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理(拼音:lǐ)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6]  。此字最早形體為秦代小篆,也見於《詩經》等先秦著作。“理”的本義是指加工玉石,引申為治理、辦理,又引申為經過治理,使原本亂糟糟的事物整齊,也指處理訴訟案件。還引申為一般物體的紋理,又引申為抽象的道理,還表示對別人的言行做出反應。 [1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GJFG [5] 
倉    頡
MGWG [5] 
鄭    碼
CKB [5] 
筆    順
橫、橫、豎、提、豎、橫折、橫、橫、豎、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157) [6] 
平水韻
上聲·四紙 [1] 
總筆畫
11
四角號碼
1611₅
注音字母
ㄌㄧˇ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統一碼
U+7406 [5] 
造字法
形聲字

字源演變

理字字體演變過程 理字字體演變過程
“理”在小篆中寫作圖1,是形聲字,其中左部為“玉”字,作形旁表義,表示與玉石相關的;右部“裏”字為聲旁,指示讀音。隸書、楷書沿襲小篆,字形整體變化不大。
“理”的本義是“加工玉石”,古時又叫“治玉”,也就是順着紋路把玉從璞中剖分出來。《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句中的“理”,顯然指的是加工玉石。
“理”字從“治玉”的本義中衍生出眾多意義。由“治玉”這個本義經過引申,擴大到泛指對一切事物的整治料理。治理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個行業。治理國家叫“理國”,料理財務叫“理財”,修整頭髮叫“理髮”,處理事情叫“理事”。其他雙音節動詞還有清理、整理、治理、處理、辦理、管理、修理、護理、受理等。
“理”由“整治料理”的意義再引申,產生出了搭理、理睬的意思,但常用於否定。比如:不理他,沒理他,但很少説“理他”。“置之不理”就是放在那兒不管它的意思。
玉石上的花紋也叫“理”,推而廣之,其他事物的紋路也叫“理”或“紋理”,如木紋也叫“木理”,皮膚的紋理叫“肌理”。思想和語言的層次、工作和生活的秩序叫“條理”。
整治料理事物必須按照事物的內在規律去進行,所以事物的內在規律就叫“物理”。“物理學”是研究物體不改變化學性質只改變形態位置的變化規律的科學,“心理學”是研究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規律的科學“生理學”是研究機體的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理科”是各門自然科學的統稱。人們把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知識進行系統總結,就成了各種“理論”。“理論”有真實和虛假、正確與錯誤之分。真實的、正確的理論就叫“真理”。公理、定理、原理等都是性質不同的真理。合乎情理叫做“合理”、“有道理”或“有理”,反之就是“不合理”、“沒道理”或“無理”。 [13]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物質組織的條紋;紋路
texture;
veins;
grain
《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荀子·正名》:“形體色理,以目異。”
肌理;紋理;條理
事物的規律;道理
sense;
nature;
reason
《易·坤卦》:“君子黃中通理。”
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而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茹誌鵑《剪輯錯了的故事》二:“(他)是個賢德的人,話多,也多在理上。”
理念;講理;合理;定理;理屈詞窮
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


理科;數理化
指容止或行動

史記·樂書》:“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髮乎外而民莫不承順。”

法紀;法律
law
韓非子·安危》:“先王寄理於竹帛。”

古代指法官
judge;justice
《左傳·昭公十四年》:“士景伯如楚,叔魚攝理。”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姑姑,您侄兒除授潭州為理。”

掌刑獄的官署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説,遂下於理。”

使者;媒人
messenger
《左傳·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
戰國·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


商末有理徵。見《通志·氏族四》。

動詞
管;治;辦
govern;manage;
treat;handle
《易·繫辭下》:“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禮記·月令》:“百工鹹理,監工日號,毋悖於時。”
《後漢書·劉平傳》:“其後每屬縣有劇賊,輒令平守之,所至皆理。”
理賠;處理;管理;協理;理財
加工雕刻玉石
carve
《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修整;使整潔有序
repair
南北朝·無名氏《木蘭詩》:“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巴金《家》三:“琴理了理髮鬢,説:‘我該走了。’”
理髮(fà);清理;整理
醫治
treat
《後漢書·崔寔傳》:“夫以德教除殘,是以粱肉理疾也。”

申訴;辯白
appeal
莊子·盜蹠》:“鮑子立幹,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昨夜鬼扣山庵,與小生訴苦……要小生出身代告大人台下,求理此項。”


