西北外城軍事防禦區、北側和東側為瑪瑙山楊家營盤、南側為瑪瑙山營盤西外城軍事防禦區和西營北部嚴防區,平面呈不規則形狀,佔地面積約2544平方米,城牆約216米。由城牆、射擊孔、碓窩、門道、炮座和兵營組成,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瑪瑙山北部軍事防禦區。
楊家營:位於瑪瑙山西北側,西北側城牆外為瑪瑙山營盤西北外城軍事防禦區,北側和東側為瑪瑙山安家營盤,南側為瑪瑙山營盤中營和丁家營盤,平面呈不規則形狀,佔地面積約1660平方米,城牆約192米。由城牆、射擊孔和門道組成的是瑪瑙山西北軍事防禦區,同時保障了瑪瑙山北營兵營的主要用水,以及楊家營和安家營防禦人員的生活用水,具有軍事防禦和軍事後勤保障兩大功能作用。
安家營:位於瑪瑙山北側,北側城牆外為瑪瑙山營盤北部外城軍事防禦區、南側為瑪瑙山安家營盤和丁家營盤、東側為瑪瑙山東北外城軍事防禦區、西側為瑪瑙山西北外城防禦區,平面呈不規則形狀,佔地面積約3103平方米,城牆約290米。由城牆、射擊孔、碓窩和門道組成。主要對北部外城區域進行軍事防禦,防止犯敵對城牆進行進攻,確保瑪瑙山北部區域的軍事安全。
丁家營:位於瑪瑙山東北側,東側城牆外為瑪瑙山營盤東北部外城軍事防禦區和東外城軍事防禦區、南側為瑪瑙山中營盤和東營盤、西側為瑪瑙山中營、北側為瑪瑙山楊家營和安家營,平面呈不規則形狀,佔地面積約3281平方米,城牆約264米。由城牆、射擊孔、碓窩、炮樓、炮座和門道組成。丁家營東外城區域較為平緩,設置了高大城牆、炮樓和炮座等具有強大火力的軍事設施,確保瑪瑙山營盤東北部區域的軍事能力和軍事防禦,其炮樓、炮座、射擊孔、門道和城牆等構成瑪瑙山營盤東北部的第二道軍事防線。
東營:位於瑪瑙山營盤東側,東側城牆外為瑪瑙山營盤東外城軍事防禦區和東南外城軍事防禦區、南側為瑪瑙山南部外城軍事防禦區、西側為瑪瑙山南營和子營、北側為瑪瑙山中營和丁家營,平面呈四方形狀,佔地面積約10112平方米,城牆約425米,是瑪瑙山營盤中佔地面積最大的營盤區。由城牆、射擊孔、碓窩、碾槽、兵營和門道組成。東營東側設置城牆,中部設置兵營,是瑪瑙山營盤中最大的兵營。其主要功能:一是用於屯兵駐守的防禦防守人員駐地和管理人員駐地;二是在休戰時也可作為集市商貿之用等。
南營:位於瑪瑙山營盤南側,東側城牆外為瑪瑙山營盤東營、南側為瑪瑙山南部外城軍事防禦區、西側為瑪瑙山子營和西南外城軍事防禦區、北側為子營,平面呈多邊形狀,佔地面積約2541平方米,城牆約206米,是瑪瑙山營盤中設置有兵營的三個營盤之一。由城牆、射擊孔、碓窩、炮座、兵營和門道組成,分為南營南部軍事防禦區和南營北部軍事退守區。海撥高程約856米,是瑪瑙山營盤南部的軍事防禦區。
南部外城軍事防禦區:位於瑪瑙山營盤南部,東側為瑪瑙山東南部外城軍事防禦區,西側為瑪瑙山西南外城軍事防禦區、南側為S2號哨所、北側為南營。這一區域地勢較為平坦,北側以南營為屏障,東南側依山勢設置了城牆和M11號門道出營盤進入官田寨,南側以S2號哨所為屏障,西側設置了“一字型”城牆和射擊孔,東部與東南外城防禦區相臨,形成相對獨立的軍事防禦區,城牆、哨所、門道和射擊孔構成瑪瑙山營盤南部第三道軍事防線,對南部犯敵實施有效軍事防禦和軍事打擊。
東南部外城軍事防禦區:位於瑪瑙山營盤東南部,東側為瑪瑙山東部外城城牆和M14號門道,東南側為S3號哨所和P9號炮座,西側為瑪瑙山東營,西南側為瑪瑙山營盤南部外城軍事防禦區。東南側地勢較高,設置了S3號哨所和P9號炮座,對東南外城進行軍事防禦,東側地勢較平坦,設置東南外城牆,並在外城牆上設置了M14號門道,經M14號門道可出營盤至官田寨,入M14號門道經這一區域M13號門道入東營。東南部外城軍事防禦區東側以“一字型”城牆為屏障、東南側以S3號哨所和P9號炮座為屏障,西南側為陡坡地帶,以城牆、哨所、門道和射擊孔構成瑪瑙山營盤東南部第三道軍事防線,對東南部犯敵實施有效軍事防禦和軍事打擊。 [6] 
地下軍事防禦體系
瑪瑙山營盤遺址地下軍事防禦體系由中營腹部地下溶洞軍事防禦區和南營腹部地下溶洞軍事防禦區組成,以地下溶洞配以門道與地上軍事設施進行科學設置,形成了瑪瑙山營盤具有強大軍事防禦退守功能的地下軍事防禦體系。
