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瑤族長鼓舞

鎖定
瑤族長鼓舞,中國瑤族聚居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瑤語叫“挨汪都”,又稱“打橫鼓”“調花鼓”,流傳於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等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3]  [7-8] 
瑤族長鼓舞有多種表演套路,或專門表現造屋動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動植物有趣的形態。瑤族長鼓舞多在瑤族傳統節日及慶祝豐收、喬遷或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 [3]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聯合申報的瑤族長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60)。 [7] 
中文名
瑤族長鼓舞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遺產編號
Ⅲ-60
申報地區
湖南江華、廣東連南、廣西富川

瑤族長鼓舞歷史淵源

瑤族長鼓舞歷史悠久,它脱胎於起源很早的祭盤王儀典及一些巫術活動中的舞蹈,現已發展成為羣眾性的文娛活動。連南瑤族長鼓舞是隋唐時期排瑤祖先遷徙到連南時帶入的,其後隨着耍歌堂的興盛而流行起來。 [3] 
瑤族長鼓舞 瑤族長鼓舞

瑤族長鼓舞舞蹈特色

瑤族長鼓舞主要特色

長鼓在瑤語中稱為“公”,瑤族長鼓以兩鼓對接,中腰較細,可以握持,兩端各以羊皮面覆蒙鼓面。瑤族長鼓舞有多種表演套路,或專門表現造屋動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動植物有趣的形態,舞蹈動作矯健粗獷、生動活潑、神奇怪異、充滿想象力。按表演形式分,瑤族長鼓舞包括“盤古長鼓舞”“鑼笙長鼓舞”“桌台長鼓舞”“蘆笙長鼓舞”“羊角短鼓舞”等多種類型。按表演人數分,它又包括單人舞、雙人舞、羣舞等類型。表演中,鼓的打法有“武打”“文打”之分,也有“高樁”“矮樁”之分。 [3] 
瑤族長鼓舞

瑤族長鼓舞鼓舞表演

  • 表演道具
長鼓舞的主要道具長鼓,宋、清兩代相關古籍均有記載。宋時稱銃鼓,又稱長大腰鼓,清代已稱為長鼓,現仍基本保留着古代長鼓的形制特徵。鼓長約三尺,中間小兩頭大,呈雙喇叭狀,用沙桐木為鼓身,中間挖空,兩頭蒙羊皮或牛皮作鼓面,並用麻線拉緊而成。舞時加揹帶,把鼓橫掛於頸背,既便於拍打又便於舞蹈。 [8] 
  • 人數隊形
長鼓舞表演時人數不限,兩人以上成雙數即可。兩人為一個組合,相距為三至四步,左肩相對。每個舞蹈可由若干組合組成,在領舞的鼓點指揮下,各對組合時而橫穿直插,時而大圈或小圈起舞,隊形或橫排或斜排,時分時合,並常見小方格、大方格陣式,村遊時還有隊列式表演,場面圖形變化豐富多彩。 [8] 
  • 舞者動作
舞者手的動作是兩手旁伸,兩肘微彎,手心向下,主要是拍擊兩頭鼓面。舞蹈動作則集中於腰腿,上身略前俯,雙膝微屈為基本形態,兩膝以有節律的伸屈帶動身體上下顫動為基本動態,這種基本形態和動態,融匯貫穿於長鼓舞的各式表演之中。但有的村寨以跳躍旋轉見長,粗獷奔放,剛中帶柔;有的則以雙腿半蹲,身體上下起伏的節律突出,優美矯健,柔中帶剛,舞蹈動作又各顯特點,各具風格。 [8] 
  • 鼓舞鼓譜
長鼓舞以舞者擊鼓發出的音響節拍作為伴奏。右手以五指或掌心拍打鼓頭髮出“咚”的一聲,左手持竹片彈擊鼓尾發出“啪”的一聲,雙手同時拍擊鼓面發出“咣”的一聲,三種音響加以變化組合,便組成了長鼓舞的各種鼓譜。有齊奏和一領一和兩種擊法,用“大圓圈鼓”鼓譜時要齊奏,即全體舞者的鼓點須一致,舞蹈動作亦齊整;而用“鼓頭”“起換堂”“圈背靠”等鼓譜時則要一領一和,即由一人領先半拍擊鼓,餘者跟後半拍和之,舞蹈動作亦伴隨鼓點進行。不論哪種擊法,鼓點在長鼓舞中都起着指揮作用,即使表演人數眾多,也能令動作和隊列整齊,變化有序。 [8] 
  • 表演程式
長鼓舞有三十六套表演程式,表現內容有模擬生產勞動的“種樹鼓”“砍樹鼓”,有演繹排瑤不同姓氏的敍事性的“十二姓鼓”,有以風趣手法展現排瑤男女婚戀習俗的“鬥雞鼓”,有表達歡樂情緒的“歌堂鼓”,還有祭祀祖先的“盤古王鼓”等。每逢春節、元宵、三月三起願節、六月六賽土神,十月十六耍歌堂,以及香歌節等傳統節日,瑤山村寨處處可見攜鼓盛裝的青年男性鼓手,頭纏紅布,上插雉翎,翩躚起舞,可聞銃炮、鋩鑼、牛角、嗩吶聲伴着“咚啪、咚啪”的長鼓聲響徹山野。 [8] 

