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琅琊顏氏

鎖定
琅琊顏氏家族源遠流長,屬於古代名門望族。自顏回第二十四世孫顏盛於曹魏時期始居琅琊臨沂,遂著郡望。 [1] 
顏盛曾孫顏含晉元帝渡江,其後九世,歷仕南朝。梁元帝敗亡,顏之儀、之推兄弟北遷,分仕周、齊。初唐大儒顏師古,即顏之推之孫、顏真卿之曾伯祖。族人著有嗣後琅琊臨沂顏氏家族人才輩出,彪炳於史冊者代不乏人。 [1] 
琅琊顏氏在家訓、哲學、文學、史學、文字學、書法、繪畫等領域成就卓著,豐富和發展了中華傳統文化。
中文名
琅琊顏氏
出    自
黃帝軒轅氏

琅琊顏氏簡介

顏氏始祖始於周代,出自黃帝軒轅氏,開基於小邾國,顏回第十八代祖小邾子顏友,是顏姓受姓第一人,尊為始祖。但由於顏回以德著稱於世,受傳統主流文化的影響,在顏氏族譜中,顏回被尊為一世祖。
至春秋時期,顏氏家族成為魯國卿大夫世家。顏回第二十四代顏盛,在三國魏時,先後任青、徐二州刺史。顏盛在任徐州刺史時,把顏氏從原居的曲阜城遷到他治下的琅琊國的臨沂城附近。
因顏氏代傳孝恭,故人們稱其所居處為“孝悌裏”。至西晉時期,顏盛子顏欽任東莞、廣陵(皆為西晉徐州郡名)太守等職。這樣,顏氏在遷徙至臨沂後才進入世家大族的行列。至顏含隨司馬睿南渡,顏氏在臨沂共歷四代80餘年。

琅琊顏氏家訓

中國人有著述家訓的傳統,在顏之推撰寫《顏氏家訓》以前,三國魏嵇康、西晉杜預各有《家誡》,東晉陶淵明有《責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書》,屬家訓一類,卷帙都很小。《顏氏家訓》共7卷20篇,是顏之推一生關於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主要內容有:(1)以儒家思想為家庭教育的基礎。顏之推説:“聖賢之書,教人誠孝”(《顏氏家訓·序致》),“禮為教本,敬者身基”,“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道也。”(《顏氏家訓·勉學》)。他要求子孫們從小就要研習儒家經典,“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至不失《詩》、《論》”(《顏氏家訓·勉學》)。他把父子、夫婦、兄弟關係視為人倫之重,認為“不可不篤”(《顏氏家訓·兄弟》);又把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視為風化之要,加以大力倡導。按照儒家的道德規範來教育後代,是顏之推寫此家訓的基本旨意。(2)培養“德藝周厚”的人才。《顏氏家訓》開篇即把教育子孫“立身揚名”視為家教的主題。在《名實》篇中,他又指出:“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他主張士大夫應該按照儒家的道德規範“修身慎行”,從而達到“體道合德”的“上士”境界。顏之推在強調“德”的同時,十分重視“藝”對人的重要性。顏之推所謂“藝”,主要指真才實學。真才實學首先來自勤學苦讀,“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內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顏氏家訓·勉學》)。另外,顏之推還教育他的子女,不僅要學習經史百家等書本知識,還要學習士大夫生活所需要的雜藝,如書、數、醫、畫、琴、棋、射等,即使是農工商賈也應該有所瞭解。在重道輕藝的封建社會,顏之推重視技藝的學習,是非常難能可貴的。(3)提出了全面切實的治家之法。《顏氏家訓》中的大多數篇章對於治家之法都有所涉及。顏之推認為,在家中長輩必須以身作則,為子孫樹立良好的榜樣。“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顏氏家訓·治家》)。同時要做到愛子與教子相結合,父母對子女要愛得其所,愛得其法,嚴格要求,勤於督導,決不能一味溺愛和放任,寓教於愛、寓教於生活之中。他還主張治家應寬嚴相濟,持家應“施而不奢,儉而不吝”(《顏氏家訓·勉學》)。他曉諭子弟要慎於交友,“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顏氏家訓·慕賢》)。這些觀點,在今天看來仍不失其積極意義。(4)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顏之推主張家庭教育應及早進行,甚至要從胎教開始。他推崇“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孕婦的言談舉止、飲食起居,都要以儒家的禮節加以約束。對兒童應從小就進行仁、義、禮、孝等儒家道德教育,“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顏氏家訓·勉學》)。如果從小不進行嚴格的教育,一味地溺愛孩子,那麼等孩子長大以後,形成的惡習就難以更治,終將要敗德破家。第五,對儒學、佛學、道學、玄學、史學、文學以至文字學、音韻學、卜筮、醫學、算術、曆法、琴棋書畫等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琅琊顏氏家訓嗣後顏氏子孫也有新作,但卷帙極小,且皆為《顏氏家訓》的闡釋和補充。如顏真卿作《守政帖》(又稱《告戒子孫書》)。 [2] 

