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琴嘎

鎖定
琴嘎,男,蒙古族,1971年出生於內蒙古,著名當代藝術家、策劃人,造空間創始人,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生活工作於北京。早期是“後感性”藝術運動的重要參與者,近十年來發起策劃和參與了在國內極具開拓意義和價值的在地性藝術鄉村實踐項目,也是“遊牧”現當代化的藝術倡導者和實踐者,2018年始,和國際知名學者烏.額.寶力格、導演烏爾善、音樂人伊立奇聯合發起了“遊牧計劃NomadRelays”。作品多次在國內外重要的藝術機構展出並被很多重要的藝術史書和專業刊物收錄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1] 
中文名
琴嘎
外文名
Chyanga(Qin Ga)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蒙古族
出生地
內蒙古
出生日期
1971年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職    業
藝術家、造空間創始人
代表作品
《藥浴》《微型長征》《領地》《一剎那》《叢林》《圍欄計劃》
主要成就
早期公共雕塑《逝去的記憶——拉羊車伕》(王府井大街)產生廣泛的大眾影響力
2016年榮獲CCAA榮譽獎
論文《以遊牧作為方法的雕塑實踐》在國內知名學刊《美術研究》發表
知名代表作《微型長征》被很多國際範圍內重要的史書和刊物收錄

琴嘎人物經歷

1971年生於內蒙古,199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9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獲得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獲得碩士學位,2007年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琴嘎藝術風格

自1990年代末以來,他參與了當代藝術很多有着重要影像的藝術展覽和活動,如:“後感性”、“不合作方式”、“對傷害的迷戀”、“長征——一個行走中的展示”等,他的作品一直關注現實語境且具有連貫性,一貫持有的“反審美”的藝術態度,使他發展出一種針對現實的超日常的美學傾向。以身體來承載公共記憶和個人身體感受的交融,構築顛覆觀者的慣性和預設的現場作品。他主動跨越作品與作品之間的界限,使雕塑成為動盪中的雕塑。他數十年試圖把對遊牧文化的感知、精神性的文化遺產和現實的肉身體驗混合在一起,表達出對現實的文化態度和思考。 [2] 
他於2011年創立“造空間”,是一個“遊牧”空間,不設實體空間,搭建多元的組織方式,移動地選擇自然和社會性的公共空間,發起、策劃實驗性的藝術項目,探討當代藝術在社會現場的蔓延,空間生產的意外性、臨時性的結構、可持續生長的力,輪迴的生命雕塑場。他獨立發起或者聯合策劃了許多藝術項目,如“包裝箱計劃”、“一個夢想”、“一起飛——石節子村藝術實踐”、“義工計劃”、“一起遊牧”、“遊牧計劃”等,引起學界的關注和產生重要的社會性影響。
他的創作從雕塑出發,涉及裝置、影像、行為、社會調查、機構組織等多種媒介,展現藝術家對遊牧這一文化哲學及其構成世界方式的特殊思考,以及對現代社會中邊界和主權議題的討論。 [3] 

琴嘎參加展覽

他的主要個展包括:“琴嘎同名個展”(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叢林-琴嘎個展”(北京中糧置地廣場,2019),“萬物-琴嘎”(2018遊牧計劃/北京朝陽公園),“胎記-琴嘎個展(上海浦江OCAT,2017),“廉價的身體-琴嘎個展”(布魯塞爾FEIZI空間,2013),“暗能量-琴嘎”(北京白盒子藝術館,2013),“CIGE:33個亞洲年輕藝術家個展”(中國國際貿易中心,2008),“琴嘎-微型長征個展”(北京長征空間,2005)等。
他的作品在第五屆里昂雙年展、第二屆布拉格雙年展、2006CCAA當代藝術獎獲獎作品展、第五屆亞太三年展、第一屆波蘭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日本森美術館、美國亞洲協會美術館、意大利Palazzo Strozzi博物館、美國辛辛那提當代藝術中心、丹麥聖路易斯安娜美術館、挪威國家美術館、以色列國家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內蒙古美術館等地展出。
他的作品被澳大利亞昆士蘭美術館、捷克國家美術館、瑞士銀行、香港M+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上海浦江OCAT、美國俄勒岡大學的喬丹·施尼茨藝術博物館等國內外機構和個人收藏。作品及論文曾在國內外重要書籍、雜誌和書刊上發表。 [4] 

琴嘎主要作品

《藥浴》1999年 [6] 
《冰凍》2000年
《微型長征》2002-2005年 [5] 
《領地》2007-2017 [10] 
《黑色的慾望》2009-2023 [7] 
《叢林》2017-2019年 [11] 
《去往何處》2019年 [8] 
《圍欄計劃》2018年-2020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