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琉璃河西周燕國青銅器

鎖定
琉璃河西周燕國青銅器( Bronzes of the Yan State under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Liulihe ),出土於北京市房山縣琉璃河鄉黃土坡村西周時期燕國貴族墓地的青銅器文物,現收藏於北京首都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隊等從1973年起對墓地進行發掘。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為研究燕國的早期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中文名
琉璃河西周燕國青銅器
外文名
Bronzes of the Yan State under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Liulihe
出土於
北京市房山縣琉璃河鄉黃土坡村
現收藏於
北京首都博物館

目錄

琉璃河西周燕國青銅器簡介

北京市房山縣琉璃河鄉黃土坡村西周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西周早期燕國青銅器。1973~1974年在7座西周早期貴族墓葬中出土有鼎、鬲、簋、尊、爵、觶、盤等青銅容器19件,戈、戟、矛、劍、鏃等青銅兵器12件以及工具6件。
出土文物中有銘文的青銅器共12件,其中復尊銘文17字,記載了匽(燕)侯賞賜復冂衣、臣妾和貨貝之事。另外在一件盾飾上銘有“匽 (燕)侯”2字。
1975年在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有堇鼎、伯矩鬲乙公簋等器。堇鼎銘26字,記匽(燕)侯命令堇去宗周向太保饋贈禮品和太保賞貝給堇之事,表明召公奭以其長子封於燕,自己則仍在宗周輔弼王室。
1981~1983年在燕國墓地出土有鼎、甗、簋、罍、爵、尊、卣等青銅禮器以及戈、戟、矛、刀等青銅兵器和車馬器,其中 6件有銘文,在戈、鈎、戟和銅泡上則分別銘有匽侯字樣。
琉璃河西周燕國青銅器主要收藏於首都博物館。 [1] 

琉璃河西周燕國青銅器意義

琉璃河西周墓葬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多次提到燕侯,表明此地是周初燕國貴族的墓地。燕是西周時期重要的諸侯國之一,但因文獻記載不詳,歷代學者對燕侯的始封之地存在不同看法。琉璃河西周燕國青銅器的發現,為研究燕國曆史、確定其活動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根據。
琉璃河燕國銅器在器形和紋飾上具有特色,如伯矩鬲形制較大,蓋及器身飾牛頭紋,牛角翹出器表,具有強烈的裝飾性;乙公簋以4個卷鼻象頭為足,構成四足簋,不僅突出了裝飾效果,更使四足起到了高圈足的作用。琉璃河燕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其形制和鑄造水平與宗周完全一致,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琉璃河西周燕國青銅器文物信息

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葬發掘出土的青銅器,大多收藏在首博,主要有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和工具。此地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就器型和紋飾而言,明顯沿襲商人遺風。在62件青銅禮器中,除未見青銅觚外,基本上包括了西周時期所有青銅禮器的器型,以鼎、簋、鬲、爵、尊為多。其突出的特點是大部分器物都鑄有銘文,這一點與商代全然不同。周初銘文,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反映了朝代更換、帝王賞賜等方面的背景,同時也説明了周初有記錄史實的習尚。?
琉璃河出土的青銅禮器有銘文的少則2字,多則40餘字。這些銘文具體真實地反映出當時地方貴族的受封史事,及西周王朝賞賜他們重器、冕衣、臣妾、貝等方面內容。 [2]  ?