中營腹部地下溶洞防禦區:位於瑪瑙山中營腹地,溶洞較為平坦,寬窄不一,最寬處約36米、最窄處約5米,總長度約142米,溶洞中空面積約2800平方米,可容納百餘人,由地下溶洞、南北兩個門道和天然豎井組成。溶洞西北側門道和溶洞南側的門道原為一天然溶洞口,人為加工後配置門框和板門形成門道;溶洞內人為進行加工形成較為平坦的道路和空間供防禦人員退守。北側門道是瑪瑙山中營西外城進入中營腹地地下通道的主要入口;當北營、西營北部嚴防區、西營中部嚴防區防禦人員退守即通過中營西外城牆上的門道進入中營西外城,再入北側道進入中營腹部地下溶洞;中營內城、中營東外城、中營西外城和南外城防禦人員退守時分別經中營南側三個門道直接進入中營內城南側的天然豎井,再進入中營腹部地下溶洞進行退守。進入地下溶洞的防禦人員,又可出中營外城南城牆外側的門道,經過子營和炮樓再入南營北側門道進入南營腹部地下溶洞後,通過瑪瑙山西南側天然門道出溶洞至官田寨退守。
南營腹部地下溶洞防禦區:位於瑪瑙山南營腹部,溶洞狹窄,長約263米,最高11.7米,最寬約23米,佔地面積約近2000平方米,可容納百餘人依次通過,由南營北側門道、瑪瑙山西南側天然溶洞門道和溶洞組成。溶洞北側、南營北部退守區南側的門道和溶洞西南側的門道原為一天然溶洞口,人為加工並配以門框和板門形成門道,地下溶洞經人為加工後形成較平整的地道路和空間供防禦人員退守。南營北側門道是中營腹部地下通道的入口,東營、南營、子營、西營防禦人員和中營腹部地下溶洞的退守人員退守時由該門道進入中營腹部地下通道,進入中營地下通道的防禦人員經西南側門道出溶洞到官田寨,確保防禦人員安全退守。瑪瑙山中營地下溶洞和南營地下溶洞與地上軍事防禦體系相配合使用,形成了瑪瑙山第四道軍事防線,這一地上軍事防禦體系與地下軍事防禦體系的運用,成為貴州清代山地軍事防禦工事的代表。 [6] 
文化特徵
牆垣 牆垣
瑪瑙山營盤遺址,依託山脈,山營一體。瑪瑙山營盤呈不規則多邊狀,其中城牆、炮台的修築依託山脈,牆身繞山脈而修築,以山作為天然屏障,減少了城牆自建的不足。牆身堆砌的石塊上小下大:自然的大石頭做地基,逐層往上而石塊逐漸變小。大石堅實可穩固牆基,小石不穩則防止敵人用飛爪攀爬。瑪瑙山營盤修建城門十二道:城牆高大而城門較為矮小,兵臨城下則將城門放下,人們站在城上利用武器攻擊敵人,敵人難以翻牆進入;有些城門採用攔上開下的設計方法,打破常規,若敵人不諳此道,便會一直往上、落入陷阱。防雨牆與垛口修建獨具特色,呈內大外小之形,士兵躲在裏面既可以防雨擋風,又可以進行偵察、防禦,避免敵人的進攻。
碾槽 碾槽
瑪瑙山營盤遺址,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瑪瑙山營盤有11個碾窩,1個碾槽,分佈於火炮附近的石盤上,星星點點、佈置得宜,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碾窩圓形,上寬下窄,大小深度基本一致,碾槽呈梭子狀,鑿刻於天然石盤上,兩邊設置木架固定,可用人力推動石碾,使其來回滾動,主要用於研製火藥,亦可用作搗米器具。設若營盤被敵方包圍,守軍被困,無法去河邊碾坊碾米,碓窩、碾槽就會派上用場,脱谷成米,保障食物供應。
洞見營壘 洞見營壘
瑪瑙山營盤遺址,將溶洞與生活、軍事相結合,洞上是部署周密的軍事區域,洞裏可做糧倉,更是避災、逃生之途徑,其中巖洞的兩處通道又可直通官田寨,如此設計,使得村寨、巖洞、營盤裏應外合、渾然一體,形成了一處奇妙的軍事營壘防禦體系。這座始建於南宋的軍事營盤,成為當地大姓抵禦外亂的鄉村軍事營盤,維護了族眾的生活和鄉村社會的穩定。 [5] 

瑪瑙山營盤遺址研究價值

瑪瑙山營盤遺址洞堡巧妙的將地上城牆與地下溶洞以“北斗七星陣”和“八卦陣”結合起來,幽長軍事秘道貫通各個洞堡,形成立體攻防體系,被稱為“中國古代軍事建築史上的奇絕”“,是一座具有較高軍事研究價值的古軍事遺址。這座軍事營盤是西南地區鄉村軍事防禦工事的典型代表,它集中體現了西南地區鄉民以宗族為組織單位、因地制宜進行地方自保的生存智慧與藝術,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徵。 [3]  [5] 

瑪瑙山營盤遺址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瑪瑙山營盤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瑪瑙山營盤遺址旅遊信息

瑪瑙山營盤遺址地理位置

瑪瑙山營盤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綏陽鎮瑪瑙村。

瑪瑙山營盤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瑪瑙山營盤遺址,路程約20.9千米,用時約2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