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瑞光台

鎖定
瑞光台在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黃岡鎮鳳江河南岸(今縣政府大院內)。原為海灘,每於午夜之間,常出現斑斕光豔,人們 認為“祥瑞”之兆,遂於明天啓二至六年,(162—1626年)建台於此,故名瑞光台。佔地面積約666.7平方米。為三層八梭形亭園式樓台,土木結構,高18米,台基圍長50米,台頂端正中豎一寶葫蘆,高約2米,一二層樓台外圍有圍廊。扶以欄杆,台內有木板梯可通台上,造型構築奇特,典雅壯觀。1984年政府撥款重新修葺。1981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瑞光台
地理位置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黃岡鎮鳳江河南岸
佔地面積
666.7 m²
建築時間
1626年

瑞光台名俗民風之燈景

瑞光台蓮 花 燈

瑞光台 瑞光台
蓮花燈又稱活景燈,為饒平縣三饒鎮所首創。製作時,先用杉、竹、鐵絲,紮成一個高2米、寬1.2米的景棚,棚上扎一個座位,在景棚的後面及側面,插上100朵蓮。這些工藝蓮花,先用鐵絲紮成五角形的花瓣,用棉紗紙條扎牢,然後用棉紗紙糊裱成花瓣,如潔白蓮花。中插蠟燭,點燃後非常鮮亮。為了防止花瓣燃燒,紙上噴以滷水。
燈色內容取材於戲文,由10歲左右的男女兒童飾花旦、小生。男的站在架下,女的坐在架上,用綢帶扎牢。
這種燈屏,重約100多公斤,元宵出遊時需16人抬着。遊時配上樂隊,有聲有色,非常壯觀。
三饒的蓮花燈,創於明成化十三年建縣以後。這種燈景,三饒城內各社都有製作,每次多達七、八屏,穿街走巷,爭妍鬥豔,各展丰姿,深受羣眾的喜愛。

瑞光台潮州花燈

廣東潮州市向以花燈著稱海內外,歷史頗長,起於何時各説不一。

瑞光台白蛇傳燈景

過去在潮州,每當盛大的迎神遊燈活動結束時,各神社出示的燈色還要彙集在城北箭道上,由各社頭領和士紳進行品評,選出其中佳品。

瑞光台仙女下凡燈景

潮州燈綵通常設色濃豔、配飾繁麗。常借鑑當地羣眾喜聞樂見的潮劇藝術,善於根據彩扎技藝的要求,概括而典型地表現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燈景
在潮州,遊燈時或燈會上,根據神話、歷史或戲曲故事扎制的情節性燈品多達百十屏,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非常豐富。
潮劇《陳三五娘》取材於潮州民間傳説,説的是明朝泉州人陳三欲往廣南探親,途經潮州,適逢元宵佳節,潮州滿城花燈,滿街遊人,熱鬧非凡,陳三便駐足觀燈,不料見到了名門美女黃五娘,兩人一見鍾情,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對姻緣佳偶,就是花燈盛會為“媒”。陳三五娘的故事背景是明朝,如果據此推算,潮汕花燈就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據蔡澤民著的《潮州風情錄》(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一書記載:清末宣統二年,花燈藝人楊雲樓、杜松製作的“紅樓夢”、“白孟玉”兩大屏花燈就在參加南京王國花燈比賽中獲了獎,這是距今百餘年的事了。 1926 年新加坡華商特聘花燈藝人林樂笙前往製作花燈,迎接英皇太子,他和徒弟製作的“鳳儀亭”等十屏花燈上街遊行時,受到皇太子讚賞,並提出要帶五屏回國,當地醉花村公館負責人只得又制“長板坡”、“昭君和番”等五屏花燈運往倫敦皇宮內陳列。後還有“狄青取珍珠旗”、“哪叱鬧海”、“陳三五娘”等五屏送往加拿大展覽。從此,潮州花燈不單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且揚名海外。

瑞光台魚鱗燈

利用鱗片的半透明性,嵌作紋樣的花瓣,與黑色的線框和鏤空的透地,形成燈面黑、白、灰的影調變化和點、線、面的形式融合,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體現了藝人的高超匠心。

瑞光台紗燈

民間放燈不僅有元宵之春燈,還有中秋之秋燈。廣州一帶便流行一種所謂“豎中秋”的燈俗。屆時,亦如正月元宵般,家家張燈結綵,滿城燈火,若明星閃爍。
球形刨花燈刨花燈是佛山有代表性的燈品,系以軟木和稻秸等材料綜合製成。藉天然本色的軟木稻秸形體的素雅;藉珞白絹透紗、剪紙畫繪,則成其文章裝飾的彩絢。配飾以排穗、瓔珞、串珠等,更圖書集成轉引《甲乙剩言》雲:“嘗於燈市見一燈,皆以卵殼為之,為燈,為蓋,為帶,為墜,凡計數千百枚,每殼必開四門,每門必榱拱窗楹,金碧輝煌,可謂巧絕。”這件燈作,體狀窗楹,鵝卵為燈巧絕。

瑞光台鵝蛋燈

古今圖書集成》轉引《甲乙剩言》雲:“嘗於燈市見一燈,皆以卵殼為之,為燈,為蓋,為帶,為墜,凡計數千百枚,每殼必開四門,每門必有榱拱窗楹,金碧輝煌,可謂巧絕。”這件燈作,體狀窗楹,鵝卵為燈,開光四面,書畫成飾,可謂巧絕。

