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理想社會

鎖定
理想社會是理想中無階級壓迫,無貧富差距,社會生產力空前,人民能各取所需的社會。
中文名
理想社會
社會福利方面
食物教育住宿衣服交通醫療贍養

理想社會基本簡介

理想社會社會福利方面

每個人從生下來到死,都可以享受最基本的福利:
食物(滿足日常基本生存所需),
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免費),
住宿(可以有最基本的住處,(可以和人合住)),
衣服(可以有乾淨合身的衣服,在冬天也能保温),
交通(免費的交通,可以用最基本的方式到達任何地方)
醫療(看病免費)
贍養(老人有人贍養)

理想社會分配製度方面

在滿足每個人基本的生存條件下,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按每個人從事的職業,工作的價值和為社會貢獻的多少分配財富
一個每天無所事事的人和一個每天辛勤工作,為社會作出很大貢獻的人所得到的財富當然是不同的

理想社會政治方面

無論是何種政治制度,人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權益,可以表達自己的心聲,所有的一切重要的政治活動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人人可以自由投票,表達自己的心聲。
實行立法,司法,執法,三權分立制度,三方互相制約,互相平衡
政府所有的工作,財務等情況都要公開,人民可以對領導人實行考核和滿意度調查,當考核不達標和滿意度不合格時,可以罷免,重新選舉領導人。
人人都有監督政府的權利,可以通過公開自由選舉和罷免不合格的領導人。
所有官員的財務都要公開,避免腐敗。

理想社會經濟方面

必須實行公有制經濟
一些主要的資源行業和重要行業,主要通過國家的調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防止無序競爭。
所有的企業的財務都要公開,對企業的領導人實行考核制度,不合格的下崗。企業的人事任免都要公開,員工有對企業領導人的監督權
企業領導人財務公開
國家有嚴格的,合理的税務制度,消費越高,徵收税越多,收高額的遺產税
所收的税收用途都要嚴格公開,人人都可以監督和建議使用税收的權利,重大活動要人民投票決定

理想社會法制方面

有嚴格的,完善的法律和司法部門,安全部門有優良的裝備,可以打擊一切犯罪行為
人民可以對安全部門有監督和考核,監督安全部門的破案率,和破案速度,可以罷免不合格的領導。
一切官員的財產和財務都公開。

理想社會科研方面

將大量的資源用於研究,取得科技的重大進步,為人類自身的發展,人類的將來和地球的發展作出貢獻.

