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琉球館

鎖定
琉球館,原名柔遠驛,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琯后街。 [1]  始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為接待琉球國等朝貢賓客和與琉球貿易的場所。當年設有進貢廠,館舍規模寬敞,民間稱之為“琉球館”。
柔遠驛,民間俗稱為琉球館,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台江區琯后街。驛館建築始建於明成化年間,面積672.7平方米,是古代中琉交往的主要驛站,是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和中琉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2] 
中文名
琉球館
外文名
Ryukyu Museum
地理位置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琯后街
類    別
古建築
竣工時間
清代

目錄

琉球館發展歷程

1982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州與琉球的交往已久,早在明初洪武、永樂年間,朝廷就賜閩人“善操舟者”36姓赴琉球。
明成化十年(1467年)福建市舶司從泉州遷至福州後,福州與琉球的經濟貿易、文化往來更加頻繁。福州河口設柔遠驛、進貢廠(即琉球館),凡中國派往琉球的使者及琉球來中國的使者、留學生都經福州轉道。
福州琉球館 福州琉球館
福州還出現了主要與琉球貿易的“十家幫”。 在福州倉山區福建師範大學旁的白泉庵還建有福州琉球墓園,裏面埋葬着安葬琉球來華亡故人員。
福州琉球館和福州琉球墓園都全國不可多得的研究琉球歷史和古代中琉交往的歷史古蹟。

琉球館由來

福州琉球館,本名柔遠驛,位於台江區十二橋的琯后街,建於明成化七年(1474年)。其時福建市舶司從泉州移福州,在閩安鎮設“巡檢司”衙門。
琉球國等進貢船在閩安鎮經“巡檢司”檢驗封倉後入福州內港河口,貯存在“進貢廠”裏,然後擇期取道上北京。為了便利琉球國的使者、通事、商人、船員的住宿和生活,政府在“進貢廠”之南,特設“柔遠驛”便宜行事。“柔遠驛”舊稱“懷遠驛”,因住的多是琉球國人,所以俗稱“琉球館”。
中國與琉球國的往來始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其時朱元璋命行人楊載出使琉球。琉球中山王察度即遣弟弟泰期到中國朝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又賜“閩人三十六姓”給琉球國,令往來朝貢。這“三十六姓”多是河口附近的人,因此福州與琉球國的關係特別密切。
清時出使琉球國的使節也多為福州人,如嘉慶十三年(1808年),奉命充冊封琉球正使的齊鯤,是福州倉山區齊安村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使琉球的狀元林鴻年,是福州鼓樓區人。他們在琉球至今還分別保留有珍貴的摩崖題刻“活潑潑地”和“源遠流長”等。此外還有琉球國的“蔡紅亨”在長樂傳藝,被稱為“蔡夫人”;閩侯南嶼的拳師周子和還成為日本沖繩“上地流空手道”的始祖等,都是中琉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徵。
改革開放以後,福州市和那霸市仍然結為“友好城市”。兩市的領導人和友好代表團頻頻互訪,傳播真誠的友誼。
“琉球館”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修建後留下來的房子。清政府立有文告:“凡有琉球人到省安插館驛,不準閒雜人等擅進騷擾”。
1983年“琉球館”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落架大修後煥然一新,增闢為“福州對外友好關係史館”,前來參觀的國際友人絡繹不絕。
新修的“琉球館”一進,雙層,3開間,高牆大柱,寬敞明亮。樓下西廂房為“福州對外友好關係史館”,陳列許多中外友好往來的人物、事蹟等珍貴資料,其中有日本空海法師、意大利的馬可波羅、中國鄭和以及福清隱元禪師等人的偉大貢獻。另有友好往來的實物,更為彌足珍貴。
東廂房和樓上的東西廂房皆陳列中琉友好關係的實物和照片。十分難得的是清道光年間,福州林鴻年出使琉球國,琉球國王送給他的一顆如鬥一般大的牡蠣殼,殼紋橫條粗獷,如千層沉積的珊瑚石,為稀世之寶。
樓下廂房的實物多是80年代後,那霸市送福州友好代表團的紀念品,其中以“漆盤”為多,還有那霸市的“芭蕉布”以及茶具、絲織品等,皆中琉兩國人民友好的結晶。
“琉球館”佔地面積600平方米。館內清幽典雅。前後天井都擺滿許多的假山盆景。縮尺成寸,搖曳生姿,點綴中外人民友好的氛圍。
後天井裏還蒐集有幾十方古代琉球國人葬在福州的墓碑。據載,明代琉球國人在福州卒葬的有400多人,大多在福州東郊的金雞山。清代卒葬的有578人,大多在福州南郊的白泉庵,稱為“琉球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