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瑞光書院

鎖定
瑞光書院坐落在鳳江南隅,即今饒平縣人民政府之內。該書院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中文名
瑞光書院
地理位置
饒平縣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666.7 m²

瑞光書院簡介

瑞光書院 瑞光書院
光台是饒平縣的重點保護文物。據傳,三百多年前,這裏是鳳江雙子河匯流沖積地的一片綠洲,江流迤邐,惠風和暢,綠竹搖曳,古木挺秀,風景優美雅靜,許多文人學子,爭相結廬於此。該書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作為書院代表建築的“瑞光台”,是饒平縣的重點保護文物。其主要建築為瑞光台。

瑞光書院歷史沿革

瑞光書院 位於廣東饒平。清乾隆十二年(1747)海防同知陸鏞、知縣萬承式及鄉紳倡建於城東九十里之瑞光台(今黃岡鳳江南岸),故名“瑞光”。延師講學,為邑城諸生肄業之所。二十二年知府周碩勳、同知郭正宷、知縣宮文雅因書院狹隘,擴建橫堂室。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官立瑞光高等第二小學堂。1924年改為饒平縣第二初級中學(饒平二中前身)。其址今為饒平縣委、饒平縣人民政府駐所。

瑞光書院書院楹聯

明嘉靖天啓二年至六年間(公元1622—1626),甕城庠生餘燾獻地九畝於此處建造書院。傳説落成前夕,忽見南方天際彩光夜現,父老以為祥瑞,故名“瑞光書院”。自清乾隆以來,無數學子,在書院“上窺姚姒(虞舜、夏禹的姓)之深廣,下逮太史之所錄”、“傾羣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睢園綠竹”①“鄴水珠華”②能文善武,卓葷脱穎之人才,一批又一批“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剛直不阿的經國大業之士。全縣龍蟠鳳逸之士,紛紛為書院撰寫楹聯。經縣令圈定,其最佳楹聯為:
瑞啓河圖龍馬偏先識字
光分太乙神仙亦喜讀書
據上古史載:蒼頡做軒轅氏(黃帝教人造車故稱軒轅氏)史官,才製作文字代替上古結繩記事。伏羲氏時候,見有馬身龍鱗的獸揹負蒼頡刻記文字的河圖,圖上有陽文和陰文,畫成:乾、坤、震、離、坎、巽、艮、兑八個卦名。還有一種記載:大禹治水到黃河,忽然遇見一魚身白臉長者,從翻騰的水波里跳躍出來,給大禹一塊記載河川道路的大青石頭,原來是一幅治水河圖,發出瑞祥之光,大禹靠這幅河圖終於把龍門山開鑿成為分開東西兩岸,似兩扇門户的懸崖。龍門附近有一條鯉魚澗,鯉魚從澗裏跑出來,三個月逆流渡到龍門,渡得過就成為龍,否則仍然轉來做魚。李白詩云:
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
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大禹在龍門還遇到頭上長着角,嘴裏含着一顆夜明珠的太黑蛇伏羲,伏羲從懷裏掏出一支玉筒,幫助大禹度量大地,禹因此能夠平定水土。由此可見,上聯隱含龍馬揹負河圖,呈瑞祥之氣。
下聯把瑞光書院比作“天祿閣”,又以古人嚴謹治學的故事為喻。“天祿閣”是古代藏書的地方。“石渠”是漢朝藏丹書鐵券的地方。漢景帝時建“天祿閣”,它是一座儲藏名貴古典書籍的殿閣。“太工”是星名。傳説漢武帝時,劉向在“天祿閣”校正《五經》,元宵這一夜,他在天祿閣遇見一長老,手執青藜杖,自稱是太乙星仙降臨,太乙吹杖頭出火照他,並給劉向講解許多古書上的疑難,幫助劉向校正《五經》。
下聯寄寓着書院是一個既文既博,亦出亦史,可以通曉百家,採擷知識的場所,劉向治學的精神感動了神仙,也堪為書院學子學習的榜樣。
這對佳聯寓意深遠,幾百年來一直勉勵着饒平一代代學子堅韌不拔,含英咀華,磨鍊本領,奮發向上。

瑞光書院瑞光台

瑞光書院主建築瑞光台佔地面積約666.7平方米。為三層八梭形亭園式樓台,土木結構,高18米,台基圍長50米,台頂端正中豎一寶葫蘆,高約2米,一二層樓台外圍有圍廊。扶以欄杆,台內有木板梯可通台上,造型構築奇特,典雅壯觀。1984年政府撥款重新修葺。1981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