理想社會其他觀點

理想社會觀點1

理想社會
1. 古往今來,人們心中的理想社會
1.1 大同
1.2 天然社會
1.3 墨家
1.4 總結
2. 什麼是社會?
2.1 需求社會
2.2 精神社會
2.3 宇宙
3. 理想社會的因素
3.1 繁榮
3.2 認知
3.3 總結
4. 理想社會中的人
4.1 獨立
4.2 認知
5. 我的人生觀
6. 參考資料
7. 鳴謝
第一章 古往今來,人們心中的理想社會
1.1 大同(utopian society)
大同,又稱大道之行是《禮記-禮運》中的片斷。通常被視為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大同社會之下能滿足社會經濟的絕對穩定。這是對太平盛事最常見的,最通俗的理解。、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
柏拉圖在《理想國》也提到過
一切邪惡和疾病都沒有了,國家不需要法律,律師,也很少讓自己的公民參與戰爭。相反,它會僱用敵國之間的人,使敵國之間互相殘殺,兩敗俱傷,達到斬草除根的效果。國家裏容忍任何宗教。
--《理想國》
其實共產主義所推崇的也是這麼一個“大同社會”
理論上,共產主義是一個消除了階級的社會,一個生產力極大發展的社會,一個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所有的財產歸全人類所有,產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會經濟權利,人們不再將勞動做為謀生的手段,而“勞動將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 它將人類從動物的生存條件真正進入“人”的生存條件。
但我們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大同社會對人和自然的迫害。雖然大同社會之下可以做到資源的最大利用,但是它不能確保人文,歷史,文化等因素。在大同社會之下人們沒有理由需要個性,每個人只是一個用來鞏固人類的生產和生存的工具。
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沒有慾望,沒有邪念。一切道德倫理都是為了社會的穩定,而不是因為人性本身的善。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需要獨立思考?獨立意識就成為多餘。設想一下:每一個人都為了經濟生產的最大化,所以我們需要專一性(spe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所以人從出生開始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社會而作的。
這裏面的社會完全否認人的精神和靈魂,所以我認為他是不完整的。
1.2 天然社會
天然社會的代表就是道家,也是《道德經》所倡導的社會。一個完全的經驗社會,極端的個人自由的社會。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
絕勝棄智,名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見素抱樸,少思寡慾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
道德經所説與國外薩滿教有異曲同工之妙。薩滿教信仰神靈和自然,認為一切都應該按照宇宙的自然秩序。人不需要有上進心,因為上進心是萬惡之源,而不是人之本。鼓勵人們拋棄世俗的上進心,而去追求精神上的上進。
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着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
這裏完全否認世俗社會的意義,也是不完整的。
1.3 墨家
墨家所提出的理想社會到是與我們所認識的理想社會最接近。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非命,非樂,節用,節葬都是來創造一個和諧的,由秩序的社會。墨家設用很多制度來控制人們的不同慾望。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形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餘力,不能以相勞。腐餘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尚同上》
道家與墨家的區別在於一個認為世俗的社會與精神是相違背的,而墨家則認為社會秩序和精神是一致的。墨家認為只有世俗的穩定才能使人瞭解精神的世界。而他們兩家的相同點在於對於人的靈魂的認識。
在這三個裏面我覺得墨家的社會是最全面的,也是最現實的,但對於這個包含肉體和靈魂的雙重社會,墨家主要只教導了肉體,慾望,需求社會的做法,他並沒有交待清楚精神上如何去做。包括需求社會,他也只交待了一個表面,而沒有一個終極目標。
1.4 總結
雖然有很多偉人和哲人發表過有關理想社會的看法(如美國現代主義哲學沒,西方社會學家,儒家的人)。但在這裏只舉3個代表例子,分別代表需求,精神,和兩者兼顧的三個派別。如果按時間的順序看你會發現兩者兼顧的例子越來越多,對於其中的平衡也交待的很充分。
本人對此的理解是這樣的:隨着人們對肉體和靈魂的理解越來越完善,只顧及一個方面的論點難以立足;我要談到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同時兼顧需求和精神的社會,但添加了有關人類終因的目標的社會。
