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理性時代

(托馬斯·潘恩著哲學類著作)

鎖定
《理性時代》是托馬斯·潘恩創作的哲學類著作,首次出版於1794年。
潘恩在該書中基於“自然神論”的觀點,揭露了形形色色宗教的所謂“天啓”的無稽。他認為“世界本身就是天啓,宇宙萬物就是神諭”,神是作為非人格的始因而存在,並不能支配自然和社會生活。潘恩揭穿了宗教欺騙人類的三種手段:神秘、奇蹟、預言。並指出一切荒唐古怪的宗教都是在人類拋棄了理性的作用才產生的。 [5] 
作品名稱
理性時代
外文名
The Age of Reason
作    者
托馬斯·潘恩
字    數
134千字
類    別
哲學類
首次出版
1794年

理性時代內容簡介

該書詳盡地抨擊了所謂《聖經》是傳達上帝旨意的謬論。潘恩公然懷疑基督的神權,他從《聖經》內容的自相矛盾與荒誕,其中有關創世的故事與天文學的科學材料的矛盾,以及所謂神秘、奇蹟和預言的騙人實質方面,論證了基督神學體系不過是捏造出來的無恥讕言,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權力和金錢。 [3] 

理性時代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1794)
致美利堅合眾國公民同胞
第一章 作者的職業信仰
第二章 論使命與啓示
第三章 關於耶穌基督本人和他的歷史
第四章 論基督教的基礎
第五章 先驗基礎的細節探討
第六章 論真正的神學
第七章 檢驗《舊約
第八章 檢驗《新約
第九章 啓示的真正內涵
第十章 關於上帝、關於其通過《聖經》顯明自身存在及其特性
第十一章 論基督神學和真正的神學
第十二章 論基督教義對教育的影響以及改革建議
第十三章 基督教義和自然神論的宗教教義之比較
第十四章 宇宙體系
第十五章 太陽系存在諸多世界的益處
第十六章 關於前基督教體系
第十七章 論一直以來教會普遍使用的欺騙人民的手段
結論
尾聲
第二部分(1795)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結論
尾聲
公民潘恩的權利哲學與科學神學
——《人的權利》與《理性時代》重譯後記 [4] 

理性時代創作背景

“理性時代”(The Age of Reason)的第一部分是托馬斯·潘恩1793年在法國寫的,1794年出版;第二部分是1794年作者被囚禁於盧森堡監獄時期寫的,1795年出版;1801年又增添了第三部分。 [1] 

理性時代作品思想

作者認為世界本身就是天啓,宇宙萬物就是神諭。在創造物的偉大中可以看到神的能力,在不可思議的總體的永恆秩序中可以看到神的智慧,在大地萬物的豐富中可以看到神的氣度,從給予人們自然物的慷慨中可以看到神的慈悲,從神對人的慈悲中可以找到人與人之間行為的榜樣。
自然神教的內容就是從神的創造物中默察神的力量、智慧和仁慈,在道德和科學上處處仿效神。而不是到某種宗教隨便選定而稱為聖經的書上去認識神。作者指出如果説神有給某一個人的天啓,那只是對那一個人的天啓,其他的人就沒有相信的義務。如果讓人們去相信由一個自稱為得到天啓的人的天啓,那只是信那個得到天啓的人,而不是相信天啓。
作者論證了聖經即神諭的説法的虛偽,指出聖經只不過是當初創教的人們,從澳門所能蒐集到的書籍中決定一本當做神諭。他並從內容的矛盾百出、雜亂無章來斷定新舊約全書是不配稱作神諭的。
潘恩揭露了欺騙人類的三種手段:神秘、奇蹟、預言。神秘是與真理敵對的,也是與道德真理的神不相容的。宗教依靠奇蹟,一方面表明宗教教義的無法自圓其説,另一方面把神貶低為耍戲法的魔術師。預言不過是對難以理解的文字的揣測。一切荒唐古怪的宗教都是在人類拋棄了理性的作用才產生的。 [1] 

理性時代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理性時代
2011.07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978-7-5093-2950-4 [4] 

理性時代作者簡介

托馬斯·潘恩,北美政治家。1737年出生於英格蘭。1774年冬以契約奴身份來到北美。1776年發表《常識》一書,痛斥英國君主世襲制,分析了北美脱離英國獨立的必要性和有利條件,號召人們進行武裝鬥爭。該著作出版後各報爭相登載,總銷量超過50萬冊。《常識》極大地鼓舞了北美人民,成為北美人民爭取獨立的思想武器。 [2] 
參考資料
  • 1.    (英)漢默頓編;何寧譯,西方名著提要 哲學、社會科學部分,商務印書館,1963.04,第279頁
  • 2.    長孫博主編,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史學基礎名詞解釋,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03,第236頁
  • 3.    張喜舜.試論托馬斯·潘恩的激進民主主義思想[J].許昌師專學報,1999,(第2期).
  • 4.    潘恩.理性時代: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07:版權頁
  • 5.    五角叢書編委會編,袖珍中外名著手冊,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10,第2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