瑞光台民俗民風之習俗

瑞光台新娘跨火煙

舊時饒平一帶人家辦婚事要行“新娘跨火煙”儀式。新娘出嫁前一天,新娘子經過一番精心打扮之後,穿上裙子,由媒婆帶往夫家。夫家由一個同族婦女迎接新娘子(有的還要幾個姑娘參加迎接)。新娘子到夫家之前,夫家準備了一捆稻草放於門檻。當新娘走到門前時,由迎接的那個婦女把稻草點燃燒出濃煙來,再由她陪着新娘,口唸“新娘跨火煙,千子萬孫。”念畢,新娘子便揚起裙子舉步跨過門檻走進夫家,進入洞房。這就是“跨火煙”。

瑞光台潮汕吃“雞碗”

饒平縣縣北的三饒山區一帶(包括三饒、新塘、新豐、饒洋和上饒等鄉鎮,共有20多萬人口)有“正月頭”(指農曆正月)吃“雞碗”的禮俗。
山裏頭好客,“正月頭”吃“雞碗”,一是親友聚慶賀豐收;二是客人往來待之以禮。
春節前一兩天,家家户户大宰雞鵝鴨,大買魚和肉。經過煮熟後,浸泡在“紅槽”裏。“紅槽”的配料是糯米飯加適量紅娣和少許食鹽,攪爛後貯藏於憤裏,讓其堍釀出香噴噴的酒味,名之曰“甜槽僨”。兩天後,把肉類放進“甜槽僨”。經過酒漬醃製的食物,色澤鮮紅、味道醇香,既美觀又可口,謂之“甜槽肉”。
所謂“雞碗”,就是取雞頭、雞尾和兩個雞翅,在圓碗四邊擺成“四點金”,雞腳按首末平放於碗底。這擺法意為一隻大紅的紅雞在桌子上展翅長鳴,迎接來客,大吉大利。“四點金”的中間則填上切塊的雞肉,雞肉即要擺得心稱又要放得好看。不管雞肉多或少,都同樣算是“雞碗”。請客的時候,八仙桌的四個角端放上裝着豉油的四個碟子。桌上的菜式有六個就算是禮數了。如果是多於六個,就應該湊成雙數,或八或十或十二、十六----這叫“好事成雙”。這“雞碗”的位置一定要擺在桌子上方的中間,雞頭朝向客人,以示禮重。客人吃“雞碗”時,“糟肉”可以酌情地吃,“四點金”可造成不得攪動。倘若來的客人多了,就要增添桌子,不論兩桌還是三桌,每一桌都要有“雞碗”。請客進席時,要按輩分從大到小、由高到低逐一安排入座。如果客人有多門親眷關係的,可先在一户人家吃“雞碗”,再到他户人家吃“雞碗”;仰或由一户人家當“東道主”,他户人家送來的“雞碗”(有時還送來菜碗和米酒)伴客一同吃喝。有的時候來的客人親眷有好幾户,為求方便起見,在一户人家的桌上擺上好幾個“雞碗”(這是親眷送來的),賓主同坐一席,主人家們爭着給客人送雞肉,你一塊我一塊,推推遞遞,歡聲笑語,十分熱鬧。
整個“正月頭”,親友互相拜年幾乎天天要吃“雞碗”。有時一天就要吃上好幾次。倘若“甜糟雞肉”吃完了,填在“四點金”中間的塊肉就以其它肉類代替。這“雞碗”十分器重,有的人家還精心保留到春耕插秧時節請“師傅”(師傅,就是前來幫插秧的人),以示風調雨順、四院嫁牆每秒茂、五穀豐登。
此外,“正月頭”家裏有人出門,不管是做工的、經商的,還是入學讀書的。都要鄭重其事地吃“雞碗”,預兆新的一年平安如意、賺大錢和學業上進。

瑞光台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於門前或陽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靈,企盼新年平安,行好運。
祭拜神明之後,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編俳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傳説它源於“庭燎”。《詩經·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點燃用以照明。竹節燃燒時發出爆裂聲,此乃早期“爆竹”。進而,人們便以此驅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魈惡鬼。”潮人沿襲此俗,目的也在於驅除邪氣,祈求新年身體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世事順心。改革開放後,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過春節燃放鞭炮更為普遍,除少數人殘存的“祛晦”的傳統觀念外,再無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為人們除舊迎新、歡欣慶賀、預祝吉祥的感情表達。近幾年來,由於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出於安全考慮,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節日燃放爆竹(不過,傳統的習俗總是那麼根深蒂固,近來,又有一些城市開始解禁了),但鄉間爆竹之聲仍不絕於耳。

瑞光台祭祖

漢族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漢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後,全國普及。明陳天資《東里志》雲:“正月元旦履端節,內外夙興,設香燭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見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後歷代文獻對此多有詳細記載,如清嘉慶《澄海縣誌》雲:“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燭焚香,具茶果酒饌”。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兩種。族祭是祭遠祖,在祠堂公廳,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請紙影班、戲班演出,較為隆重。
春節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齋品:便當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餅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樣齋菜。”(民國沈敏《潮州年節風俗談》)因為據説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到初二還要再次祭祖,這一次才用葷菜,如魚、豬肉、鵝、雞、鴨等,故清乾隆《普寧縣誌》雲:“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葷。”舊時,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葷菜,但有些地方還要再加上五種齋菜。
其他“時年八節”都有祭祖活動,形式大同小異,祭品略有區別,增加一些時令果蔬和有特色糕點。以下各節就不再一一闡述。

瑞光台拜年

拜年,亦稱走春、探春。相傳遠古有一種怪獸,頭頂獨角,口似血盆,人稱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户地覓食吃人。人們只好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緊閉,躲在家裏,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開門相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延相傳。
拜年跟祭祖一樣,同為潮人最注重的禮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種類型,所行禮俗互不相同。第一種為家人之間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後,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新春如意”、“健康長壽”。舊社會講究的人家,晚輩要穿新衣服,向長輩行跪拜大禮。然後長輩再給晚輩寄以期望,願小孩子“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