第二章 什麼是社會?
2.1需求社會
人類的互相聯繫產生了社會,而需求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進行的聯繫和合作。人類為了維持和擴展生活所需要的因素包括吃,穿,住,行和娛樂。需求社會負責滿足這幾項(娛樂雖然也算精神上的,但由於他是世俗的,而且需要人文和經濟來確保,所以歸類為需求社會)。人類的需求社會終因是滿足最多人過最好的生活。
自然:人的一切生存因素都來源於自然,所以社會有義務確保自然的平衡,不造成周圍自然的毀滅。在此基礎之上社會有利用自然所提供的因素確保人的生活的任務。
經濟生產:利用經濟生產把自然提供的因素加工並分配給需要他的人。
人文:利用歷史來給人們提供基礎,用創新給我們新的內容。利用交流來滿足貿易和資源共享。利用藝術滿足人的娛樂。
這些因素從社會書,經濟書上都能看見,所以不多作説明。
2.2 精神社會
精神社會就是滿足人的本因,本質的社會
關於這個問題是非常有爭議的,因為它涉及人類精神的終因等要素,也是一個目前還沒有結果的哲學問題,以下介紹最常見的説法。
形而上學:通俗的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這一含義的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相對立)。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
形而上學的終因就是解釋三個問題:宇宙(對我們身邊一切的認識,如物理,天文),人生(對我們本身的認識,如人類學,心理學),知識(對邏輯與認知本身的認知,如推理,數學)。
對於宇宙和人瞭解的重要性早在易經中就提到過
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孰乎人,故能愛
--《易經》
樂天就是了解宇宙,知命就是了解自己
對於認知最典型的例子是笛卡爾的思辨主義哲學,其中交待了他對認知的瞭解。
1、 永遠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説要儘量避免魯莽和偏見,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説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這就是著名的“懷疑一切”理論。例如亞里士多德曾下結論説,女人比男人少兩顆牙齒。但事實並非如此。
2、可以將要研究的複雜問題,儘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將這些小問題從簡單到複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着手。
4、將所有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方法論》
善:人之初,性本善;上善若水。也有不少論點把人類的終極目標定為善。
一個人把身體當做真正的自己,是錯誤的,把自我意識當做真正的自己,也是錯誤的,真正的自己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映,是不存在的,擺脱身體、自我後,享受自由暢快的心靈,那是物我兩忘的境界,是無所謂“我不我”的。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不消失的話,那麼,這個自我的存在將是它本身得到各種痛苦體驗的根源!
2.3 終因
黑格爾認為真正的歸其本就是”在自”(in itself)。而只有擁有絕對的知識,才知道自己是什麼,什麼才是本身的,才能脱離一個“為他”(for others)的思維(為他指為外界因素而大喜大悲)。而知識可以依靠精神,跨越時空,永遠的把我們向前引。
我認為理想社會的終因就是人類的終因,而人類的終因就是滿足以上提到的所有因素,最終滿足世界上所有的人的目標。而如何才能讓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認識?
還是《易經》的那句話
夫易,聖人之所以及深而研究幾也,唯深也,故能同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易經》
我們達到了通神的境界,再來溝通天下人的心志,來統一天下人的思想。這樣就可以給人們提供正確的指導,可以用來奠定大業了(這裏通神指了解一切). 靠知識來統一人的慾望.
上智天文,下智地理,宇宙在手,萬法由心。這説明了知識的作用。只有瞭解我們世間能感受的一切感受,認知一切可以認知的,我們才能脱離我們自己的被動,做到主動,驕傲,和理解.
那麼社會的終因就是給人提供一個可以認知的世界。而認知的前提就是存活與繁榮(survival and prosperity) ,然後給人提供自由認知的空間和思想(individual understanding)。這些依靠於需求社會和精神社會的兩個因素也就成為理想社會的條件。
第三章 理想社會的因素
3.1 繁榮
繁榮給與我們跟多的知識。只有繁榮之後我們才有認知科學的能力。科學等作為認知宇宙的學科依賴於繁榮的國力。就連心理學等,沒有資金的支持都是很難進行的。繁榮是存活條件之上的進步,也是增快認知的方法。繁榮的核心就是穩步發展等經濟因素。我認為這裏不用多説,因為這個問題在社會學和經濟學中講了不知多少遍了。只是要提醒以下,繁榮在這裏不是説“大同”,因為大同社會是不完整的社會,從認知的角度是侷限的。繁榮是有足夠的國力去進行科研等等,而不是説社會的絕對安穩。