琅琊顏氏儒學

漢代,顏安樂與顏彭祖師從眭孟學習《春秋公羊傳》,而後創立了春秋學“顏氏學”,成為一代儒學大師。漢末顏盛至臨沂後,仍以儒學傳家,以弘揚儒學為己任。其長子顏欽,精《韓詩》、《禮》、《易》、《尚書》,學者宗之。顏欽之子顏含,“少有操行,以孝聞”(《晉書》卷八十八《孝友·顏含傳》),他篤行儒家孝悌,善事寡嫂,並以孝道育子,對儒家重視實際和重民思想亦有所弘揚。顏含率族南遷後,金陵顏氏家族在儒學領域多有建樹,世傳《周禮》、《春秋》、《左傳》等。
南北朝時期,顏延之“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顏協博涉羣書,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其子顏之儀、顏之推皆善儒學,其中尤以顏之推影響較大。顏之推幼承庭訓,對《周官》、《左傳》、《禮》,皆有較深造詣。他所作的《顏氏家訓》,雖在一定程度上受佛家思想的影響,但其主旨還是儒家。他以儒家的傳統觀點對立身處世、求學、修養、治家等問題提出了較有價值的認識。
隋唐時期,顏遊秦曾撰《漢書決疑》為學者所稱,其侄顏師古注《漢書》時多資取其義。顏師古是唐代著名儒學大師,因精於訓詁,曾奉唐太宗之命撰修《五經定本》,在文字上統一儒學,為儒學的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弟顏勤禮、顏相時皆傳儒學、精訓詁,兄弟三人同為弘文崇賢學士,一時傳為佳話。顏昭甫更被稱為“碩儒”,尤明訓詁,以儒學教育子女。其子顏元孫、顏惟貞俱為一時名儒,其孫顏杲卿、顏真卿自幼傳習儒學,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儒家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對他們影響至深。在平定安史之亂時,顏杲卿、顏真卿兄弟堅持民族大義,反對分裂,反對篡奪中央權力的陰謀,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成為實踐儒家重視羣體利益、重視社會責任思想的光輝典範。
五代時,顏詡為後唐光宗時江西永新令,與顏翊、顏翔兄弟幾人事繼母以孝聞,篤志儒學,尤精詞翰,嚴於禮法,而顏?,以孝悌為時人所推。宋代,福建龍溪顏?、顏師魯、顏耆仲、顏頤仲等,均為儒學傳家的著名人物。 [2] 

