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琚定一

鎖定
琚定一(1913年6月20日—2006年1月4日),字定一,江蘇吳縣人。化工機械專家與教育家,中國化工機械專業的開創者,九三學社社員,中共黨員。 [1] 
1935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0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石油工程系碩士學位,1941年獲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化工系碩士學位。曾任交通大學化工系教授、大同大學兼職教授。
建國後歷任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系主任、機械工程系主任,化工機械研究所名譽所長。1956年被國家評定為二級教授。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 [2] 
專長化工機械及壓力容器的設計、斷裂與疲勞研究。合編《化工工藝算圖》(第一冊)、《國外壓力容器技術進展》等,合譯《化工容器設計》。曾任中國化工學會化工機械與自動化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壓力容器學會常務理事,《壓力容器》雜誌主編,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壓力容器技術理事會亞大地區理事,全國高校化工機械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學術顧問。 [1] 
中文名
琚定一
籍    貫
江蘇吳縣
出生日期
1913年6月20日
逝世日期
2006年1月4日
畢業院校
交通大學
代表作品
《化工工藝算圖》(第一冊)等
職    稱
教授

琚定一人物簡介

1935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
1940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石油煉製碩士學位。
1941年獲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曾任交通大學教授。
建國後,歷任華東化工學院教授、化工機械系主任,國際壓力容器理事會亞太地區委員會委員。
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 [1] 
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專於化工機械及壓力容器的設計、斷裂與疲勞的研究。

琚定一人物經歷

1913年6月20日出生於蘇州一個小康之家,在家中排行最小,有4個哥哥。因為從小就“斯文老成”,常得到老師的讚揚,也被父親格外看重。1921年,家庭突遭重大變故,祖母、母親、大哥和大侄先後病故,醫藥費、喪葬費的大筆支出使家裏揹負了不少債務,雖然通過出售田地還清了欠債,但家庭收入已大不如前,二哥也因此輟學而改入錢莊學商。父親對他卻另眼相看,下定決心要把他“栽培”到大學畢業,他在欣喜之餘也更加用心讀書。1928年,他考入蘇州中學高中部。蘇州中學比較開明,有學生自治會、科學研究會、時事討論會等各類學生團體,如科學研究會還曾邀請曾昭掄、韓祖康等化學名家來校作學術報告,學習氛圍非常輕鬆、愉快。他開始對化學產生濃厚興趣,選修了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課程,準備將來報考大學的化學系或化工系。
1931年,琚定一考入交通大學化學系,與考入浙江大學土木系的四哥同時進了大學。1933年,父親病故,二哥回到鄉下務農,三哥開始照料家中的田地和店鋪,以供他和老四兩人上學。為維持學業,課餘時間他擔任家庭教師,並在化學系系主任徐伯雋(名材)先生和沈溯明教授資助下,終於讀完了大學。導師徐伯雋先生不僅在經濟上施以援手,業務上也給予指導,其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更教會他虛心求學。大學時,他的考試成績常列入優良,但他不敢因此而驕傲自滿。1935年大學畢業後,他由徐伯雋先生介紹至河南鞏縣兵工廠化工分廠擔任技術員。1936年,回到交通大學化工系當助教。1938年,他通過“中英庚款”留英公費生考試,赴英國伯明翰大學石油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在英國他潛心於學習研究,每次考試均為優等。1939年,由導師納西教授(Prof. A. W. Nash)介紹,他加入了英國石油學會,並在一次學會的論文比賽中拔得頭籌。1940年碩士畢業後,當時正處於歐戰中的英國頻遭德軍飛機的轟炸,他只得放棄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啓程赴美。在美國因為缺少實習的機會,他轉入俄克拉荷馬大學化工系做研究,1941年獲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在校期間,他與系主任、導師亨廷頓教授(Prof. R. L. Huntington)合作發表了數篇論文,並被選入美國Sigma Xi榮譽協會俄州分會,成為正式會員。1952年,他的研究工作還被寫入亨氏出版的教科書《Natural Gas & Gasoline》。