3.2 認知
這裏涉及一個用心去感悟的觀點,並不説只應該用心去感悟,而是説用心去感悟也是必要的過程之一。
認知(cognition ):
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
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再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宇宙是無限的而人是有限的,用有限的去把握無限的,是永遠沒有結果的。但那是從個人角度出發,人確實是有限的(思維組合最多是10^(7*10^14))。但是如果從社會的角度出發,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在一個無限的宇宙中是可以無限發展的,而無限個個體組成的思維組合自然也是無限的了。如果有無限的思維組合,每個人只需要認知宇宙的一小部分,整個宇宙的所有問題都被人類這個整體所掌控。
相比於繁榮,認知更難達到,因為認知並瞭解一切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想改變一個人的生產因素,水平等,只需要進行相關的培訓,而要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則需要改變他一生中所有的感受。任何一個事,只要是兩個不同的人,就不可能有相同的認知。所以如果想要認知一切,就需要有各種各樣的環境,把各種各樣性格的人放於其中,並讓他們用心去感受身邊的一切。
如果要認知一切,就需要獨立,個性(individual thinking and personality),和差異(differentiation)。所以説一個理想社會是一個什麼都有的社會。有原始的,有現代的 ;有自然的,有人工的;有善的,有惡的;有美好的,有痛苦的。。。。一個理想社會是個只要想得到就一定存在的社會。
認知是一個過程,而理想社會所需要提供的就是滿足這個過程的心態,性格和外界因素,以及知識形成所需要的時間。
人類在認知的過程中才到達一個初級階段,因為在我們認知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多,而且,通常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發現很多問題,但我們在進步,我們的認知越來越全面。
3.3 宇宙
理想社會就是宇宙,因為只有宇宙才能讓人認知宇宙,而我們其實就生活在宇宙中,所以我們現在其實就處於一個理想社會。
這個來得有點突然,但我已經介紹了那麼多,所以説大家應該明白了。我們人現在處於宇宙中,所以在發展的長河裏,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屬於我們的。我們最終就可以認識到宇宙中的全部,而完成人類的終因。
理想社會需要的是無限的擁有,並把所有的一切都帶給人去感悟。現實中的人其實就處於一個繁榮(人類沒有滅絕,而且還能使人口穩步上漲),而且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感受到。
有的人認為我們會造成自己的滅絕,但本身滅絕也是種感受,需要我們去認知,所以人類早晚會滅絕,但在滅絕之前,人類會達到鼎盛(除了滅絕之外所有的其它感受都已經認知了)然後人類就會滅絕,但人類也完成了終因。
所以説這種滅絕倒是可以説是一種提升。在此之前,人類會盡量不滅絕,而如果真的滅絕了,那就表示完成宇宙終因的目標並不屬於我們,而我們只是更高等物種認知過程中的一個因素,而如果我們只是這樣的一個因素,那我們幫助他們認知,就算完成了我們的終因。
我們的現實社會是一個有合作生產也有獨立思考,有悲歡離合,有善惡悔吝,有着精神上的境界,也有肉體上的束縛;我們可以認知,我們可以感受。這就是我理解的理想社會,也就是現實社會。
其實寫到這裏反而沒什麼好説的了,因為之前所説的已經足以闡述我的觀點。最後關於理想社會説一些題外話。
天道人道成為一體,善惡週而復始,吉凶乎生。宇宙萬物皆可以感受,這是否才是真的中庸?為什麼只要不偏不倚? 不偏不倚本身就是一種不平衡。只有平衡才能萬物合一。我們不應該只去接受一個觀點,而去接受所有的觀點,那才是真正的中庸,真正的理想社會。、
就像威廉-詹姆斯所説,一切單一見解都是“蔽”。
世界上沒有“哲學”,只有“一羣哲學”
--威廉-詹姆斯
自然而然我這個觀點也只是一個單方面的見解,所以請不要作為一個絕對的例子,只是去理解其中的內容,然後有自己的認知才對。
放棄個人關點,尊重宇宙的規律
--愛因斯坦
這句話經常被誤解為尊重科學,但我認為這裏愛因斯坦説的並不是他研究的可視宇宙,而是感知宇宙,也就是“一切”。尊重宇宙的規律,理解這個規律,這才是真正的歸其“道”
第四章  理想社會中的人
4.1 獨立
理想社會既然是現實社會,那現實社會中的人就是理想社會中的人,而我們這些人有哪些品質呢?
首先我們是絕對的自由個體。
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
“在知識經濟時代,財富不過是在自由價值觀普及的社會里,無數個人活動的副產品。在個人自由得到最大保障的社會,民眾的智慧空前活躍,創新的東西也會不斷被提出,財富作為副產品也會像火山爆發般噴湧而出。管理則沒有這樣的功能,管理可以聚攏現有的智慧和力量,會創造一時的強盛,但會使智慧之源枯竭,為強盛的土崩瓦解埋下伏筆,而且無一例外地都導向死亡。”
--《管理與企業未來》(哈佛商學院