琅琊顏氏哲學

顏氏後裔有突出貢獻的有“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顏鈞和“顏李學派”的開創者顏元。他們創立的“大中哲學”和“實學”體現了平民化的哲學思想。明代思想家顏鈞是“泰州學派”的重要傳人,他自稱對王陽明的“良知學”和王艮的“大成學”“會而通之”,而衍化成他自己的“大中學”。所謂“大中學”,即顏鈞自己所説的“大學中庸”之學。在顏鈞看來,“大學中庸”體現了儒學的精神命脈,所以他稱之為“仁神正學”(《顏山農先生遺集》卷三《大學中庸大易》序言),説“大學中庸”四字是他的“一生行功”(《顏山農先生遺集》卷六《耕樵答問·晰大學中庸》)。顏鈞從《大學》、《中庸》闡述儒學的基本精神,並未超越前人,而將“大學中庸”四字各自作為獨立哲學範疇,並使之錯綜變化,則是他超越前人的理論創新之處。他認為,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人,人最可貴的是心,故人是“天地之心”,心是“人身之主”,且此“心”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神工莫測(見《顏山農先生遺集》卷一《急救心火榜文》)。從貴心論出發,他強調人的主體精神與其能動作用,故以“自我”詮解“大學中庸”:“自我廣遠無外者,名為大”;“自我凝聚園神者,名為學”;“自我主宰無倚者,名為中”;“自我妙應無窮者,名為庸”。此所謂“自我”即“心”,即認識主體。顏鈞以此來界定“大”、“學”、“中”、“庸”諸範疇,使之均從屬於“自我”,從而顯示“心”的至大至廣、至園至神、至上至中、千變萬化、妙應無窮。然而,此“心”並非無所依歸,而是“人人身有之”者。他又説:“吾心精神只是一片”,“亦惟在此片中融性命道德爾”,“是故指一片之變化莫測曰神,聰明睿智曰精,生生無已曰性,分定不易曰命,一心直形曰德,曲暢旁通曰道。”他把精神、性命、道德融入大學中庸之中,也就賦予其“大中學”以哲學與倫理的雙重意義,而且要使“大學”、“中庸”發揮其“自能”,具備各種功用。在他看來,“大學中庸”四字之中,“大以為學,庸乎其中”,“大”與“中”是占主導地位的,“學”與“庸”則為輔翼(以上均見《顏山農先生遺集》卷六《耕樵答問·晰大學中庸》)。可見,顏鈞的“大中學”有體有用,自成體系。同時,他認為“心”作為哲學範疇,可以一分為二:一曰性情,二曰神莫。所謂“神莫”,即“精神與莫能”的複合詞。他説:“心之精神是謂聖,莫能載大,莫能載小為中庸。無非立己達人,人人好仁無尚,心心知秉莫能,以遂精神,為時時、生生、化化、循環無始終也。”(《顏山農先生遺集·辨精神莫能之義》)這樣,顏鈞又把精神莫能與大學中庸結合起來,賦予其“大中學”以精神力量和神秘主義色彩。以此為基礎,他不重教人如何“做官”“治世”,而重教人如何“做人”“救世”,宣傳“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乃至宗教救世精神。他希望人們放落名利心,尤其勸告青年士子不要“謎痼”科場,追逐功名利祿,要有勇氣從傳統思想的禁錮中解脱出來。他深切地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在其《耕樵問答·急求溺世方》中,他大膽地揭露了統治階級對於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認為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之“責在君臣”。還為此提出了一個充滿激情和幻想的“急急拯救”的方案,要求朝廷救民於水火,免除人民所受的壓迫和痛苦。
顏元是中國十七世紀傑出的哲學家和反理學思想家。他主張經世致用、躬行踐履,強調“習行”與直接經驗,反對理學之“理在事先”、“心外無理”説,認為“氣外無理”。他經歷了從尊信理學到批判理學的過程,他從“事物之教”的立場出發,認為漢儒訓詁、晉人清談、佛道虛無、宋明理學等一切無關實際的學問都是虛學,應置於摒絕之列;他從“習行經濟”的“實學”立場出發,對宋儒“全不以習行經濟為事”、理學尚虛主靜進行激烈批判。他把矛頭主要指向程朱理學的同時,對陸王心學也進行了批判。他對陸王事功表示了相當的敬意,但認為程朱、陸王兩派學術本質不二,都是“鏡花水月幻學”,同屬“殺人”理論。在批判虛學的同時,他主張振興“實學”,強調應用“學問”,通過實踐驗證學問。他繼承陳亮“義利雙行,王霸並用”的觀點,提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四書正誤》卷一)的著名論點。他還作《宋相辨》、《宋史評》,明確表示推崇王安石之學行,認為“德”、“行”要通過“藝”體現。以“實文、實行、實體、實用,卒為天地造實績,而民以安,物以阜”(《上太倉陸桴先生書》,《習齋記餘》卷三)為職志,力斥空談,創造、振興了實學。他非常重視經世致用人才的培養,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經世致用人才、擔荷聖道、轉移風氣。他主持漳南書院時,對書院教育進行改革,注意以實學育人,設文事、武備、經史、藝能等科。他和學生一起“討論兵農,辨商古今”,“習禮、歌詩、學書計、舉石、超距、擊拳”(《漳南書院記》,《習齋記餘》卷二),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的全面教育。他的尚實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中國實學思潮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2] 