琉璃河西周燕國青銅器共同點

西周時期,燕國作為重要的姬姓諸侯國,在青銅文化與禮器制度上尊奉宗周,以王畿地區青銅器為典範,保持着與中原王畿地區的一致性。因此,無論器物組合形式,還是形制、紋飾風格,與同時代其它地區出土青銅器,有着許多共性的文化內涵。一方面説明西周初年王室的強大,對各諸侯國控制很有力。全國在政治上、文化上是統一的,王畿與重要諸侯國在政治制度與文化上保持着密切關係;另一方面也説明此時的燕文化和燕國青銅器已成為西周文化與西周青銅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琉璃河出土青銅器上的紋飾看,燕和宗周在統一性方面十分突出。採用獸面紋、夔龍紋為主要題材,還有鳳鳥紋、蟬紋、蠶紋、弦紋、連珠紋、雲雷紋等作紋飾,在琉璃河出土的青銅器上都有着完美的體現。?
1.獸面紋鼎:腹部佈滿3組內卷角大獸面紋,其間填以雲雷紋,每組獸面紋皆以大扉稜為獸面的鼻額,並以大扉稜相隔。三足根部也飾獸面紋,並以扉稜為軸作獸面的鼻額,獸面下飾兩條凸起的弦紋,帶有明顯的商代末期青銅器遺風。青銅器上的稜脊或稱之為扉稜,是為改善和美化器上的範線痕跡而設計的,西周早期常見為鏤雕的齒稜狀。?
父癸鼎 父癸鼎
2.父癸鼎:三扁足,均作成夔龍形,龍首向上,張口承託鼎腹,夔龍尾外卷為足。口沿下飾1周以夔龍紋組成的獸面紋,其間填以雷紋。器內鑄有2字銘文:“父癸”,器物的造型及紋飾均為殷商晚期的風格,是燕國較為典型的禮器。?
3.堇鼎:兩耳外側各飾1組相對稱的夔龍紋,口沿下飾1周獸面紋帶,紋帶以凸起的6條扉稜等分為6段,每段各以扉稜為中軸之額、鼻組成獸面紋。三足根部各飾1組獸面紋,其下有3道凸弦紋。在鼎腹內壁鑄有4行26字銘文:“匽侯令堇飴太保於宗周,庚申,太保賞堇貝,用作太子癸寶樽枘□”。鼎的造型渾厚,雄偉,紋飾古樸剛勁,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商周青銅器中形體最大、最重的一件,為燕國青銅器中的佼佼者。這件大型重器代表了西周早期燕國青銅冶鑄的最高水平。從形制、紋飾看都與陝西、甘肅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鼎相似。?
4.圉方鼎:器體斷面呈圓角長方形。蓋作淺盤狀,兩附耳外側各飾1組夔紋,蓋緣和口沿下部各飾有一首雙身龍紋,其間填以雷紋。此紋飾主要流行於殷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表現手法近似饕餮紋,是用平面圖形表現主題形象的一種手法。龍身起伏的波浪有大有小,軀體上飾滿龍鰭,龍爪也明顯。蓋內和器底鑄有內容相同的3行14字銘文:“休朕公君,匽侯賜圉貝,用作寶樽彝”。銘文記述“圉”曾參加了周王在成周舉行的典禮,而受到周王賞賜的情況。此鼎形制與扶風白家村西周墓所出的方鼎接近。在這裏值得注意的是斂口、垂腹、四角圓渾的有蓋鼎開始出現。為升高器體,加高圈足,是西周早期鼎形制值得注意的另一特點。?
5.作寶尊:頸上部飾夔龍組成的蕉葉狀紋,下部飾4只長尾大鳥,鳥頭均朝向兩條扉稜。頸部上的3股尾羽鳥紋,尖喙,冠羽呈綬帶狀向後飄逸,上兩股尾羽末端上翹,下股尾末端向下勾。腹部兩條扉稜為中軸組成的兩組相背的獸面紋。圈足上飾4只垂尾大鳥,鳥頭也是朝向兩條扉稜。圈足上的3股尾羽鳥紋,雙冠羽,仰首引頸,上股尾羽細而上翹,下兩股尾羽折而下垂,尾端外撇,內卷,腿長而折,四爪前伸,翅下有1股線狀歧翅,甚為奇特。鳥紋變成長尾高冠,或長身分尾垂咀,是這一時期很重要的特點。器底內鑄有3字銘文:“作寶彝”。與陝西寶雞出土的伯各尊很相似。?
