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瑞利泰勒不穩定性

鎖定
瑞利-泰勒不穩定性發生在非穩定的密度分層的狀況下,譬如較重的液體位於較輕的液體上,重力的作用加速了一層液體侵入另一層液體的進程,產生了湍流及隨之發生的界面上的湍流混合過程。
瑞利泰勒不穩定性引起流體內部密度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滲透。流體內部區域可以是由一個界面分開的兩種不同的物質,或是一個界面分開的兩部分平均密度不同的同種物質,這兩個區域之間存在着密度梯度。這種通常被稱為瑞利泰勒不穩定性的現象,往往發生於重力場中低密度流體支撐高密度流體的情況。
瑞利泰勒不穩定性,由於熱的等離子體磁場中會出現抗磁性漂移,因此在等離子體與真空的邊界上出現擾動時,在擾動的波峯波谷之間會出現電荷的積累。這種積累產生的電場由洛侖茲力分析可知,會使波谷加深,波峯變高,從而使等離子體的槽紋變深。
中文名
瑞利泰勒不穩定性
外文名
Rayleigh Taylor instability

目錄

瑞利泰勒不穩定性簡介

瑞利-泰勒不穩定性(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得名於瑞利男爵和傑弗裏·泰勒),簡稱RT不穩定性,在任何時間都會發生在密集的重流體被輕的流體加速時。這是發生在雲與激波系統的事件,或者當密度較高的流體浮在密度較低的液體,像是漂浮在水上而密度較高的油。
黏度的理想流體在平衡時,所有的平面都是完全平行的,但是由位能引起的輕微擾動,像是較重的物質因為(有效的)重力作用而下沉,並且輕的物質被替換而上升。當不穩定發展時,向下運動造成的不規則(漣漪)很快的就會被放大成為一系列的“RT手指”;而向上升起的移動,輕的物質會形成球狀帽蓋氣泡。
這種過程在地質的形成上有許多的例子,從鹽丘到温度反轉,在天體物理電動力學上也有。“RT手指”在蟹狀星雲中特別明顯,在1,000年前爆炸的超新星將物質噴發和掃掠過蟹狀星雲,在爆炸中產生的脈衝風星雲供給了蟹狀星雲的能量。
要注意不要將噴射液體的“瑞利不穩定性”(或普拉託-瑞利不穩定性)與瑞利-泰勒不穩定性混淆。前者的不穩定性,有時稱為只是水龍軟管(或是firehose),是由表面張力造成的,他作用於噴射的水柱上,當水柱斷裂成為一連串的水珠時,會使水珠成為同樣體積中表面積最小的。

瑞利泰勒不穩定性影響

當低密度流體加速高密度流體,或者在重力場中低密度流體支撐高密度流體時,流體界面會出現瑞利-泰勒(RT)不穩定性,界面上的擾動發展會以指數形式增長。在慣性約束聚變(ICF)內爆加速階段,燒蝕產生的高温低密度等離子體會加速靶丸外殼層低温高密度燃料,此時會在燒蝕層形成一個流體力學不穩定區。加速階段RT不穩定性會使靶丸表面的瑕疵高速增長,從而最終導致燒蝕殼層的破裂,引起燒蝕層與低温氘氚燃料的混合,會使內爆壓縮失去對稱性,降低氘氚聚變燃料的壓縮密度,嚴重影響聚變點火實驗。
因此,研究內爆過程中的流體力學不穩定性,對實現慣性約束聚變點火具有重要意義。收縮幾何和平面幾何中流體力學不穩定性的演化是有區別的,在擾動發展的線性階段,靶丸的半徑隨着內爆壓縮而減小,導致擾動波長減小,擾動增長率增大,而在平面幾何中擾動的波長是不變的。在擾動發展的非線性階段,收縮幾何中“蘑菇”帽結構的寬度會比平面幾何的大,此外,兩種幾何中“尖頂”的下降速度也是不同的,這會導致收縮幾何中開爾文-亥姆霍茲不穩定性的增強,使得擾動的發展更加劇烈和複雜。
慣性約束聚變中開展的流體力學不穩定性實驗主要使用平面靶,而實際點火實驗所使用的靶丸是收縮幾何機構,同時收縮幾何效應又使得RT不穩定性的發展相較於平面幾何更加複雜。

瑞利泰勒不穩定性結構

會聚結構中的流體動力學不穩定性因在激光慣性約束聚變(ICF)、超新星爆發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受到廣泛重視,它也是ICF、內爆動力學等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之一。在會聚結構中的不穩定性問題有三個因素必須考慮:首先,較輕的流體加速較重的流體,即可形成瑞利-泰勒(RT)不穩定性;其次,“薄壁”效應,它通過外部RT 不穩定性表面擾動的饋通,使擾動在聚爆球殼的內表面出現。這些內表面擾動是極不希望出現的,因為它們影響球殼的壓縮性能;最後,會聚作用隨着球殼聚爆,擾動幅度和球殼厚度都在變化,從而使外部擾動對內表面擾動的耦合和影響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