琅琊顏氏文學

顏氏後裔有突出貢獻的有“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顏鈞和“顏李學派”的開創者顏元。他們創立的“大中哲學”和“實學”體現了平民化的哲學思想。明代思想家顏鈞是“泰州學派”的重要傳人,他自稱對王陽明的“良知學”和王艮的“大成學”“會而通之”,而衍化成他自己的“大中學”。所謂“大中學”,即顏鈞自己所説的“大學中庸”之學。在顏鈞看來,“大學中庸”體現了儒學的精神命脈,所以他稱之為“仁神正學”(《顏山農先生遺集》卷三《大學中庸大易》序言),説“大學中庸”四字是他的“一生行功”(《顏山農先生遺集》卷六《耕樵答問·晰大學中庸》)。顏鈞從《大學》、《中庸》闡述儒學的基本精神,並未超越前人,而將“大學中庸”四字各自作為獨立哲學範疇,並使之錯綜變化,則是他超越前人的理論創新之處。他認為,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人,人最可貴的是心,故人是“天地之心”,心是“人身之主”,且此“心”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神工莫測(見《顏山農先生遺集》卷一《急救心火榜文》)。從貴心論出發,他強調人的主體精神與其能動作用,故以“自我”詮解“大學中庸”:“自我廣遠無外者,名為大”;“自我凝聚園神者,名為學”;“自我主宰無倚者,名為中”;“自我妙應無窮者,名為庸”。此所謂“自我”即“心”,即認識主體。顏鈞以此來界定“大”、“學”、“中”、“庸”諸範疇,使之均從屬於“自我”,從而顯示“心”的至大至廣、至園至神、至上至中、千變萬化、妙應無窮。然而,此“心”並非無所依歸,而是“人人身有之”者。他又説:“吾心精神只是一片”,“亦惟在此片中融性命道德爾”,“是故指一片之變化莫測曰神,聰明睿智曰精,生生無已曰性,分定不易曰命,一心直形曰德,曲暢旁通曰道。”他把精神、性命、道德融入大學中庸之中,也就賦予其“大中學”以哲學與倫理的雙重意義,而且要使“大學”、“中庸”發揮其“自能”,具備各種功用。在他看來,“大學中庸”四字之中,“大以為學,庸乎其中”,“大”與“中”是占主導地位的,“學”與“庸”則為輔翼(以上均見《顏山農先生遺集》卷六《耕樵答問·晰大學中庸》)。可見,顏鈞的“大中學”有體有用,自成體系。同時,他認為“心”作為哲學範疇,可以一分為二:一曰性情,二曰神莫。所謂“神莫”,即“精神與莫能”的複合詞。他説:“心之精神是謂聖,莫能載大,莫能載小為中庸。無非立己達人,人人好仁無尚,心心知秉莫能,以遂精神,為時時、生生、化化、循環無始終也。”(《顏山農先生遺集·辨精神莫能之義》)這樣,顏鈞又把精神莫能與大學中庸結合起來,賦予其“大中學”以精神力量和神秘主義色彩。以此為基礎,他不重教人如何“做官”“治世”,而重教人如何“做人”“救世”,宣傳“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乃至宗教救世精神。他希望人們放落名利心,尤其勸告青年士子不要“謎痼”科場,追逐功名利祿,要有勇氣從傳統思想的禁錮中解脱出來。他深切地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在其《耕樵問答·急求溺世方》中,他大膽地揭露了統治階級對於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認為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之“責在君臣”。還為此提出了一個充滿激情和幻想的“急急拯救”的方案,要求朝廷救民於水火,免除人民所受的壓迫和痛苦。
顏元是中國十七世紀傑出的哲學家和反理學思想家。他主張經世致用、躬行踐履,強調“習行”與直接經驗,反對理學之“理在事先”、“心外無理”説,認為“氣外無理”。他經歷了從尊信理學到批判理學的過程,他從“事物之教”的立場出發,認為漢儒訓詁、晉人清談、佛道虛無、宋明理學等一切無關實際的學問都是虛學,應置於摒絕之列;他從“習行經濟”的“實學”立場出發,對宋儒“全不以習行經濟為事”、理學尚虛主靜進行激烈批判。他把矛頭主要指向程朱理學的同時,對陸王心學也進行了批判。他對陸王事功表示了相當的敬意,但認為程朱、陸王兩派學術本質不二,都是“鏡花水月幻學”,同屬“殺人”理論。在批判虛學的同時,他主張振興“實學”,強調應用“學問”,通過實踐驗證學問。他繼承陳亮“義利雙行,王霸並用”的觀點,提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四書正誤》卷一)的著名論點。他還作《宋相辨》、《宋史評》,明確表示推崇王安石之學行,認為“德”、“行”要通過“藝”體現。以“實文、實行、實體、實用,卒為天地造實績,而民以安,物以阜”(《上太倉陸桴先生書》,《習齋記餘》卷三)為職志,力斥空談,創造、振興了實學。他非常重視經世致用人才的培養,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經世致用人才、擔荷聖道、轉移風氣。他主持漳南書院時,對書院教育進行改革,注意以實學育人,設文事、武備、經史、藝能等科。他和學生一起“討論兵農,辨商古今”,“習禮、歌詩、學書計、舉石、超距、擊拳”(《漳南書院記》,《習齋記餘》卷二),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的全面教育。他的尚實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中國實學思潮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2] 