瑤族長鼓舞區域差異

江華瑤族長鼓舞在瑤族地區是觀眾最多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它以“曲”的身姿和“擰”的換位展示了動人的曲線美,反映出瑤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有着廣泛的社會影響。
連南瑤族長鼓舞屬廣場性的喜慶舞蹈,這種長鼓舞有單人舞、雙人舞、羣舞之分,逢到春節、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傳統節日和耍歌堂的日子,排瑤民眾都會聚集到村前曠地或收割後的田野中,吹着牛角、敲動銅鑼、跳起長鼓舞,以歡慶節日。
富川瑤族長鼓舞場面壯觀,竹笛吹奏出優美的旋律,吹蘆笙者邊吹邊跳,打大長鼓、小長鼓和小鑼者按照音樂節奏擊拍,同時喊號子增加氣氛,笛、蘆演奏與號子聲形成多部和聲,高亢激昂、振奮人心,將活動推向高潮。 [3] 

瑤族長鼓舞傳承保護

瑤族長鼓舞傳承價值

瑤族長鼓舞的舞蹈語彙豐富,從各個方面反映了排瑤的生產生活習俗和原始宗教信仰。它將瑤族的歷史、藝術、文學、宗教等有機聚合在一起,形成平地瑤獨具的長鼓舞文化,具有歷史文化、民族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3]  長鼓舞以獨特的擊鼓節奏,剛勁敏捷的舞蹈動作,展示了瑤族人民勇敢剛強的民族性格和特色鮮明的藝術風格,是千百年來瑤族同胞生產生活的積澱和智慧的結晶,更是連南排瑤文化身份的標誌和知名的文化品牌,同時也為研究排瑤的族源歷史、生產勞動方式、文化藝術的形成及習俗信仰等提供了可貴的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8] 

瑤族長鼓舞傳承狀況

隨着經濟社會的變革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瑤族長鼓舞已受到嚴重衝擊。加上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表演程式和道具製作、舞蹈技藝已經或幾近失傳,制鼓人越來越少,表演藝人日益遞減,瑤族長鼓舞的舞蹈面臨衰落危機,急需搶救保護。 [3]  [8] 

瑤族長鼓舞傳承人物

趙明華,男,1943年5月2日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項目名稱:瑤族長鼓舞。 [6] 
唐橋辛二公,男,瑤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項目名稱:瑤族長鼓舞。 [4] 
黃道勝,男,瑤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項目名稱:瑤族長鼓舞。 [5] 

瑤族長鼓舞保護措施

2018年11月28日,中南大學的瑤族長鼓舞項目入選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 [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富川瑤族自治縣文化館、江華瑤族自治縣文化館、連南瑤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瑤族長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富川瑤族自治縣文化館、連南瑤族自治縣文化館、江華瑤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0] 

瑤族長鼓舞社會影響

  • 重要演出
1951年和1954年國慶節,江華瑤族長鼓手盤天豐、盤永明與周德成、趙庚妹,先後應邀進京表演,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82年9月,江華瑤族長鼓手馮茂林、黃文貴在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應邀表演。
2001年,被譽為江華“長鼓王”的李根普老人應邀中央三台登台獻藝。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