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瑪格麗特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私生女)

鎖定
瑪格麗特(英語:Margaret of Parma;意大利語:Margherita di Parma;1522年7月5日-1586年1月18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私生女 [1] 
她通過婚姻成為佛羅倫薩公爵夫人、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爵夫人 [1]  ,並且在1559年至1567年 [1]  和1578年至1582年擔任尼德蘭總督。
中文名
瑪格麗特
外文名
英語:Margaret of Parma;意大利語:Margherita di Parma
別    名
帕爾馬的瑪格麗特;瑪格麗塔
出生日期
1522年7月5日
逝世日期
1586年1月18日

目錄

瑪格麗特經歷

瑪格麗特的母親約翰娜·瑪麗亞·範·德·吉恩斯特是蒙蒂尼領主查理·德·拉林的僕人,是弗拉芒人。瑪格麗特是在梅赫倫長大的 [2]  ,由姑祖母奧地利女大公瑪格麗特和姑母匈牙利的瑪麗監督撫養,她們分別於1507年至1530年和1530年至1555年擔任尼德蘭的總督 [3] 
她早年的生活遵循她父親查理五世規定的嚴格要求,查理五世利用他的女兒作為他保衞帝國計劃的一部分 [4] 
1527年,也就是她五歲那年,她與教皇克雷芒七世的侄子佛羅倫薩公爵亞歷山德羅·德·美第奇訂婚,以幫助她父親在意大利獲得影響力的野心。這樁婚事的談判在1526年就已經開始,1529年,她的父親和教皇正式簽署了協議。1529年,瑪格麗特得到了父親的承認,並被允許使用奧地利的瑪格麗特這個名字,1533年,這個十一歲的女孩被帶到意大利生活,並在佛羅倫薩、羅馬和帕爾馬的宮廷中接受教育 [5]  ,在那裏,她學到了一些技能,幫助她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女性 [6]  ,由於瑪格麗特與丈夫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她利用這段時間接觸了周圍的意大利文化 [7]  ,雖然她會多種語言,但她在餘生中更喜歡意大利語。
1536年,她與亞歷山德羅結婚,亞歷山德羅於1537年被暗殺。1538年11月4日,十五歲的寡婦瑪格麗特嫁給了十四歲的帕爾馬公爵奧塔維奧·法爾內塞,他是教皇保羅三世的孫子。起初她拒絕與他結婚 [2]  ,雖然這段婚姻被證明是不幸福的,但卻給她帶來了在羅馬多年的經驗,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其中一個在嬰兒時期就去世了。在與奧塔維奧結婚的同時,她將繼續她的藝術和政治研究。夫妻倆在大部分時間裏都是分居生活,瑪格麗特維持着自己的宮廷和小教堂 [2]  ,她的處境有些艱難,因為教皇和皇帝在帕爾馬的權力問題上發生了爭執。1555年,法爾內塞家族被西班牙承認為帕爾馬的統治者,以換取她兒子的監護權。
1555年,她離開意大利前往尼德蘭,將兒子交給同父異母的弟弟費利佩二世照顧。1559年費利佩前往西班牙時,任命她為尼德蘭總督。作為總督,瑪格麗特面對着日益高漲的反對宗教裁判所和西班牙專制的不滿風暴,費利佩給她留下的只是名義上的權力。他決心推行自己的獨斷專行,結果是尼德蘭的叛亂。瑪格麗特被迫調整自己,聽從紅衣主教格蘭維勒的建議,格蘭維勒是費利佩為她選擇的首席顧問,他將逐漸在尼德蘭受到極大的厭惡。1564年格蘭維勒被流放出尼德蘭後,瑪格麗特被迫依靠她的議會中的大人物 [8]  。 1565年,尼德蘭貴族組成了一個反對黨。瑪格麗特接受了它的控訴,由於沒有軍隊鎮壓異己,答應停止宗教鎮壓。1566年,尼德蘭各地發生聖像暴動,但她在海諾特的廄主費利佩(征服了圖爾奈和瓦朗西訥兩城)和荷蘭的威廉·範·奧倫治的幫助下,設法平息了暴動。第二年,費利佩派阿爾瓦公爵率領軍隊幫助她。瑪格麗特警告費利佩,阿爾瓦的行動將導致災難,但她沒有試圖阻止阿爾瓦,而是辭職,當她瞭解到費利佩授予阿爾瓦取代了她自己的權力 [9] 
1567年,瑪格麗特退居意大利的拉奎拉。她被任命為阿布魯佐總督 [5]  ,她從亡夫那裏繼承了一塊領地。她擔任她兒子和她的異母弟弟王室私生子、奧地利的唐·胡安的顧問。1578年,她的兒子亞歷山德羅·法爾內塞被任命為尼德蘭總督;費利佩二世任命她為他的共同攝政王,打算讓他們互相平衡。然而,他們無法合作,瑪格麗特於1582年退居那慕爾。1583年費利佩允許她返回意大利。她於1586年在奧托納去世,葬於皮亞琴察的教堂。
查理-R-施特恩形容她是 “一位致力於在公共事務中進行妥協和調解的女性”。 [5] 

瑪格麗特子嗣

瑪格麗特與第二任丈夫奧塔維奧·法爾內塞有兩個兒子。
  • 卡洛·法爾內塞(1545年8月27日-1545年9月),雙胞胎,夭折。
  • 亞歷山德羅·法爾內塞(1545年8月27日-1592年12月3日),雙胞胎,帕爾馬公爵;娶葡萄牙的瑪麗亞公主為妻,有後代。
參考資料
  • 1.    ^ Chisholm, Hugh, ed. (1911). "Margaret of Austria (1522-1586)"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7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703–704.
  • 2.    ^ a b c Niwa, Seishiro (February 2005). "'Madama' Margaret of Parma's patronage of music". Early Music. 33: 25–38. doi:10.1093/em/cah039.
  • 3.    ^ Motley, John (1883).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A History, Vol. 1. New York,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p. 227.
  • 4.    ^ Steen, Charles (2013). Margaret of Parma: A Life. BRILL. pp. 10–12.
  • 5.    ^ a b c Steen, Charlie R., Margaret of Parma: A Life, Brill, 2013 ISBN 9789004257443
  • 6.    ^ Steen, Charles (2013). Margaret of Parma: A Life. BRILL. p. 23.
  • 7.    ^ Steen, Charles (2013). Margaret of Parma: A Life. BRILL. p. 20.
  • 8.    ^ Davies, C.M. (1851). The history of Holland and the Dutch n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en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including an account of the municipal institutions, commercial pursuits, and social habits of the people; the rise and progress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in Holland; the intestine dissensions, foreign wars, &c. Internet Archive. G. Willis. Retrieved June 3, 2018. siege of Valenciennes 1567., pp. 511-520
  • 9.    ^ Motley, John (1855).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A History Vol. 2. Philadelphia, PA: David Mckay. pp. 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