6.祖丙尊:頸部飾以兩道平行的凸弦紋,腹部及圈足等距離各飾4條扉稜,並以扉稜為鼻組成獸面紋。獸面紋軀體左、右下方各飾一倒立的夔龍紋。器內底鑄有3字銘文:“□祖丙”。此尊的形制、紋飾特點明顯,是燕國青銅器中的上乘之作。?
7.銅簋:同墓出土兩件,形制、紋飾和銘文相同。高圈足外撇有階,下連一方形座。頸部正中前後各置一凸出的獸首,其兩側各飾兩組渦紋,渦紋間飾卷體龍紋。腹部飾以扉稜為鼻的軀幹較短的獸面紋,其兩側各配飾一倒立的夔龍紋。圈足上飾1周相間的夔紋和渦紋。方座四面各飾相同的獸面紋,獸面紋兩側各飾直立狀鳳鳥紋,鈎喙,雙冠羽,其一向上,另一飄垂於頭後,雙腳強壯有力,四爪清晰。器底鑄7字銘文:“□作文祖寶樽彝”。簋體和方形器座連鑄,是西周時期出現的新形式。鮮明的紋飾特徵,可做斷代的標準器。?
8.攸簋:圜頂蓋,以4條扉稜均分為4段,每段各飾1只帶翎的鳳鳥紋,以雷紋作底。口沿下兩耳間前後對稱飾一凸起的獸首,兩獸首與兩耳將簋腹四等分,每段各飾一長尾大鳥,鳥紋間填以雷紋。器腹兩側各置一半環狀象首形銴耳,象鼻下彎,鼻尖上捲成垂珥。圈足外撇,下承立虎形三足,虎後腿直立,兩爪與尾構成鼎足之勢着地,前爪承託下頜,以額及頸項承圈足。蓋內和器內底鑄內容相同的銘文3行17字:“侯賞攸貝三朋,攸用作父戊寶樽彝,啓作祺。”銘文記述的是燕國貴族“攸”受燕侯賞賜三朋貝幣,為顯示榮耀作此簋以示紀念之事。鳳鳥為吉祥的神鳥。西周時期尤甚重鳳,將其作為風神和帝使加以敬仰、崇拜。此簋造型奇特新穎,蓋與腹部所飾的瑰麗多姿的大鳳鳥紋,繁縟精美,鳳首反顧,冠羽和尾羽迤邐至頭前,垂及地面三列尾羽亦折垂於地,但冠羽和尾羽均飾有“聯璧”似孔雀羽屏的斑眼,是迄今為止最為絢美華麗的大鳳鳥紋,甚為罕見。?
9.蟬紋銅盤:腹部耳際兩側,均以浮雕對稱的獸首為中心,左右飾蟬紋。腹部有節狀條紋。圈足以獸首的扉稜為中心,兩側各飾排列相對的長冠昂首雙股尾羽的鳳鳥紋,與安陽出土的父已鼎口下的鳳鳥紋相同。蟬紋和鳳鳥紋均有雷紋襯底。此盤附耳下垂近盤底部,較高有階的圈足,是西周早期明顯的特徵。?
10.單子工父戊卣:蓋頂有一鏤空蓋鈕,上飾蟬紋,鈕周圍飾一週夔紋。口沿下兩耳間各飾一凸起的獸頭和象鼻龍紋,龍首相對。提樑上飾夔紋。圈足飾一週以扉稜為鼻的獸面紋,其間填以雷紋。蓋內及器內底各鑄有相同的5字銘文:“單子工父戊”。此卣時代特徵鮮明,具有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典型特徵。?
從紋飾上看,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在繼承商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許多紋飾在西周時期仍然在使用,青銅器上的紋飾還是按照為禮器服務的宗旨。採用虛實並用、縱橫更替、疏密有致、層次分明等方法,使圖案變化豐富。因此,西周時期青銅器給人以神秘、玄奧的感覺,而對稱有序的裝飾格局,又給人細膩、華麗的享受。另一特點是青銅器上的紋飾一般並存幾種,但只有一種紋飾是主題,其特點很突出,佔據着顯著的位置,且面積大,體現了王侯、貴族的奢華,但是缺少了商代青銅器的霸氣。總之,西周初期青銅器的風格富麗繁縟,中晚期的風格轉為簡樸凝重,同時長篇銘文增多,體現了周人尚文的特色。?