1941年下半年,琚定一打算回國,但因珍珠港事件和日後的美日太平洋戰爭,他的回程受阻。後在母校交通大學馬紹援老師舉薦下,他前往國民政府兵工署駐美國紐約世界貿易公司擔任化學工程師,一面為國內機關承辦採購事宜,一面前往各化工廠(如合成氨、硝酸、煉焦廠等)實習。1943年,中國工程師學會美洲分會在唐振緒的主持籌備下復會,並在美國及加拿大各大城市成立了12個支會。美洲分會的會址就設在紐約世界貿易公司內,相關職務均由公司內的工程師兼任,琚定一曾擔任該會委員及分會會計,併為分會會志(C. I. E. Journal)和通訊(C. I. E. News Bulletin)做過撰稿、編輯及發行等工作。
1946年春,琚定一回到上海。原本在國外聯繫好的四川瀘州第23兵工廠工作,因廠方內部對工廠擴建意見不一而被擱置。
1947年7月,經交通大學化學、化工系主任潘承圻先生介紹,他重回母校任化工系教授,同時先後在南通學院、大同大學兼課。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與交通大學化工系的所有教師一同被調到新成立的華東化工學院工作。建校初期,他是建校委員會委員之一,擔負籌建化工機械系的重任,成為全國化工機械專業的創始人。1956年他被國家評定為二級教授。從建校初任化工機械系系主任開始,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校、新專業的創建中。當時隨院系調整來的教師,多屬於化學化工類,機械類則嚴重缺乏,機械類課程一度沒有辦法開出。情勢緊急,琚定一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從社會上聘請一些專業人員來校兼職,安排好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帶頭轉行,同蔣慰孫、謝端綬、吳鶴峯、吳東棣等組建了化工機械專業教研組,並從全國範圍內廣泛吸納各種層次的人才。1954至1957年,在琚定一的協調之下,化機系先後完成了機械製圖、力學、金屬工藝、機械零件、電工、熱工等技術基礎課教研組及相關實驗室的建設,僅用了5年的時間,便將學校的化工機械專業辦成了全國極具影響的知名專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許多高校紛紛選送化工機械方面的教師前來進修。
1954年琚定一加入九三學社。 [2]  1956年,國內創辦化學工程專業的呼聲日漸增高,但成立化學工程專業卻涉嫌違背中央全面學習蘇聯的既定政策。琚定一勇於擔當大力支持增設化學工程專業的主張,同時設法轉圜,規避“政治風險”,他提出可以以成立化學工程專業為全國培養高質量的化工原理師資的名義向高教部申報。他的想法得到時任副院長邵家麟的認可,邵副院長立即向高教部提出申請,1957年高教部同意試辦。同年夏,該專業開始招生,同時又從1956級化工機械專業中抽調學生轉為化學工程專業二年級班,使該專業儘快發展起來。1958年,根據國家建設和學校事業發展的需要,化機系又增設了化工機械製造和化工自動控制2個專業,適時為化學工業建設培養了一大批急需人才。儘管行政管理工作千頭萬緒,琚定一還是經常親自為學生授課,開設講座,答疑解惑,循循善誘。他學識淵博,和藹可親,是學生和青年教師的良師益友,心目中崇拜的導師。
1961年,學校開始培養研究生。那時的研究生不用參加入學考試,都是本科優秀畢業生直接選留下來繼續學習。化機系琚定一、吳澤煒、凌容各帶一名研究生,琚定一為他的研究生選擇的課題是泡罩塔塔盤水力學。當時教研組教師幾乎都在進行塔設備的研究,在大通間實驗室裏豎立了各式各樣的塔器,琚定一親自負責泡罩塔設備。“文革”時期,有人批評琚定一從事塔板水力學研究是“化而不機”。在工宣隊、軍宣隊和革委會的壓力下,大通間實驗室被迫移交給化學工程專業,琚定一隻好將研究方向轉為壓力容器。
1960年代,琚定一與謝端綬合作翻譯了勃朗奈爾的《化工容器設計》。該書於1964年出版後,在國內化工界引起了轟動,很快成為大家爭相閲讀的經典,使處在長期封閉狀態的中國同行為之耳目一新。1969年,第一機械工業部通用機械研究所從北京遷往合肥,在“抓革命,促生產”的旗幟下,大膽策劃了“壓力容器國外技術進展”叢書的編寫工作。
