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瑞昌竹編

鎖定
瑞昌竹編是江西九江瑞昌傳統民間手工技藝,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距今有3300多年曆史。
1988年瑞昌境內發掘的商周古銅礦礦冶遺址中,即出土了大量運送礦石的竹筐、竹籮。清末民初瑞昌竹編由粗製向精製過渡,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瑞昌市工藝美術廠竹編工人達近千人。 [4] 
2008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瑞昌市南義竹編工藝廠獲得瑞昌竹編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中文名
瑞昌竹編
批准時間
2008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Ⅶ-51
遺產類型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江西瑞昌
批    次
第一批

瑞昌竹編歷史源流

瑞昌竹編用途廣泛。傳統的竹編制品有簸箕、米篩、曬筐、曬墊、竹囤、籮、牀、涼蓆、斗笠、篼、鴨棚、播篼、竹水車、拖籮、桌、椅等,其中斗笠、絲籮、米篩被譽為“瑞昌竹器三寶”。上世紀七十年代,瑞昌竹編工藝在繼承傳統工藝手法基礎上,不斷創新,由實用型產品向藝術鑑賞產品拓展,遠銷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1981年成立的南義竹編工藝廠,在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生產出花缽、花藍、雞、鴨、龜、水果盒、飛禽走獸、禮品盒等一百多種竹編工藝產品,遠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瑞典、希臘、日本等國。衍生開發生產了各種園藝產品,如竹籬笆、竹亭子、竹小屋等。
2001年10月,瑞昌竹編工藝品參加在四川宜賓舉行的第三屆中國竹文化節暨中國竹業博覽會榮獲金獎。 [3] 

瑞昌竹編傳承意義

瑞昌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表現手法之一。瑞昌竹編主要工序有去蔸、去稍、破竹、劈條、去篾黃、取層、揀篾、刮篾、煮篾等。竹器編織的花樣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基本構造都是由底、腰、筒身、緣口、提手等幾個部分組成。所編織的竹篾有經緯之分,被挑壓的稱為“經”,被編入的稱為“緯”。整個編織過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主要由開頭、立腰、編器身等環節組成。

瑞昌竹編製作方法

開頭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織編、方孔編、六角孔編等。立腰,即編織時把平面底編的水平立篾向上彎曲,繼續編織橫回篾數週,其中包括濕水、彎曲、立竹片等工序。濕水,就是在立腰之前,應將水平立篾濕水,以增加其柔韌性,便於彎曲。彎曲,就是開始起腰時可用手指把水平立竹向上彎曲,以便向筒身推進。也可將立篾紮成一束,用夾子夾住,然後進行橫回編。還可用木模具、電燙等方法,把水平立篾垂直豎起後再進行橫回編。如果底編較薄,立腰後立篾容易彎曲,造成竹器底部突起而站立不穩,可使用數條寬厚的竹片插立在底部。六角孔編織法常需要立竹片。編器身的方法與底編基本相同,但其所使用的橫回竹篾一般較為薄細。有些工藝美術品的橫回竹篾可以使用寬篾和窄篾混合編織,以形成各種花紋。器身編好後,便是收口和提手。在工藝品編織過程中,對篾絲或篾片還需進行漂白和染色。可先漂後編,也可先編後漂;可先染後編,也可先編後染。最後進行烘乾、噴漆,這時竹器工藝品才算完。
工具
瑞昌竹編需要的工具主要有指皮、指筒、刮刨、補針、鑼鏟、尖刀、刮刀、篾刀、拐鑽、圓銼、鉸子、揀刀、小拐鑽、打皮板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