琉璃河西周燕國青銅器特點

琉璃河出土的西周早期燕國青銅器大多數雖然與中原青銅文化保持了其共同性,但又有自身特點:或形制、或紋飾、或銘文,這正是周王室走向衰落的情況下,地方社會經濟和政治勢力日趨發展的反映。從一個側面展示了燕國作為一個諸侯方國文化藝術上的新貌。?
1.伯矩鬲:器身、足、蓋,鈕以7個凸起的翹角牛頭作紋飾。蓋面飾以兩個浮雕的相背牛面,牛角翹出,與器耳齊平。蓋頂中央為兩個立體的牛首相背組成的蓋鈕。頸部飾1周夔龍紋,間以6個短扉稜,龍首均朝向扉稜。袋狀腹上飾以浮雕的牛首,牛角端翹起。蓋內4行,頸內壁5行,鑄內容相同的15字銘文:“在戊辰,匽侯賜伯矩貝,用作父戊樽彝”。是燕國貴族“伯矩”為紀念燕侯的賞賜而作。構思獨具匠心,造型雄偉壯觀,製作考究,工藝精湛。在藝術設計和鑄造工藝上,代表了西周早期燕國青銅器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周人為農耕民族,因此牛是所崇敬的農業之神的化身,牛頭則是農神的代表和標誌。所以這件伯矩鬲不是炊器,而應為姬匽貴族祭祀農神、祈禱豐收的神聖祭器。?
同墓出土的伯矩銅盤,腹部前後對稱浮雕獸首,其間飾以獸首為鼻的獸面紋。並用4條扉稜將腹周分為4段,其間飾以兩組長尾鳥紋,鳥頭和鳥尾均兩兩相對。頸部、盤外壁和圈足均飾以3列雷紋組成的羽脊狀的獸面紋。圈足有6條扉稜,其間飾以獸面紋。盤底鑄有3行7字銘文:“癸白矩作寶樽彝”。?
有“伯矩”銘文的青銅器,據已發表的資料統計共有22件。其中4件有出土地點,伯矩簋一是出土於陝西寶雞峪泉,一是出土於甘肅的西峯;伯矩鬲出土於北京房山琉璃河;伯矩鬲出土於遼寧喀左山灣子。“矩”為人名,“伯”為爵稱。伯矩器的形制、紋飾都帶有北方青銅器的特徵。?
2.象足鬲:頸部飾獸面紋,獸面紋為3列雷紋組成的羽脊狀。這種獸面紋流行時間很短。袋足作成象首狀,象鼻着地,兩側各有1只象眼。類似的象紋見於洛陽出土的臣辰尊、卣。值得重視的變化是形體較低而闊。器物以動物的形象作器足,是西周初期燕國青銅工藝的特點。?
3.父甲甗:口沿下飾1周以雷紋組成的,其上有列旗狀羽脊的獸面紋。三袋足均以浮雕牛首形獸面作紋飾,極具燕國青銅器特色。腹內壁鑄有3字銘文:“戈父甲”。?
4.象足伯簋:頸腹兩側各置一昂首鳥形耳,下連一象首形垂珥。象首卷鼻着地成足,圈足兩面另生足,與垂珥足呈四點等邊式。蓋與頸腹部有兩道扉稜,飾4組象紋,象首兩兩相對。圈足飾1周3列旗狀雲雷紋。蓋內和器內底各鑄有內容相同的2行6字銘文:“伯作乙公樽簋”。此簋造型別致,紋飾優美、富麗,很有特色。?
5.象首足簋:腹兩側置觸角式龍紋耳,耳下有鈎狀珥,圈足上另接3個象首卷鼻足,口內生有象牙。頸部飾有1周斜角目雷紋,圈足亦飾有1周目雷紋。這種造型的簋在西周時期燕國較少見。?
6.獸面紋提樑卣:獸首式提樑,圜頂蓋,蓋面飾獸面紋,獸面之間飾以相對鳥紋。頸部前後各飾一凸起的獸首,其兩側飾以豬鼻龍紋,龍首朝向獸首,其上下飾以弦紋。腹部飾獸面紋,獸面紋的內卷角幾乎佔了整個獸面紋的一半,其軀體不如角粗大,踞伏式利爪,口大張,腮內勾,兩排整齊的小細牙齒。整個獸面紋如同猛虎狀,同時通體均有刺鰭,似獸毛豎起,氣勢非凡,咄咄逼人。左右下方配有直立狀的鳳鳥紋。圈足飾一鳥紋帶。蓋與器鑄有相同的3字銘文:“作寶彝”。此卣形制、紋飾與琉璃河出土的圉卣風格一致。其獸面紋新穎別緻,是燕國獸面紋獨有的特色,是研究燕國青銅器較有價值的資料。?
7.銅劍及蟠蛇紋劍鞘:劍身呈柳葉形,首端有一穿孔,劍身中間起脊。劍鞘平面兩側各飾一人面向外屈膝而坐,二人梳高髻,雙手置於膝上。劍鞘中段飾有虯結盤繞的夔龍,下部長條形,周邊有5個穿孔,中央夔龍與上部的夔龍相連。這種柳葉形短劍鞘,原應有皮革或木片襯於內部。風格是西周時期的,與甘肅靈台西周早期墓中出土的有鞘短劍很相象,鞘的結構也差不多。?
8.盾飾:正面為凸起的半球形,外側邊為寬平沿,沿上有4孔可以穿繩固定。素面。背有陽文4字銘文:“匽侯舞錫”。“錫”原作“易”,系盾上的銅飾,此盾當為燕侯侍衞武舞所用,故名“舞錫”。 [3]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