只有自由才能認知,所以是智慧的根源。
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
沒有了自由,就不存在愛情和生命。如果沒有自由,就失去了天生屬於你的權利!
這裏所説的自由不是肉體上的自由,而是思想上的自由。每個人的思想都是絕對自由的,應為沒有人能改變你在想什麼。思想的天空永遠屬於自己。
4.2 認知
認知就是試圖理解,但根本不同是理解是承認其邏輯並表示認同。認知是更廣義的,對於事物的分析和把握。體會則是理解基礎之上,表示自己有過類似經歷。其實認知的目標還是為了理解。理解不是品質,是結果。人無法理解一切,但可以認知一切。知識是認識的結果,是認識對象或客體的屬性、規定、關係、特徵、要求、能力在主體神經中樞的表現形式。
認識的發生、發展和結束,是在認識意識的指揮下實現的,認識是認識意識的表現形式,認識的過程是認識發生以前確立的認識意向、認識方案、認識路線、認識法則的展現過程。我們通過詳細地觀察認識的過程,就可以發現主體在認識行為發生以前確立的認識目的、認識意向、認識方案和認識路線,發現存在於認識之中的認識意識。
認知不是理性或感性的單方面認識,而是包括自己的體驗和事物本身地雙方面因素。`
認知也是一個哲學中常討論的問題。對於認知持有反對意見的是懷疑論,也就是認為宇宙萬物都不存在,即使存在也無法認知。其實這個觀點是永遠無法辨證為假,也無法辨證為真,這是因為懷疑論否認的是邏輯本身,而沒有邏輯就無法認知,自然也無法辨證對錯了。其他的還包括獨斷論,判斷論,不可知論相對論等。這些都認為人類不存在認識。這篇文章也不是哲學論文,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探討。
我思故我在
--《方法論》
只有存在才有意義去探討,雖然不一定那就是真理。。。如果説一切都沒有意義,那確確實實可能是真理,但他永遠無法解釋我現在為什麼有感受,能有知覺,即使這只是客觀的象,那麼為什麼會有着個象?這是懷疑論無法解釋的。
如果換一個方法認識,早在最早語言發展之初,拉丁文中我就是cogito,翻譯成中文就是擁有自我意識體系的活物對自己的稱呼。
所以我認為,就算認知不是絕對存在的,但相對於我們的感知宇宙是存在的。如果存在理想社會的話,必須宇宙是存在的,所以理想社會的人一定是可以認知的,而我認為現實社會的人也是可以認知的。
第五章 我的人生觀
在所有的篇目離這個是最短的,並不是因為沒什麼好説的;如果要寫個人生論,估計是個又沒有什麼意義的哲學讀本,而且絕非五六千字能説得明白的,甚至説是幾十萬字能説得清的,因為它涉及個人經歷。每個人在認知的過程中有自己的認識,所以我的人生觀,應該是一個只屬於我,或者屬於我們的東西。每一個人能全部理解我的人生觀,因為有的人我不願意説,即使願意説她也不一定接受,即使願意接受,也不一定理解。但我理解,而那足夠了。
但是如果要説來參考的話,可以説有如下幾條:有神論者,唯心主義者,理想主義。我理解懷疑論。我理解宿命論。我相信輪迴。我相信終因,而這個終因就是無限的知識,通過認知理解他所造之物,和前因後果。
核心思想:感知宇宙有且只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思維體,這個思維體可能是可分的,但是絕對的。它是一切其他物及象的生產者(神)。而他所生產的宇宙是有規律可循的,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掌握所有的規律,甚至不能認識所有的規律,但我們能確定其邏輯性。我們可以通過認知他所創建之務去理解它,最終掌控宇宙,但我們的認識永遠屬於它,而不能成為一個獨立個體。我認為我太渺小,不可能掌握宇宙,但是我們能。只要認知,我們最終將理解宇宙中的所有並得到解放,去理解更深層次的知識。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無法想象的實間。
我們其實也可能是屬於一個實驗室裏的耗子,根本什麼都不懂。但那我們也應該勇敢的去找迷宮裏的奶酪,因為我們需要完成使命。遵循自然的規律,要不自己完成宇宙的終因,要麼就幫助別人完成宇宙的終因。
其實我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神論者,唯心主義者,因為我的一切來源與我的一切,所以沒有一個終點,也沒有一個開始,也不受任何其它約束。我並不認為世界上有任何一個觀點是錯的,只有被接收和不被接受的,但在神眼裏他們都是好的所以我也要儘量去把他們看作好的。
如果真的對我的人生觀感興趣,請敞開心扉理解我!!!!!!
鳴謝:
馮友蘭:你的書很棒(雖然同學不這樣認為)你死了,但你的思想和書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鄔昆如:你的書是我看的哲學書中第一個我喜歡的!當時看完就喜歡了,結果一直都對我很有幫助。
笛卡爾:我心中最崇拜的哲學家!
所有古代的偉人:你們幫助推動了認知的前進,你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互聯網上辛苦工作的員工和網友:大部分的資料都來自互聯網!
爸媽:一切的一切都從你們這裏開始
弟弟:賠我長大
乳哥: 同窗三年,帶給我得太多
驢爺:可愛又笨的驢,祝你toefl好運!
無畏,唐婷,蘇可婷:朋友像鏡子,陪我聊天,説人生,談夢想。
冰哥,貓:師徒有一個對我很好,另一個則給我很多樂趣,誰是誰自己心裏清楚,最謝謝你你,這一切都因為你,所以也應該獻給你!
我身邊那些影響我一輩子的人:所有認識,見過,和沒見過的人,感謝你們小弟謝謝你們!
我自己的思想和夢想:陪我度過人生,伴我走過孤單。。。

