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瑞巖寺
- 地理位置
- 福建省武夷山市吳屯鄉街路村
- 所處時代
- 唐代
- 佔地面積
- 1175.2 m²
- 保護級別
- 武夷山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
-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 別 名
- 瑞巖壽聖寺
瑞巖寺歷史沿革
編輯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北宋名人彭擋重建。
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皇帝賜名“壽聖”。
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皇帝賜名“瑞巖”。所以人們稱其為瑞巖壽聖寺,歷代迭有增建。
民國十年(1921年),因戰亂焚燬。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由地方士紳主持重建。
“文革”期間,佛像被毀,僅剩3寶殿。寺後古樟林亦被盜伐。
1979年,因在寺內辦工藝廠,用火不慎,釀成火災,古佛殿、觀音殿、古佛亭化為塵灰。寺後大片古樟林於 20世紀70年代被盜伐一空,僅有一株巨大的千年銀杏並三株大樹倖免於難。
1984年,由鄉民集資重建古佛殿,祀扣冰僻支古佛。
1986年,瑞巖寺重建觀音殿。
1988年,瑞巖寺對外開放。
瑞巖寺建築格局
編輯瑞巖寺總佔地面積1175.2平方米,建築面積4064.74平方米,擁有山林300餘畝。廟前有胸圍7.1米的千年古銀杳樹一株,堪稱福建古銀杳之王。該寺還有三株古樟樹。山門內有一幅禪意十足的對聯,上書:扣禪扉,動心絃,萬法仙宏開覺路;冰壺影,靜澄懷,剎那靈山映瑞巖。聯中嵌入“扣冰”、“瑞巖”,概括了扣冰古佛生前創建院巖寺的功德。
瑞巖寺背倚大山,依勢而建,佈局巧妙,錯落有致。寺中有“龍井”,能浮銅幣,人稱井水“飲之祛病”。傳説建寺時,所有木材均由井中浮出,取之不竭。現井中尚餘一截,千年不腐。該寺有山、水、巖、洞、塔、橋、亭、閣、樓、殿之勝,古樹崔巍。瑞巖寺係扣冰古佛在中年之時已譽滿七閩之際所創建,規模宏麗,香火鼎盛,堪稱一方名剎,世稱其可與天台、曹溪並峙。
[1]
瑞巖寺主要建築
編輯- 廊橋
- 瑞應寶塔
瑞巖寺歷史文化
編輯- 藝文
朱嘉的老師,南宋理學家劉子翠對扣冰古佛創建的瑞巖寺情有獨鍾,曾寫詩讚道:尋師捫壁入仙源,萬澗冷冷佩玉喧。繞座銜花來白鹿,聽經獻果下玄猿。千林紅葉新霜染,一霎腥風嘯虎蹲。説與世人渾不信,箇中別有一乾坤。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古寺創建的事蹟和傳説,表達了他對扣冰古佛的仰慕之情。
曾任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參知政事的趙擠,在任崇安縣(武夷山市舊稱)縣令時瞻仰該寺,寫下七律一首:寶界香園接翠微,此焉空寂遠塵機。寒冰扣曉人無垢,古劍藏秋谷有輝。水石潺浸迷客徑,松雲灑落護禪扉。我來笑彼名繮鎖,斜日匆匆策馬歸。大儒朱嘉也厚愛此寺,曾題詩九首,例《奉陪彥集克父同遊瑞巖謹次莆田使君留題之韻》:踏破千林黃葉堆,林間台殿鬱崔殼。谷泉噴薄秋逾響,山翠空漾畫不開。一壑只今藏勝概,三生疇昔記曾來。解衣正作留連計,未許山靈便卻回。
[1]
- 題匾
瑞巖寺保護措施
編輯2022年3月25日晚,武夷山市市長謝啓龍主持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瑞巖寺修復工作。立即成立瑞巖寺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迅速推進瑞巖寺修復工作,力爭年內修復瑞巖寺。抓緊聯繫有寺院建設相關資質的設計單位,參照瑞巖寺原貌進行設計。要按照原址、原工藝、原材料、原尺寸的原則,採取傳統工藝修復瑞巖寺,做到修舊如舊,保持瑞巖寺原來的風貌。
[6]
瑞巖寺旅遊信息
編輯- 地理位置
-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瑞巖寺:從武夷山北站出發,路程大約24千米,約需29分鐘。從武夷山市區出發,路程大約27千米,時間約需33分鐘。
- 參考資料
-
- 1. 瑞巖寺 .武夷山中國國際旅行社[引用日期2021-07-23]
- 2. 鄭春主編. 天人合一武夷山[M]. 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2014.11:48.
- 3. 市委召開瑞巖寺火災處置專題會議 從嚴調查處理 從快恢復修建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03]
- 4. 武夷山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南平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04]
- 5. 唐 .南平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04]
- 6. 我市召開專題會議部署瑞巖寺修復工作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