琅琊顏氏史學

顏師古曾參與《隋書》的編修。據劉知幾考證:“隋史當開皇仁壽時,王邵為書八十卷,以類相從,定其篇目,至於編年紀傳,並闕其體。煬帝時,唯有王胄得所修《大也起居注》,及江都之禍,仍所散逸。皇家貞觀初,敕中書侍郎顏師古,給事中孔穎達,共撰《隋書》,五十五卷,與新撰《周書》並行於世。”《隋書》敍事簡練,文筆嚴謹,品評人物基本上能據實直書,為後人研究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及有關制度、人物,提供了真實史料。此外,顏師古還奉詔與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撰定《五禮》,書成,晉為子爵。《五禮》的修訂,為研究古代特別是先秦時代的禮儀制度保存了大量材料。
《陋巷志》是顏氏家族志,也是顏氏後裔的史學成果,同時是研究顏氏家族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歷史資料。顏氏初無專志,其家族事略並載於闕里之《三氏志》中。明正德元年(1506年),侍御史鄭州人曹伯良奉敕按察山東,發起編撰顏氏獨立家志。顏氏六十一代宗子、翰林院五經博士顏公?彙集資料,草創初稿。復請中憲大夫、山東等處提刑按察副使、提督學政江東人陳鎬修審編定。次年春二月,首稿書成,計四冊八卷。曹伯良為《志》題名曰“陋巷”,以志顏子所居之地。陳鎬復撰《序》,以志其事,自是《陋巷志》手稿由顏氏宗子世傳。此後,顏子六十四代孫顏嗣慎、六十五代孫顏胤祚等人對舊稿作了多次修輯,日臻完善並付梓成書問世。1641年,顏子六十七代孫顏光魯、六十八代孫顏紹統父子主持,修訂刊印第二版。清乾隆初年,顏子七十一代孫顏?懷主持刊印第三版。1931—1935年,顏子七十七代孫顏世鏞主持刊印第四版。歷代增訂內容,主要是將後世宗子代系、人物事蹟、後人墓銘、文人名士所作讚頌詩文補續入書,其餘均仍舊版。全書四冊八卷,共由五大部分組成:一:《序言》(卷首);二:《圖像志》(卷一);三:《世家志》(卷二~卷三);四:《恩典志》(卷四);五:《藝文志》(卷五~卷八)。《序言》八篇,撰者均為明代達官聞人。八序內容大同小異,贊顏子功德不泯,記述該《志》的編撰、修輯和刻印成書的過程。是後人考證《陋巷志》成書歷史的主要資料依據。《圖像志》內容分十三項,主要繪製聖像聖蹟和祭器圖。《世家志》分上、下篇,上篇追溯顏子先世,收集漢代之前經、史、子、集中記載的顏子言行事蹟;下篇有宗子世表,支子世表、聞達列傳三部分內容。《恩典志》內容分列六項:顏子及夫人、顏路及夫人歷代所受封爵及贈諡;歷代重大祀典;顏子、顏路像章服的規格品級;歷代王朝給顏子後裔特授的官爵、學位;歷代帝王的封賞給賜以及對顏子後裔的優待條例。《藝文志》分上、中、下、附錄四部分,是全書重要資料最集中的部分。《藝文志》上,收集歷代皇帝的誥敕,御製的碑文、祭文、讚頌及召旨榜文。《藝文志》中,內收碑文,歷代名人所制贊、頌、銘、論、説及祭文。《藝文志》下,主收奏疏、詩歌。附錄部分,專收顏氏名人之志銘墓表。 [2] 

