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理查德·施特勞斯

鎖定
理查德·施特勞斯(1864年6月11日-1949年9月8日),出生於德國慕尼黑,德國浪漫派晚期作曲家。
1920年,與馬克斯·賴因哈特、霍夫曼斯塔爾等人一同創辦薩爾茨堡音樂節
本    名
理查德·施特勞斯
外文名
Richard Georg Strauss
國    籍
德國
出生地
德國慕尼黑
出生日期
1864年6月11日
逝世日期
1949年9月8日
星    座
雙子座
代表作品
莎樂美
埃萊克特拉
玫瑰騎士
死與淨化
英雄的生涯
職    業
作曲家

理查德·施特勞斯早年經歷

理查德·施特勞斯在4歲時就開始學習彈鋼琴,6歲時曾寫過一支波爾卡舞曲,8歲時開始學小提琴。當他進中學時,上的是作曲和樂器學的特別課,即交響樂中樂器的運用。十六歲時,理查德為一出古老的希臘戲劇寫了一個合唱曲,又寫了一個節日序曲,使他的老師和同班同學很驚奇。當一個指揮演出理查德的第一交響曲,使他在音樂界揚名時,他才18歲。
理查德·施特勞斯 理查德·施特勞斯
起初,理查德只關心較老的古典音樂形式,只把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為自己的模範。後來他同一個仿效浪漫派音樂的音樂家交上了朋友,通過他,理查德開始懂得和熱愛李斯特,他運用音樂家們從來也沒敢使用的方法,利用一些音樂主題和一個巨大的管弦樂團的所有樂器寫了一些浪漫派音樂和音詩。
除了作為一個作曲家之外,理查德·施特勞斯還是一個大指揮家。從22歲起,到26歲止,他領導了慕尼黑宮廷劇院的管絃樂隊,然後,他又被委任為魏瑪的指揮。在這個被巴赫、歌德、李斯特的靈魂所縈繞着的古老市鎮裏,理查德創作了他那些偉大的交響詩。他像李斯特曾做過的那樣,在音樂中表達了各種思想和詩。在此之後,理查德更進一步,甚至將此於用交響詩——把故事變成音樂。
理查德·施特勞斯兩度登上《時代週刊》封面
他於1864年生於慕尼黑,其父是宮廷樂隊的圓號手,他最初嚴格地學習了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古典音樂,但後來讚賞柏遼茲、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新音樂,從而完全轉向標題音樂。從他的作品目錄中就可看出,除了他在年輕時寫作的交響樂和室內樂等無標題音樂之外,大部都是作為標題音樂的交響詩和歌劇作品及其它聲樂曲。
1900年以前創作了大量交響詩。他的交響詩從內容上看分為哲理性交響詩和敍事性交響詩兩類,前者以《死與淨化》(Tod und Verklaerung)和根據尼采的著作寫成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Also sprach Zarathustra)最為有名,後者以《唐·璜》(Don Juan)和《唐吉訶德》(Don Quixote)最為有名。
1900年後他將主要的創作精力放在了歌劇上。前兩部歌劇《貢特拉姆》(Guntram)和《火荒》(Feuersnot)有明顯的瓦格納的影子,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
第三部歌劇《莎樂美》(Salome)因在故事情節上駭人聽聞,而引起爭議,但仍取得巨大的成功,當時的德國皇帝在接見施特勞斯時對他説:創作這樣的歌劇對他沒有好處,施特勞斯回答:至少他用創作這部歌劇的收入買了一棟鄉間別墅。
第四部歌劇《埃萊克特拉》(Elektra)則在音樂上駭人聽聞,而再次引起爭議。
第五部歌劇《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音樂優美動人,但是在音樂品論界引起不小的爭論,有評論家稱施特勞斯擺脱了惡作劇的作風,迴歸到正常的音樂中;又有品論家指責施特勞斯才智耗盡,只能靠優美旋律來吸引聽眾,全然喪失了以前的創新精神。隨後的歌劇創作,施特勞斯繼續《玫瑰騎士》的成功經驗。
其後理查德·施特勞斯創作幾部使用古希臘神話題材抒寫20世紀現代人情感的歌劇,包括《阿里阿德涅在納索斯島》(Ariadne auf Naxos)、《埃及的海倫》(Die Aegyptische Helena)、《達芙妮》(Daphne)、《達奈的愛情》(Die Liebe der Danae)和最後一部歌劇《隨想曲》(Capriccio,1942)。
1944年至1945年創作為23件獨奏絃樂器的《變形》,據戰後理查德·施特勞斯説,是有感於德國各地的歌劇院遭到戰爭破壞,特別是在得知魏瑪的歌德故居和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毀於戰火(後者毀於德累斯頓轟炸)之後,精神一度錯亂,事後回憶那段時間而獲得靈感寫作的。
1947年至1948年寫出最後的傑作,女高音和管絃樂的《最後四首歌》。
在作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時,理查德·施特勞斯也享有指揮家的巨大聲譽,他擔任過柏林皇家歌劇院和維也納歌劇院的指揮和音樂指導。1920年,與馬克斯·賴因哈特、霍夫曼斯塔爾等人一同創辦薩爾茨堡音樂節。