1973年,通用所副總工程師柳曾典(琚定一的學生)邀請琚定一、謝端綬參加編寫工作,負責上冊第一章“國外壓力容器規範概論”,介紹國外的先進技術。而琚定一的研究也開始轉向斷裂疲勞在壓力容器上的應用這一新課題。隨着現代核能、化學工業以及空間與海洋科學等技術的迅速發展,擴大了壓力容器的應用範圍,推動了壓力容器技術的不斷革新,壓力容器技術逐步發展成為一門跨學科性質的獨立學科。與之相應,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掀起了壓力容器的研究熱,促進了中國壓力容器學會的成立和中國壓力容器學科的發展。
1979年12月,吉林石油液化氣站400m球形儲罐發生爆炸,事故造成36人死亡,損失達630萬元,事故調查表明,這與球罐焊縫中的大尺寸裂紋有關。為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國務院相關部門要求第一機械工業部及下屬合肥通用機械所設法研究球罐及其它壓力容器的裂紋問題並進行安全評估。通用所總工柳曾典決定將這一課題交由壓力容器學會下設的設計委員會,設計委員會主任正是琚定一。1980年,設計委員會在浙江衢州化工廠召開編制含缺陷壓力容器評定標準的技術路線分析會,浙江大學王仁東,華東化工學院琚定一、李培寧,浙江工業大學張康達等參加會議。會議決定參照英國焊接研究所提出的標準,採用裂紋尖端張開位移(CTOD)為斷裂安全評定的參量等攻關技術路線,並確定了斷裂評定和疲勞裂紋擴展兩個研究方向,華東化工學院承擔了疲勞裂紋擴展的相關課題。這是國內首次全國性的壓力容器缺陷安全評定技術會議,在我國承壓設備結構完整性評定技術發展史上有着重要意義。 [2] 
與此同時,化工部及其下屬蘭州化工機械研究所(現天華化工機械及自動化研究設計院)也在進行斷裂紋的研究。化工部通過蘭州化機所組織起的研究單位與機械工業部相同,也主要是華東化工學院、大連工學院、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研究團隊。於是1984年在項目結題時,缺陷評定的規範性文件出現了機械部和化工部兩個文本。同年夏,合肥通用所組織初稿研討會,會上琚定一認為兩個文本在技術路線上並無太大分歧,而缺陷評定的最大需求是在化工部的下屬企業,建議通用所考慮化機所的工作,將兩個文本合併為一。通用所在考慮了琚定一的建議之後與蘭州化機所進行了協商,吸取後者的一些意見,形成了統一的文本。1985年1月,《壓力容器》等四家雜誌同時發佈了《壓力容器缺陷評定規範》(CVDA-1984)。這個文件成為斷裂力學在中國十年研究成果的重大體現,在工程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革”後,琚定一教授不負眾望,以花甲之年再次擔任化工機械系(1981年改為機械工程系)系主任,建立了化工機械專業的碩士點和博士點。1982年開始,為解決改革開放初期高校匆忙上馬造成的專業設置混亂、數量膨脹、名稱不規範等問題,教育部先後組織了文、理、工、農、林、醫藥各科類本科專業目錄的全面修訂。工科專業設置方面,擬削去不同工業的二級學科的帽子,將工程機械、紡織機械、輕工機械、冶金機械、化工機械等合併,統稱機械設計與製造學科。但化工過程機械是處理流體物料進行動量傳遞過程、熱量傳遞過程、質量傳遞過程或反應工程,主要以壓力容器和管道構建為主組成的過程裝備,它與以齒輪、軸等機械零件為主,以削切加工製造方法為基礎的那些機械學科,無論從涉及的理論基礎和採用的技術手段都有本質的差別。琚定一認為去掉“化工過程”的帽子欠妥,還不如和流體機械一樣,調整入“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他同戴樹和一起拜訪了天津大學“化工機械”本科專業的創辦者餘國琮教授,三人親赴清華大學找到當時學位委員會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評議組的組長王補宣進行商議。王補宣表示十分歡迎“化工過程機械”學科併入“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他認為工程熱物理就是研究流體流動、傳熱、燃燒等“三傳一反過程”,動力工程的鍋爐和熱力管道就是承壓容器及管道,流體機械就是化工機械的泵與壓縮機。“化工過程機械”併入“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完整地保留了學科特色,又有利於與其他相關二級學科進行學術交流。多年實踐證明,這一決策極為英明。目前全國開設“化工過程機械”學科的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已增至65所,博士點29個,從我校研究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反映,化工過程機械是最受社會歡迎的學科之一。