琅琊顏氏書法

琅琊臨沂顏氏後裔中研習、擅長書法的人很多,如顏延之善書翰,顏峻得其筆法,工行書;顏騰之善草隸,書有風格,其子顏炳之,亦“以能書稱”;顏協工草、隸、飛白,“荊楚碑碣,皆協所書”(《南史》卷七十二《顏協傳》);顏之推尤工書,精字學,曾著《急就章注》、《筆墨法》各一卷。清阮元《南北書派論》稱:“北朝筆法勁正遒秀,往往畫石出鋒,猶為漢隸,惟破體太多,宜為顏之推、江式等所糾正。”顏師古,與兄弟顏勤禮顏相時都以文學入選為崇賢、宏文兩館學士。顏師古工書,顏勤禮“工於篆籀,尤精訓詁”;(《顏氏家廟碑》)顏昭甫擅長篆、隸、草書,對金文、古鼎籀文有較深造詣;顏元孫顏惟貞善書翰,特以草、隸擅名。貞觀中,刊正經籍,顏元孫錄字體數紙,以示讎校楷書,時號顏氏字樣;顏旭卿善草隸;顏茂曾頗工篆籀;顏曜卿善草隸;顏?善正、草書,工文翰,書畫端莊;顏頗工隸書、小楷;顏?工正書;顏防“有文辭,博古,工書”;(《顏氏家廟碑》)顏稷之書《段柯古靖居寺碑》“殊有楷法”;(宋黃伯思《東觀餘論》)顏詡雅辭翰;顏褒邃於經學,詞藻豐贍,書法尤精;顏直之工小篆,得秦《詛楚文》筆意,嘗為參政樓鑰書《攻愧齋》榜,樓鑰賦詩美之,著《集古篆韻》二十卷;顏汝勳工篆;顏耕道“博古工詩,尤善草書”;顏“真、草、篆、隸俱工”;顏可久“作鍾、王書,盡得其髓”;(明皇甫?《司勳集》)顏廷榘工書法;顏標工楷書;顏鋭善楷書;顏光敏工書翰,人得其片札,猶珍如珠玉。他的文稿脱手,常常被人拿去,或摹勒,或珍藏;顏懋齡工詩善隸書;顏懋企性嗜書,喜好金石,工書法;顏鳴皋書法冠絕一時;顏崇?喜考訂金石,兼有墨癖,工書法;顏崇書法東坡,尤工分隸;顏明遠以詩畫草篆名噪一時,壯年遊歷台灣,趨求其墨跡者不遠千里而來;顏樾精書法,當時他與同邑練廷黃書法同負盛名,曾風行於京華一帶,達官顯貴中多有人求索,收藏其書寫的對聯條幅。等等,不勝枚舉。而顏氏書家中名位最高、貢獻最大的當首推書法大師顏真卿。他秉承家學,小學功夫深厚,所寫字體,全合字樣,其書法又能吸取北朝雄渾氣質,融合唐初的秀逸風雅、中唐的肥勁宏博,轉益多師,博取眾長,幾乎概括魏晉以下諸家,終成“顏體”。有唐三百年,能做到文字、書法並臻雅正的書法家實僅其一人。
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一代宗師。“顏體”以其雄渾樸厚、氣勢磅礴的盛唐氣象而開一代新風,最終確立了唐楷的法度,在中國書法藝術歷史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他的行草書從魏晉時代清玄超邁的“韻”,轉變到“止乎禮”的“情”,充分體現了“詩言其志,歌詠其聲,舞動其容,書跡其情”的文學藝術表現規律。顏真卿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忠臣義士,一生愛國愛民,鞠躬盡瘁,其忠烈之節、凜然正氣,真正實現了人品與藝品的高度統一,令後世高山仰止,與“二王”同為千古書聖。 [2] 