《易·説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孟子·盡心下》:“稽(貉稽)大不理於口。”

辨別;理解
distinguish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立言下》:“鋸齒不能咀嚼,箕口不能別味,榼耳不能理音樂。”

對別人的言行做出反應,表示態度(多用於否定式)
pay attention to
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吏以聞,上方怒趙,未及理厲王母。”
老舍《女店員》第一幕:“咱們雖然住在一條衚衕裏,可是平日啊我跟志芳都不大愛理你!”
理睬;搭理;置之不理
温習;練習
review;
revise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吾七歲時,誦《魯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
宋·蘇軾《觀宋復古畫序》:“明日晝卧,復夢殊來理前言,再誦其詩。”

彈奏
play
《史記·樂書》:“《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磬興而士奮,鄭衞之曲動而心淫。”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當此夜深孤悶之時,我試理一曲消遣咱。”

形容詞
治理得好,秩序安定(與“亂”相對)
orderly
孝經·廣揚名》:“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宮。”

lài
動詞
通“賚”。賜予

《史記·殷本紀》:“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一上】【玉部】良止切(lǐ)
理,治玉也。從玉,裏聲。 [9] 

説文解字注

“理,治玉也”注:《戰國策》:“鄭人謂玉之未理者為璞。”是理為剖析也。玉雖至堅,而治之得其䚡理以成器不難,謂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於無憾而後卽安,是之謂天理,是之謂善治,此引伸之義也。戴先生《孟子字義疏證》曰:“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鄭注《樂記》曰:“理者、分也。”許叔重曰:“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謂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雲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無不得其平是也。
“從王,裏聲”注:良止切,一部。 [10] 

廣韻

良士切,上止來 ‖ 裏聲之部(lǐ)
理,料理。義理。又正也,文也。《説文》曰:“治玉也。”亦姓,皋陶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部】 理
《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説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從玉。《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注: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
又《説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
又《玉篇》:正也。《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注: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廣韻》:義理。《易·繫辭》: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禮·樂記》:天理滅矣。注:理,猶性也。
又條理也。《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又《説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禮·中庸》:文理密察。朱注:理,條理也。
又《禮·樂記》:理髮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注:理,容貌之進止也。
又《玉篇》:文也。《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
又《增韻》:膚肉之閒為湊理,以其有脈理也。《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
又分也。《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注:理,分也。《釋文》:分,扶問反。
又賴也。《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廣韻》:料理。《晉書·桓衝傳》:衝謂徽之曰:在府日久,當相料理。
又《韻會》:治獄官曰理。《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注:理,治獄官也。《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注:使古賢蹇修而為媒理也。五臣雲:令蹇脩為媒,以通辭理。
又姓。《五音集韻》:臯陶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紙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為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為大理府,屬雲南。
又與李通。《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注:使人也。《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
《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史記·天官書》:作李。 [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理字書寫筆順 理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王”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王”窄“裏”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裏”低。“王”,中間短橫在橫中線。“裏”,首筆豎在豎中線,第四筆橫在橫中線下側;末兩橫上短下長,長橫從“王”下側起筆。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匯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次濁
良士切
li
集韻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次濁
兩耳切
lie
禮部韻略

上聲




良士切

增韻

上聲




良士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齊齒呼

次濁

l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良底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三薺


次濁
良以切
li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三幾紀記
(參考資料:漢典 [2]  [12]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i̯əɡ
先秦
王力系統
l
ǐ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j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i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jəgx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j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l
ǐə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ï
(參考資料:漢典 [2]  [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i
214
上聲

ly
214
上聲
口語讀音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li
55
上聲

ly
55
上聲
口語讀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i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i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0ɿ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li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li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lei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li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li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l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li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lei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lei
21
上聲

閩語
潮州
li
53
陰上

閩語
廈門
li
51
上聲

閩語
福州
li
31
上聲

閩語
建甌
li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9-11-17]
  • 2.    「理」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0-20]
  • 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85
  • 4.    「理」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7]
  • 5.      .漢典[引用日期2021-02-07]
  • 6.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5-31]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194-1195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79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5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48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52
  • 12.    理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5-31]
  • 13.    劉悦,古敬恆著.漢字中的生活百態[M].濟南:齊魯書社,2018.12:64-66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01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2
  • 16.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32-23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