1981年,琚定一與浙江大學王仁東教授同時被批准為全國化工機械專業的首批博士生導師,親自指導培養了中國第一位化工過程機械專業的博士生——潘家禎(1985年畢業)。
為了組成一支致力於壓力容器安全和評定研究的隊伍,機械工程系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建立了儀器設備達一百萬元的實驗室,培養了一批以壓力容器斷裂疲勞為研究方向的碩士及博士,開展大量的研究工作,進行廣泛的國際交流。1984年9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派出5人代表團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第5屆國際壓力容器技術會議,琚定一教授作為代表團中唯一的高校教師,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壓力容器斜裂紋疲勞擴展規律”的論文報告。這次美國之行,代表團完成了重要的使命,中國被國際壓力容器理事會接納為理事會會員國,併成功爭取到1988年在北京舉辦第6屆國際壓力容器技術會議。在隨後的1984~1988年的5年中,他帶領的研究人員在各種大型壓力容器國際會議宣讀有關斷裂疲勞的文章達13篇,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論文數十篇。1985年,國際壓力容器理事會亞洲、大洋洲地區委員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並召開了第一次會議,琚定一教授當選為亞大地區委員會委員。
1985年,全國教改興起,琚定一身為化機系主任多次組織召開教師座談會,號召大家為進一步提高化機專業的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獻計獻策。討論中大家達成一項共識:教學改革首先要從體制改革入手,現行的系、教研組格局是承襲原蘇聯的僵化模式,已經阻礙了教學和科研的發展,也無法滿足恢復研究生制度後的對外交流。為此,琚定一毅然決定借鑑國外辦學經驗,將化機教研組改建為化工機械研究所,突出科學研究,強化博士生、碩士生的培養,提高教師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建所伊始,首先“正名”,明確目標定位,當時有人建議研究所應包含化工機械設備的所有範疇,也有人提議定名為“琚定一研究所”發揮名人效應。琚定一則提出發揮學校院系的特色優勢,以化工過程設備為主,突出重點學科,並親自將化機所的英文譯名定為“Research Institute of Pressure Vessels and Process Equipment”,將原化機教研組老師按各自專長愛好分為若干教研組,把必修、選修專業課程及實驗室的重點儀器裝備,劃歸各有關課題組。化機所初創時期共設斷裂疲勞、材料行為、壓力容器強度、數值分析4個研究室,後又增加了壓力容器設計室。琚定一親臨斷裂疲勞組,參加科研和指導博士生。這是全國高校第一個化工機械研究所,琚定一教授擔任名譽所長。為了保持國際先進的研究水準,化工機械所不但積極派出訪問學者,還選派多位教師赴美國、德國攻讀博士學位,也邀請了英、日、美、澳等國的著名斷裂力學學者和壓力容器安全評定專家來校訪問,開辦講座,進行學術交流。琚定一雖年已古稀,但仍為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奔忙,上科技外語課,組織翻譯文獻資料,為他們修改論文和譯稿等,幫助中青年教師進步成長,當好學術帶頭人。
1987年3月,琚定一教授帶領化工機械所的10餘位教師,承擔了上海吳涇化工廠國產30萬噸合成氨裝置的安全評定工作。吳涇化工廠國產30萬噸氨合成塔是中國第一套自行設計、製造、安裝的大型化肥生產裝置,1979年投產運行,長期以來該設備使用時受到其他設備設計能力的限制,只在半負荷下操作。為滿足市場需求要增產,就要增加壓力,全負荷地工作。對該塔做安全評定責任重大,必須具備勞動部認可的進行安全評定的資質,光懂斷裂力學不行,還要同時具有化工、材料、製造等多方面的知識。經過再三斟酌權衡,上海市經委認為只有華東化工學院具備這樣的實力。1986年底,市經委的副總工程師找到了琚定一教授,希望他們研究所能承擔這項重任。缺陷安全評定工作是十分複雜的,它是一件關係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在客觀條件受限的情況下,他們制定了細緻的方案以保證評定結果的可靠度。第一,由製造廠、使用廠和學校無損檢測教研室三方分別獨立進行探傷,彙總比較三家的初探結果,再組織復探,以提高測定缺陷尺寸的絕對可靠。第二,為準確確定所需材料的數據,追蹤調查該容器製造和使用期間的歷史資料,收集國內外有關該材料斷裂韌性等資料,研究製造過程的加熱循環對材質的影響,進行綜合論證,提出評定中所需材料斷裂韌性值。第三,考慮到缺陷處於結構不連續部位且有幾何變形,採用三維有限元的SAP-5程序進行容器封頭缺陷部位的應力-應變的數值分析。