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瑤族金鑼舞

鎖定
瑤族金鑼舞,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瑤族金鑼舞是田東縣作登瑤族鄉布努瑤人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創造出的具有濃郁民族特徵和獨特藝術形式的民間傳統舞蹈,起初只限用於酬神、祭祀、驅邪等民俗活動,後來演變為賀新春、慶豐年的主要舞蹈。金鑼舞多以集體舞為主,人數可為三五人,也可幾百上千人。 [1] 
2014年07月16日,瑤族金鑼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120。 [2] 
中文名
瑤族金鑼舞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
遺產類型
傳統舞蹈
遺產編號
Ⅲ-120

瑤族金鑼舞歷史淵源

金鑼舞的起源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究。金鑼舞流行於田東縣作登瑤族鄉梅林村。該舞蹈先前用於祈福、酬神、祭奠、驅邪之類的民俗活動。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演變為慶豐賀年及喜慶的羣眾性民間藝術表演和競技活動。在當地瑤族民眾中,金鑼被視為吉祥之物,所謂金鑼即銅鑼也,因其狀似金,擊有金聲,故得名。據當地民眾説,他們的祖先進山時,由於山高林密,望不見天,經常幾户人家連在一起,再加上地少人多,只能在山腳下的平地種植玉米,由於那裏經常有鳥獸進出,種下的糧食都被這些飛禽走獸給糟蹋了,殘餘的糧食根本無法維持人們一年到頭的生計。為了能夠在原始森林裏生活,就必須想各種方法來和這些鳥獸作鬥爭。經過長久的探索與實驗,創造出了用竹筒敲打驅趕捕捉野獸的能力,後來發展到鐵銅,再到“金鑼”。在敲打的過程中,他們創造了金鑼舞,並代代相傳,所以每人必須學會金鑼舞,不論是男是女,都要從小學習,因此,哪個人不會跳金鑼舞,就會遭到其他人的歧視,所以,人們就以哪家有金鑼,響鑼為榮。
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田東縣春節的慶豐賀年活動從大年初一始至二月初二止。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是瑤族“盤王節”的大喜日子,屆時各村村民身着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會聚在約定的曬坪,也跳金鑼舞來歡慶自己的節日。
2014年07月16日,瑤族金鑼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4-5] 

瑤族金鑼舞舞蹈特色

瑤族金鑼舞表演形式

金鑼舞多以集體舞為主,人數可為三、五人,也可幾百上千人。舞時在活動場院地中拉起一條藤蔓或一根繩索,把金鑼串起並懸掛起來,也可將金鑼吊於竹架或木杈上,金鑼離地面約為一米五左右,以求不妨礙動作為準。由於瑤族多居住在高山上,長期生活、勞動在山地使他們適應了自然環境,如在崎嶇的山路行走時,必須抬高腳步,腳尖用力,以及腰部扭擺並含胸等,這此習慣,舞蹈動作裏的“抬腿擊鑼”、“靠步點鑼”、“雙槌過頭”、“雙槌背擊”、“急轉點鑼”等都有體現。
金鑼舞表演隆重而頗為壯觀,在金鑼舞正式開場前有一段前序。舞蹈開始,先是鼓手吆喝一聲,緊接着把大鼓推到曬場中央,踩着鼓點節奏,來自四面八方的瑤胞彙集到曬坪,形成一個男內女外的四層大圓場。圓心為鼓手,依次為持竹竿壯男提鑼男青年手執鑼槌瑤女從曬場的四角衝出。不同的道具不同的舞步,一層一層地圍着大鼓轉圈。竹竿壯男,立起竹竿原地顫步;提鑼男執槌女左點右靠步,約八至十步後提鑼男順時針起舞,女執鑼女逆時針踩舞步。動作較為瀟灑悠閒,隊形頗具層次感,隨着鼓點的密集又變成大方塊隊形。竹竿壯男及提鑼男把兩個鑼一正一反掛上竹竿扛在肩上。執槌女成為擊鑼手,表演活動進人高潮。金鑼舞表演的場面靈活多變,既可以一組鑼單個進行表演,也可以多組鑼同時進行。多組鑼同時表演或比賽時隊列較為講究,以大鼓為中心,呈太陽放射狀排列,是瑤族的太陽圖騰,表現了瑤族人對萬物生長之太陽神的崇拜。 [3] 