理想社會觀點2

什麼是理想社會?
高木
在我們地球上,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渴望獲得足夠多的物質財富,又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渴望獲得自由、平等、理解、尊重等精神愉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又無不渴望獲得長久生命和浪漫愛情。但是,由於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生活在彼此依存的各色社會中,都共同生活在唯一的地球上,而滿足我們各項欲求所必需的物質資源社會資源、時間資源以及異性資源有限性的客觀存在,每一個地球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又必然充滿了痛苦。
人們彼此之間就會長期存在着你多我則少,你有我則無的競爭關係。基於人類社會天然存在着人性慾望無限性和資源有限性這個基本矛盾,因此,理想的社會就應該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全體成員能共享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成果的,幸福總量不斷趨向最大化的社會。
理想社會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每一個社會成員從小到老都有基本的社會保障
人人都有工作,休閒時間充裕!
機會平等、過程公正、勤者得獎、懶者受罰、適度競爭!
創新勞動最受尊重、科研探索活動最受支持、創新失敗也能得到寬容、科研創新從業人數多於重複性勞動人數!
物價長期穩定、財富適度豐富、生活及其方便!
由眾望所歸德才兼備者擔任社會管理職位且待遇優厚但能受到民眾適時監督和彈劾!
各階層平等協商、重大事務全民公決!
路不拾遺、民風淳樸、犯罪現象能被及時發現和制止!
壽命極大延長、預期壽命幾乎可以永恆!
合法隱私受到保護、個性極度自由、愛情非常浪漫!
愛護環境珍惜資源者受到獎勵,反者受懲罰,人與自然長期和諧相處!
任何一國紙幣都不再流出本國,國際貿易統一按照聯合國指定的石油糧食為本位的記賬式貨幣進行公平結算!
聯合國力量得到極大加強、任何非正義戰爭都難以發動、國際救助維和,國際合作能力空前發達!
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積極探索人類起源積極關注人類未來,努力審視地球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價值,全人類求同存異精誠團結自救自強的,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理想社會觀點3

理想社會是無惡的社會。
佛教徒這樣講的:首先要明白人為什麼會去作惡?真實的原因不外是因為執着有個我,以及附屬在我這個個體上的我的所有,比如附屬於這個我的財產,名譽,妻女等,如果侵犯到這些,或者為了使我以及我所更加的廣大才會去作惡。
其他任何的主義,宗教都沒有講到如何斷除我見以及我執,所以儘管他們當初也許是真正的想要為世人謀福利,而實質上最終都有可能導致一場災禍,這個時候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意志也就是他們的我所。
古往今來這樣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比如李自成的農民起義,當初的確是想要為平民謀福利,而後來打進北京了,驕奢淫逸,又比如太平天國,歷史上總是那麼反反覆覆,根源上就是因為他們不是從斷除我見,我執出發,縱使戒律,法律説得天花亂墜,最後依然是一敗塗地。
所以佛教也有戒律,外道也有戒律,佛教的戒律解脱道是建立在斷除我見,我執這個根本點上的,大乘的戒律是建立在般若這個基本點的,而其他的宗教和派別是為戒律而戒律,所以本質上固然一段時間他們也能夠讓人改惡揚善。
但是不能夠斷除惡的根本,一世也許能夠如格蕾絲修女一樣,成為世間的聖人,因為根本沒有斷除,下一世還能夠如此嗎?大多數這一世都難保。
而我見我執的根源是因為無明,乃至説導致不能成佛的根源也是因為無明,從這點上佛教所有的修行都是圍繞着斷除無明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