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琉球棘螈

鎖定
琉球棘螈(學名:Echinotriton andersoni)是蠑螈科、棘螈屬有尾兩棲動物。成螈全長130~190毫米。頭體寬扁。頭大而扁平,近似菱形(包括頸部);軀幹扁平。尾長(肛前緣至尾末端)短於頭體長(吻端至肛前緣)。
常棲於森林內的陰濕地帶,多隱匿在落葉層中或石塊下,陰雨天夜間外出活動。分佈於中國台灣和琉球羣島的奄美大島、德之島、沖繩島、及渡嘉敷島。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Echinotriton anderson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有尾目
亞    目
蠑螈亞目
蠑螈科
棘螈屬
琉球棘螈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oulenger,1892 [2] 
保護級別
(IUCN)2004年 ver 3.1——瀕危(EN)、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10] 
中文名
琉球棘螈
外文名
Anderson’s Salamander

琉球棘螈動物學史

據趙爾宓和鷹巖(1993)報道,在美國的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保存有采自台灣省台北北部[Mt. Kwannon(=Kuanyinshan)]的3尾琉球棘螈標本(MCZ22515~22517)。台灣學者曾在台灣各地進行多次動物考察,尚未發現該棘螈的蹤跡。在中國境內尚無標本保存。因此,該種在台灣的分佈記錄尚待深入調查和證實。 [4] 

琉球棘螈形態特徵

琉球棘螈
琉球棘螈(11張)
成體:成螈全長130~190毫米。頭體寬扁。頭大而扁平,近似菱形(包括頸部);口角後方有三角形突起(為方骨側突部位);頭長寬幾相等(頭骨寬明顯大於頭長),頭長為軀幹長(頸褶至肛前緣)的1/3至1/2,頭側骨質稜粗糙,不甚發達,始自吻稜、經眼眶上緣、額鱗弓部位,並與耳後腺相接;頭頂部有小縱嵴,其後方有“∨”形嵴。吻端平切;鼻孔近吻端,位唇緣和吻稜之間;鼻間距小於眼間距,遠大於鼻孔至眼的距離;上眼瞼小,其寬度小於眼間距的1/3;耳後腺窄,其長等於眼間距的寬度;犁骨齒列較長,呈“∧”形,在內鼻孔前方相遇一段距離,其後幾平行,後1/3部位分開;舌幾呈圓形或橢圓形,其長約為口寬的1/2~1/3,兩側遊離較多,前端和後端遊離較少。頸褶不明顯。
軀幹扁平。整個身體表面(包括喉部和四肢背、腹面的皮膚)粗糙,具大的或小的疣粒,僅上、下唇和手、足腹面和尾下緣光滑,尾部疣小;背中部有一條骨質脊稜,類似於頭側骨質稜,沿背中央從枕部向後延伸至尾的上緣;背側從肩部至尾側有癤狀瘰疣13~17(15.2,n=46)枚,且排列成行,瘰疣位肋骨末端,肋骨末端不穿過或穿過上述瘰疣可達皮膚之外,背部瘰疣向後延伸到尾部一段距離;在背中嵴和背側瘰疣之間還有另一列較小的錐狀瘰疣,每側約8枚,其瘰疣在肋內的肋突部位。
尾長(肛前緣至尾末端)短於頭體長(吻端至肛前緣)。尾側扁,漸尖,尾末端鈍尖;背鰭褶不明顯,前段與背中嵴相連;肛孔短,縱裂,其邊緣具橫褶或乳突,不隆起,也不膨大;腹鰭褶低鈍,位肛後大約5~6毫米開始直至尾末端。後肢略長於前肢,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重疊;指、趾較短,扁平;指4個,指長順序為3、2、4、1;趾5個,基部具蹼跡,趾長順序為3、4、2、1、5,第五趾不發育或完全消失;掌、蹠突均無。
生活時,體背、腹面均為黑褐色,四肢的掌、蹠部、肛孔周圍及尾下緣黃褐色、橘黃或黃紅色,有的個體背部瘰疣、耳後腺、頭後側部位渲染有黃褐色。酒精保存標本的背、腹面為深褐色;頭和體及背兩側的4列瘰疣為灰白色,近似暗象牙色;手、足腹面及尾下緣淺黃色。
頭骨頭骨寬遠大於頭骨長,約為頭骨長的1.23倍,方骨後緣與枕髁幾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齒列呈“∧”形,前端會合;前頜骨2,背面觀不可見;鼻骨大,介於前頜骨和額骨之間;額骨大,頂骨較小,額鱗弧較寬,額鱗窩大;上頜骨長,與方骨重疊,翼骨前端與上頜骨不連接,相距近,其間連以韌帶;方骨外側有一個鈎狀突。 [4] 

琉球棘螈近種區別

該種與鎮海棘螈的主要區別是體背側各有2縱行瘰疣,內側1行瘰疣小,排列稀疏。 [4] 

琉球棘螈生活習性

琉球棘螈生活於100~200米的山區林中,靠近耕作區一帶較集中。一般棲於山區森林的陰濕地帶的石塊下。 在非繁殖期成年琉球棘螈喜陸地生活。白天隱藏於落葉、木或石塊下休息。夜間或陰雨天外出捕食。通常以小型無脊椎動物、昆蟲及其幼蟲為食。 [5-6] 

琉球棘螈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台灣和琉球羣島的奄美大島、德之島、沖繩島、及渡嘉敷島。 [5] 
琉球棘螈分佈圖 琉球棘螈分佈圖 [2]

琉球棘螈繁殖方式

每年的1月下旬~6月下旬為其產卵期,將卵產於靜水岸邊斜坡上的落葉或腐質土中。 [5]  2月初至6月底為繁殖期,繁殖盛期在3月中旬至4月初。卵產在鄰近水塘的腐殖質土壤或腐葉上。卵單粒,卵羣呈堆,常被落葉所遮蓋。幼體孵化後以彈跳方式或雨水衝擊進入水塘內生活,從孵化到變態完成需要55~100天,水温高生長期較短,反之則長。 [6] 

琉球棘螈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瀕危(EN)。 [3]  列入《中國紅皮書》——滅絕。 [5]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8] 
瀕危因素:野生的琉球棘螈在中國台灣已經滅絕,台灣的低海拔環境較為原始的小溪事實上已所剩無幾,是蠑螈消失的原因。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