瑤族金鑼舞舞蹈動作

金鑼舞跳時可多人同時起舞,也可以單人獨跳,比賽則是兩人對打,男以動作幅度大,難度高勝出,女則以動作優美,旋律性強為贏。在民間,金鑼舞既是一種舞蹈,也是一項體育活動。
金鑼舞表演前序是舞蹈的引子,舞蹈的各色人物此時閃亮登場,竹竿壯男提鑼男青年手執鑼槌瑤女從曬場的四角衝出,旋轉跑動,形成大圓小圓共四層。引子的動作為二拍一步, 走圓場變換為四拍步伐。女子的舞步是圍圓心靠點步,右腳先起步,肩帶動身體,順拐跨腳點步,動作柔和舒展;男子舞步初始與女子舞步基本相同,約八步後正步朝前跨腿蹲點靠步,動作較為豪放舒暢。類似競技比賽的賽前預備動作。
金鑼舞的舞蹈語彙較為豐富,以十二拍節奏為基本動律。動作有“抬腿擊槌”、“雙槌過頭”、 “靠步 點鑼”、“雙槌背擊”、 “擊轉點鑼” 等。由於瑤族多居住在高山上,長期生活、勞動在山地使他們適應了自然環境,如在崎嶇的山路行走時,必須抬高腳步,腳尖用力,以及腰部扭擺並含胸等,這些動作在金鑼舞中都有體現,其形態依然保持着瑤族的矮、穩、顫、蹲、轉、右、拐等特點,較之於藏族各支系顫、開、順、左、繞既有共同點,又有自己特色。最有特色的動作是“雙背擊”和“擊轉點鑼",執槌雙手左右交叉擺動,動作幅度大,旋轉速度快,以旋轉交叉變換擊鑼方向,旋轉時及膝的帽穗飛起隨身體交叉旋轉成好看的流線狀。 [3] 

瑤族金鑼舞表演道具

金鑼舞的競技性比賽以鼓點定音。道具有鑼、鼓、竹竿、及鑼槌。活動的場地一般在曬坪上拉繩吊起一排金鑼。 [3] 

瑤族金鑼舞舞蹈音樂

瑤族金鑼舞舞蹈時,有山歌伴唱,嗩吶伴奏及有節奏的瑤語節拍口令(即漢語的一、二、三、四)。 [3] 

瑤族金鑼舞傳承保護

瑤族金鑼舞傳承價值

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鬼神迷信的弱化,以舞蹈祈求討好鬼神演變為表現慶豐賀年喜慶的一種自娛自樂活動。自娛自樂的活動形式,更有利於羣眾性的廣泛參與,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在參與的過程中表現自己,使得金鑼舞得到較好的傳承;而豪放流暢的舞蹈動作盡情地宣瀉喜慶情緒,盡情地張揚自己的個性,使金鑼舞的表現力發揚到了極致,具有獨特的舞台審美價值,對於舞台利用發展原生態民間舞蹈,打造舞蹈精品有着很好的借鑑作用。 [3] 

瑤族金鑼舞傳承現狀

百色瑤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但由於瑤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記載,一部分依靠口頭或動作傳承的藝術隨着時代的變遷瀕於滅絕,另一部分民間藝術則通過不斷髮展具更強大的生命力。至今保持比較完整且比較活躍的堪數金鑼舞。金鑼舞流行於田東縣作登瑤族鄉梅林村。 [3] 

瑤族金鑼舞傳承人物

阮桂陸,男,瑤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瑤族金鑼舞傳承人,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申報。 [6] 

瑤族金鑼舞保護措施

1985年,金鑼舞被國家藝術科學規劃科研重點項目組列為開發項目。
1992年,金鑼舞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西卷”。
2010年,瑤族金鑼舞和瑤族嗩吶藝術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西政府一直着力打造金鑼舞”挖掘保護工作。為了使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登瑤族鄉在全鄉中小學開設民族文化傳承教育課程,開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7]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田東縣文化館獲得瑤族金鑼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瑤族金鑼舞項目評估合格,田東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瑤族金鑼舞社會影響

瑤族金鑼舞榮譽記錄

2006年,參加首屆百色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比賽,獲得二等獎。
2011年,作登瑤族鄉瑤族文藝隊演出的《金鑼舞》榮獲全國瑤族歌舞比賽銀獎。 [7] 

瑤族金鑼舞重要演出

2018年12月26日,在第十一屆中國旅遊電視周優秀旅遊電視節目暨“大美百色·幸福田東”旅遊電視短片表彰晚會上,瑤族金鑼舞得到展出。 [9] 
2019年1月31日,在田東縣2019年新春晚會上,瑤族金鑼舞以《開鑼》得到展出。 [10] 
2019年07月08日,在田東縣舉行“7十3”民族團結聯歡會上,瑤族金鑼舞以《開鑼》得到展出。 [11] 

瑤族金鑼舞文化軼事

金鑼舞“講述”遠古的瑤寨山裏,獨自住着美貌端莊、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的瑤女“維六曾獨懷”,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像神仙一樣自由自在。某日,她養的兩隻小蝗蜂,變成兩個可愛的胖娃娃,大的叫旨陽,小的叫旨維。旨陽和旨維長大後成為英俊的小夥子,樣樣農活及手藝活得心應手。老大到集市學做生意,學會後,留在平原成家立業,成了住在平原上的人。旨維跟着媽媽留在山裏,每天上山千活,他的勤勞被一個雌性野人看上,執意要跟他回家,於是旨維把她帶回家。成親後,兩人一同上山下地幹活,生男育女,生活安靜祥和。好日子沒過多久便被從西山過來的魔鬼破壞,他們一家被迫遷移到人多的瑤寨,但魔鬼纏住他們不放,擾得整個寨子不得安寧,為了驅逐惡魔,旨維的媳婦回孃家去取他們“野人族”的寶貝七面金鑼。一回到瑤寨,她立即教寨裏男女青年跳金鑼舞,金鑼越敲聲音越大,日日夜夜不停地響,嚇退了作惡的魔鬼。從此,每年的正月初一,瑤寨的羣眾都跳舞驅鬼。金鑼舞從此在瑤山流行開來。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