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瑙魯歷史

鎖定
瑙魯共和國,簡稱瑙魯(英語:Nauru,瑙魯語:Naoero,舊稱:Pleasant Island),是位於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羣島的一個島國。距離瑙魯最近的國家是位於巴納巴島的基里巴斯,在瑙魯以東約300公里。瑙魯的國土面積為21.3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也是世界上第三小的國家,僅大於梵蒂岡及摩納哥。瑙魯的人口約9,200人,位居世界倒數第二,僅多於梵蒂岡。
中文名
瑙魯歷史
外文名
Nauru History
定    義
瑙魯共和國的歷史

瑙魯歷史綜述

英國人最初把瑙魯命名為可愛的島(Pleasant Island)。“瑙魯”一詞可能源自瑙魯語Anáoero,意即“我去海灘”;德國殖民者把瑙魯稱為Nawodo或Onawero。
瑙魯的原住民是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在19世紀末被德意志帝國吞併,成為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瑙魯成為國際聯盟託管地,由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英國共同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戰瑙魯被日本佔領,作為入侵太平洋的跳板。戰後瑙魯再被託管[7],直至1968年才獲得獨立。
縱觀20世紀上半葉,瑙魯是一個食利國(執政者掌握主要經濟資本),由於瑙魯是一個磷石島,沉積接近地面,能夠進行簡單的露天採礦,1907年起太平洋磷酸鹽公司開始在島上進行採礦,1919年組成英國磷酸鹽委員會,獨立後由國營的瑙魯磷酸鹽公司持續採礦,直至1980年代沉積耗盡前,瑙魯都是磷酸鹽的主要出口國。由此,瑙魯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間曾自誇其人均收入是所有主權國家之中最高的。
隨着磷酸鹽儲量的枯竭和採礦帶來的環境惡化,另外再加上管理全島財富基金的減值,瑙魯政府求助於一些不尋常的方法來獲得收入。在20世紀90年代,瑙魯成為一個避税天堂和洗錢中心。自2005年起,瑙魯接受澳大利亞政府的援助,瑙魯建立一個拘留所處理那些非法進入澳大利亞的難民作為回報。
瑙魯只有一個機場-瑙魯國際機場。在2006年1月至9月期間,由於服務島上瑙魯航空的唯一飛機,被澳大利亞墨爾本法庭扣押,使瑙魯的對外交通中斷,在得到中國台灣地區的援助後,瑙魯航空在同年10月恢復營運,並易名為奧爾航空。

瑙魯歷史歷史背景

約3000年前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人已在瑙魯定居,共有12個部落,國旗的十二角星是代表這十二個部落。在18世紀,後期,一位新西蘭船長在海上航行時發現了瑙魯,當時只看到島上有很多土著和茅屋,但這船長並未登陸或加以重視。1798年,英國船長約翰·費因率領“獵手”號抵達瑙魯,命名為“Pleasant Island”(“可愛的島”),開啓西方世界與瑙魯交流的歷史。第一個成功到島上定居的白人,是英國的威廉·哈利斯(Willam Harris),1842年,29歲的他來到島上為當地姑娘而着迷,流連忘返,定居下來,前任瑙魯總統勒內·哈里斯(René Harris)便是他的後代。
19世紀末,德國向南太平洋擴張,瑙魯自1888年起便成為德國的殖民地。當時德國對瑙魯並不重視,因為島上除了椰子外,就一無所有。1900年英國磷礦公司的職員在諾島上的一塊石頭上,意外發現了全島都有磷礦,便改變了此島的命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瑙魯被澳大利亞佔領,並自1919年起由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共管,其中澳大利亞代表三國行使職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為了報復,擊沉了該島附近的四艘船隻,並炮轟島上的磷礦設施。1942年日軍轟炸瑙魯,居民逃往澳大利亞以免遭日軍的屠殺,於在8月26日被日本佔領,成為日軍在南太平洋上的戰術支援基地,派2,000人駐守,並帶來大批日本人和韓國人,在島上部署重防和建築兩個小型飛機場,但被盟軍發現及轟炸島上15架飛機,日軍於是槍決島上5名未撤走的歐洲人。此外日軍亦把島上1,200名瑙魯人放逐到楚克島工作。
二戰之後,瑙魯由聯合國委託澳大利亞、英國及新西蘭共同管理,每年須向聯合國報告,但他們實際上更着重於如何開採島上的磷礦,對於瑙魯人的教化並不重視。聯合國多次要求澳大利亞政府公佈每年開採的磷礦數量、成本和售價,以期使瑙魯人在輸出的同時得到合理的回報,但澳大利亞政府卻不於理會。瑙魯人隨着民智漸開,對澳大利亞人的統治深感不滿,尤其是磷礦的開採,於是全力爭取獨立,收回採礦權。澳大利亞政府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無可奈可地結束對瑙魯的管治,於1968年1月31日,瑙魯共和國宣佈正式獨立,由漢姆·戴羅伯(Hammer DeRoburt)出任總統,並於同年11月成為英聯邦特別成員國。1989年,瑙魯向國際法院對澳大利亞作出法律行動,指控澳大利亞政府管治期間未能盡力保護環境,減低採礦帶來的環境破壞。1999年,瑙魯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瑙魯歷史外交關係

1968年獨立後,瑙魯以特別會員身份加入了英聯邦,於2000年成為正式會員。此外亦在1991年加入亞洲開發銀行和1999年加入聯合國。瑙魯是太平洋島國論壇、南太平洋地區環境計劃、南太平洋委員會和南太平洋應用地球科學委員會的成員。美國的大氣軸射測量計劃在瑙魯設有一台氣候監察儀。
瑙魯與澳大利亞的外交關係密切,以澳元作為官方貨幣。除了正規的防禦安排外,在2005年9月更籤訂諒解備忘錄,澳大利亞向瑙魯提供財政及技術支援,包括提供一名財政部長為瑙魯準備財政預算,衞生和教育顧問,而瑙魯政府建立一個拘留所處理那些非法進入澳大利亞的難民作為回報。
瑙魯不斷以金錢外交的方式,透過承認某些國家的主權,來獲得他們的資金援助。例如:一、1980年8月,瑙魯與阿爾及利亞建交後,宣佈承認西撒國,阿爾及利亞此後每年給予瑙魯1000萬美元經援,直至其2000年撤銷承認西撒國。
二、早在1980年,瑙魯與在台灣的所謂“中國台灣地區”建交。但2002年,瑙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協議,宣佈在當年7月21日建立外交關係,同時獲得北京方面的1.3億美元獲助。兩天後“中國台灣地區”宣佈與瑙魯斷交,但在2005年5月14日又與“中國台灣地區”方面恢復關係,5月31日瑙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但北京方面保留在瑙魯的辦事處。
三、2008年瑙魯在繼續得到歐盟、美國、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財政支持後,承認科索沃獨立。
四、瑙魯2009年承認阿布哈茲南奧塞梯,是承認該地區的主權的第四個國家,而俄羅斯以5000萬美元的資金作為人道主義援助的回報。同年7月15日,瑙魯宣佈翻波多諾伏口,並在2011年初完成,這筆900萬美元的資金是來自俄羅斯的,但官方聲稱此援助與南奧塞梯戰爭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