第四,查閲整理了投入使用以來的全部操作記錄,將一萬多次温度壓力記錄數據用數據統計進行處理,提出實際工況的壓力温度波動載荷譜,為疲勞分析提供可靠的資料。此外,還利用在冬季晴天和陰雨天氣候條件下,對缺陷處器壁表面温度作現場實測,為温度應力的估算提供有用依據。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攻關小組的成員終於在1989年6月向上海市經委、上海市30萬噸合成氨完善化工作小組交出完滿的報告:合成塔上所有缺陷在全負荷條件下,到下一檢驗期的6年中可以安全使用。該系統經過內部改造後,每日能增產350噸氨,每年經濟效益達367.5萬元,一天可節省10餘噸燃料油,而華東化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還為國家節省了7.5萬元的檢測費,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年11月,國家勞動部、化工部、上海市經委、化工局、完善化工作小組等部門的專家前往吳涇化工廠現場鑑定,一致認為這是國內缺陷評定工作中高水平的評定,是斷裂力學在工程應用中的重大成果,對化肥生產的國產化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上世紀80年代,化工機械所還先後參與並完成了上海制皂廠高壓水解塔、上海煉油廠400M球罐、正泰橡膠廠硫化罐等化工設備的安全評定工作,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華東化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設立了國內第一個無損檢測專業,培養無損檢測專業大專人才,舉辦20餘期短訓班,協助勞動人事部、化工部、冶金部和石化總公司培養了600多位二級無損檢測人員,還多次舉辦壓力容器缺陷評定學習班,為推廣《壓力容器缺陷評定規範(CVDA)》及壓力容器的安全管理做了不少實際的工作。
華東化工學院的化工機械專業經歷“文革”後10多年的發展,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為A級,名列全國化工過程機械博士點第一名、碩士點第一名,成為國內最大的化工過程機械專業博士學位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琚定一教授一生培養了13名博士生。對博士生的培養不僅是指導他們完成論文獲得學位,更重要的是着眼於祖國科學發展的未來,把他們造就成有用的人才,培養出新一代的學科帶頭人。在這樣的目標下,他對自己所指導的博士生,既多加擔子、嚴格要求,又強調放手,讓他們獨立工作,讓他們在科研實踐中得到真正的鍛鍊,增長才幹。為使博士生能夠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做出創造性成果,琚定一對博士生的論文選題採取了與碩士生完全不同的做法。一般,碩士生僅掌握了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還缺乏從事科研工作的系統訓練,他們對本門學科的最新進展瞭解不多,對國外的研究現狀也不太熟悉。因此,導師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情況為其確定論文題目。但博士生經過了碩士階段的培養,不僅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最新發展有所瞭解,而且有了相當的獨立工作的能力。琚定一認為可以而且應該讓他們自己去選題,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作為導師則要儘可能多地與他們進行交流,使他們及時掌握本學科領域的進展情況和國內外研究的信息,對其所選定的課題,更要審慎地考慮其在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方面的價值,及本單位是否具備從事相關研究的條件,併為博士生的課題研究配備實驗設備及指導力量。
琚定一對自己的學生十分嚴格,要求他們不僅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具有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更要在學科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掌握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開發新的實驗設備。在這一要求下,博士生潘家禎將雲紋法用於對動態裂紋的測試,這是國內外文獻上均未見報道的一個創新。如果沒有廣博的知識,這一創新性成果是不可能得到的。為使博士生及時將研究成果送到國外發表,琚定一還注重培養他們的英文寫作水平。他們的英文文章,琚定一一開始都是逐字逐句地修改,後來逐步到提出修改意見,讓他們自己進行修改。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博士生的英文寫作水平提高很快。
