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瑕丘

鎖定
瑕丘,地名。一指瑕丘縣,為古地名,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一指瑕丘村,隸屬於河南濮陽縣五星鄉。
中文名
瑕丘
類    別
地名

瑕丘歷史沿革

瑕丘 瑕丘
“瑕丘”作為一縣的名稱,始於戰國末期,延續至北宋大觀年間,其間共1366年。瑕丘縣區域範圍大約為今濟寧市兗州區區境範圍。
上古屬少昊之虛,為古奄地,稱窮桑邑。夏禹時期分天下為九州,屬徐州區域範圍。西周稱負夏,屬魯國,春秋為魯國負瑕邑。戰國末期(前256年),魯國被楚國所並,改稱瑕丘,屬楚國。 [1] 
秦置瑕丘縣(治所在今兗州區酒仙橋街道古城村),屬薛郡。
西漢瑕丘縣屬兗州山陽郡;另在瑕丘縣西南設置樊縣(治所在今兗州區西南三十里黃屯街道堌城村),屬東平國(東漢改屬任城國) [2]  。漢元朔三年(前126年)封魯恭王之子劉政為瑕丘侯,瑕丘縣改為瑕丘國,後改為縣。東漢仍置瑕丘縣、樊縣。
三國至西晉沿襲漢制。西晉後期廢樊縣。東晉義熙年間(405年後)廢瑕丘縣,併入兗州高平國南平陽縣(治所在今鄒城市西北10公里)。
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復置兗州,州治瑕丘城(今兗州東城區北半部)。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兗州治所遷至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年(465年),兗州治所遷回瑕丘城。
隋大業二年(606年),兗州改為魯郡,翌年割鄒縣(今鄒城市)、汶陽(今曲阜市)、平原(今寧陽縣)三縣邊界地區復置瑕丘縣,瑕丘縣為魯郡治所。
唐、五代十國至宋,均置瑕丘縣,隸屬關係幾經變更,均為郡、府、州治所。瑕丘自唐始為重鎮。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左丘明為瑕丘伯。宋大觀四年(1110年),為避孔子(名“丘”)名諱改稱瑕縣。金天會四年(1127年),因“瑕”有“瑕疵”之意,以地處嵫山之陽,改稱嵫陽縣,為山東西路兗州泰定軍(節度使)治所 [3] 

瑕丘河南省濮陽縣五星鄉瑕丘村

瑕丘 瑕丘
《史記》中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就時於負夏”的記載。近年來,通過河南省、市史學專家的多方考證,於2000年底確認河南省濮陽五星鄉瑕丘村為舜帝故里。紀念舜帝誕辰的瑕丘大會始於清代嘉慶年間,文革期間停辦,1983年重新恢復。
瑕丘,一作負夏,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東南18裏固堆西,“舜就時於負夏”、“曾子吊於負夏”,即此。此丘突兀而起,周環綠水,中植荷蓮,鴨戲其間。沿堰其南,拾階而上,石獅迎門,左右兩碑,一曰“瑕丘古蹟”,一曰“瑕丘記”,皆清嘉慶九年知州李符清所立。中有小廟,內塑觀音。庭院樹蔭覆蓋,碑碣林立。東西兩廂,內懸十大天王圖像。後有大殿,進深三間,高檐石柱,雕紋精細。殿內帷幕低垂,旌旗高懸,內塑兩排六尊女神,鳳冠霞帔,端莊秀美,猶似浮丘之碧霞元君。兩側壁懸諸神圖像,錦匾佈滿其間,昔為鄉民祈福求子之所。再後有寢殿,又有斜道,略通西附小丘,其美景,逾數千年而不衰。從考古者發現,此丘有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時期陶片,可能為古代部落居民點。然其秀麗風光,為濮陽獨具。
《瑕丘記》雲:“遙望丘高數尋,巋然獨峙,其至隅,林樹交蔭,清流環繞。度以石橋,立寺門,四野空曠,千里在目。是日也,雲斂氣清,天無纖翳,西望黎陽大伾,樹石可辨,東南泰岱,亦在雲煙飄渺間。”又曰:“澶境界中州,其地承平,衍無崇山峻嶺,大陵高阜,此丘獨負土而起,誠勝景也。丘縱橫十五丈,西附小丘,斜通略約。中有宮有廟有樓閣,獨無文子、伯玉祠,亦無遊人憩息之所,意甚歉,然建二賢祠,益構層軒於小丘上,四窗洞闊,可以安息,可以遊覽,洵足樂矣。”
瑕丘 瑕丘
清人詩曰:“四望平原百里遙,秋分萬木未全凋。溪邊景物真如畫,有客攜童度小橋。”可謂風光旖旎,桃園勝景,無怪文子欲葬焉。
嘉靖《開州志》載:“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縱橫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禮記·檀弓上》雲:公叔文子升於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伯玉(名瑗)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可見此處,在春秋時已為達官貴人所矚目,是登高望遠的遊覽勝地,被譽為古代公園。
參考資料
  • 1.    濟寧市兗州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兗州市志(1996—2013):方誌出版社,2019年:71
  • 2.    樊縣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11]
  • 3.    兗州區歷史沿革  .濟寧市兗州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