理查德·施特勞斯人物經歷

五歲開始作曲,十歲前就寫了《節日進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後入慕尼黑大學學習,中途輟學,去曼寧根樂隊擔任指揮家比羅的副指揮,後任正指揮。
在樂隊裏,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樂哲學家裏特的影響,要求“以李斯特、柏遼茲及瓦格納的作品為榜樣來表達音樂”。從此,專注於交響詩的寫作,作有《唐·璜》、《堂·吉訶德》、《死與淨化》、《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響曲》等九部交響詩及其他管絃樂曲。
1900年後專心於歌劇創作,寫了《莎樂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騎士》等十四部歌劇。他的創作以色彩豔麗、形象生動、手法新穎而著稱。
他還是美國電影《飄》配樂作曲家馬克斯·史坦納的教父和老師。
理查德·施特勞斯 理查德·施特勞斯

理查德·施特勞斯主要作品

理查德·施特勞斯交響詩

  • 意大利之旅 Aus Italien(1886)Op.16
  • 唐璜 Don Juan(1889)Op.20
  • 馬克白 Macbeth(1888〜1890)Op.23
  • 死與淨化 Tod und Verklärung(1891)Op.24
  • 蒂爾惡作劇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1895)Op.28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 Also sprach Zarathustra(1896)Op.30
  • 唐吉珂德 Don Quixote(1898)Op.35
  • 英雄的生涯 Ein Heldenleben(1899)Op.40
  • 家庭交響曲 Symphonia domestica(1904)Op.53
  • 阿爾卑斯交響曲 Eine Alpensinfonie(1915)Op.64

理查德·施特勞斯管絃樂作品

  • d小調滑稽曲,鋼琴和樂隊(1890)
  •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1882)
  • 兩首鋼琴協奏曲
  • 兩首法國號協奏曲
  • 獻給日本皇紀二千六百年之祭典祝賀曲(1940)
  • D大調為雙簧管與小管弦樂團的協奏曲(1945)
  • 單簧管與低音管的雙協奏曲
  • 《玫瑰騎士》的電影配樂(1925)
  • 以23件絃樂器演奏之《變形》(Metamorphosen)(1944〜1945)
  • 節日音樂,軍樂曲,組曲

理查德·施特勞斯器樂作品

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Op.18

理查德·施特勞斯歌劇

  • 貢特拉姆 Guntram(1894)
  • 火荒 Feuersnot(1901)
  • 莎樂美 Salome(1905)
  • 厄勒克特拉 Elektra(1909)
  • 玫瑰騎士 Der Rosenkavalier(1911)
  • 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島 Ariadne auf Naxos(1912/16)
  • 沒有影子的女人 Die Frau ohne Schatten(1919)
  • 間奏曲 Intermezzo(1924)
  • 埃及的海倫 Die ägyptische Helena(1933)
  • 阿拉貝拉 Arabella(1933)
  • 沉默的女人 Die schweigsame Frau(1935)
  • 和平之日 Friedenstag(1938)
  • 達佛涅 Daphne(1938)
  • 達奈的愛情 Die Liebe der Danae(1940)
  • 隨想曲 Capriccio(1942)

理查德·施特勞斯歌曲

最後四首歌 Vier Letzte Lieder(1948) [1] 
春天 Fruehling(Hesse)
九月 September(Hesse)
入睡 Beim Schlafengehen(Hesse)
薄暮時分 Im Abendrot(Eichendorff)
參考資料
  • 1.    羅曼羅蘭,羅曼·羅蘭音樂筆記,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第2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