琚定一教授甘為人梯,為學生與國際學術界開闢道路。在第5屆壓力容器技術會議(ICPVT-5)及澳大利亞全國壓力容器會議上,他利用出席的機會,為潘家禎宣讀論文,將潘的研究成果向國外同行引薦。他還注意引導博士生與國內同行接觸,併為他們創造條件,參加國內外各種學術討論會和有關學術團體的活動,使他們能夠用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學術上的創新精神在學術界產生影響,在同行中建立威信,為今後成為學術上的帶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1991年,年屆80的琚定一教授依然勤奮工作,指導着5位博士生。7月23日,校領導、教師、50年代到90年代畢業的校友、兄弟院校的同行等300多人紛紛前來為他慶祝80壽辰。他的“入室弟子”化工部教育司司長樊麗秋(後任北京化工大學校長)代表大家説出了心裏話:“琚定一先生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老師。”在慶祝壽辰之際,琚定一先生又捐資設立了“琚定一獎學金”,用以獎勵機械系品學兼優的學生。
琚定一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贏得了深厚的人緣。在他2003年病重住進華東醫院後,到醫院看望的人絡繹不絕,他的學生更是在病牀前與他共度春節。
琚定一一生心繫國家的繁榮發展,積極參政議政。1958、1979年兩次當選九三學社全國社員代表大會代表,1958~1988年(文革期間除外)連續擔任上海市第2屆至第6屆政協委員。“文革”中雖然身處逆境,但他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參與開門辦學,熱情對待工農兵學員,指導學生參加工程實踐中的學習,與學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50年代琚定一曾提交入黨申請,但未得到批准,相反在“文革”中還被羅織了偽裝進步的罪名。經歷十年磨難,在“四人幫”被粉粹後不久,社會上還存在着文革遺留下的思想混亂之際,琚定一再一次提交了入黨申請,態度明朗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示了對共產主義的信仰。1980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衞辦發文同意發展琚定一為中共黨員。 [1] 

琚定一主要論著

蘇元復,琚定一. 1955.化工算圖集.上海:新亞書店.
琚定一,謝端綬. 1964.化工容器設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琚定一,謝端綬. 1980.國外壓力容器規範概況及近期科研動向.1973-1980年壓力容器國外技術進展第1章.北京:《化工與通用機械》編輯部.
曹桂馨,王家賢,王志文,琚定一. 1983. 16Mn和16MnR疲勞裂紋擴展速率.化工與通用機械. (1):1-5.
Pan J Z, Cao G X, Ju D Y. 1984. Fatigue Propagation of inclined cracks in pressure vessels. Papers presented in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 held on September 14, in San Francisco, USA.
曹桂馨,琚定一. 1984.混合型裂紋的疲勞擴展.應用數學和力學. 5:229-238.
琚定一,王允昌. 1985.石油化工機械多功能軟件系統的開發與展望.壓力容器. 2:66-70.
黃雪坤,潘家禎,琚定一. 1986.用雲紋法測定壓力容器中疲勞裂紋尖端的應變場.壓力容器. 3:25-30.
琚定一. 1989.壓力容器安全評定的研究與實踐.中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工程進展——首屆全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技術學術會議優秀論文集.勞動部鍋爐壓力容器安全技術鑑定委員會.
李培寧,王志文,王家賢,琚定一. 1991.在用壓力容器安全狀況等級評估與缺陷評定.壓力容器. 8:65-7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