琅琊顏氏雕刻繪畫

顏氏後裔在繪畫創作方面名家很多。如顏真卿之子顏?“書畫端莊,殊有父風”;顏直之工畫人物;顏博文以詩畫擅名京師。他長於水墨畫,人物花卉皆臻妙境。喜作墨梅,所畫山水亦頗有情致;顏暉善畫道釋人物,畫鬼奇絕,兼工畫猿;顏宗善畫山水,為世人所推重;顏儀鳳工書畫,然不多作,或得其片紙,珍若拱壁;顏明遠書畫俱佳,於陶瓷繪畫和裝飾設計尤精,其作品麟鳳龍虎、百鳥飛鳴、雙魚擊水、八仙耕織之類為後人所珍藏;顏元是現代油畫大師顏文?之父,所作山水、人物、花鳥畫精妙,尤其擅長畫人物,落筆蒼勁,線條挺拔,衣褶飄逸自然,深得任氏筆法的精髓;顏世清擅長畫花卉,又善於鑑賞,收藏之富為當時北京之最,曾任東方繪畫協會幹事;油畫大師顏文?於20世紀初創辦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是中國著名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繪畫作品豐富了中國藝術寶庫。桃李滿天下,中國許多有成就的美術工作者,都出自他的門下。
顏氏家族擅長雕刻者眾多,雕刻作品多種多樣,其中以楷木雕刻著名。楷木雕刻藝術品,為曲阜特有工藝品,簡稱楷雕。相傳在孔子去世後,弟子子貢守墓期間,思師情切,以楷木刻成孔子與夫人亓官氏之雕像,為孔氏嫡裔世代珍藏,成為曲阜楷雕之始。楷木手杖始於西漢初年,楷木於宋大中祥符年間。楷雕取楷樹木為料。楷樹,漆樹科,落葉喬木,多出孔林,故又稱“文楷”。紋細質密,木質薑黃,為木雕用上乘原料。至清代,楷雕工藝漸臻完美,形成特有的藝術風格。乾隆年間,曲阜隆盛木店專刻手杖、如意等。咸豐年間,曲阜楷雕業有徐、顏、李、孔四大家,尤以顏氏楷雕最為見長。光緒年間,楷雕藝人顏錫忠曾為宮廷、孔府、孔廟雕刻大型藝術木雕,以工精、氣韻入神見長。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山東巡撫張曜給慈禧太后上壽,特命顏錫忠製作壽杖一柄,如意兩架,以作壽禮。顏錫忠遂日夜苦思,精心設計了龍頭圖案,而後加以製作。壽杖刻百龍百珠,雲霞相映,玲瓏剔透,活靈活現,有躍躍欲飛之感。如意刻“八仙慶壽”和“羣仙祝壽”圖,所刻仙人高矮肥瘦,耳目口鼻,形態逼真,不異生人。進奉朝廷後,王侯官宦無不讚嘆,慈禧太后也倍加讚賞,稱為“絕技”。 [2] 

琅琊顏氏始祖顏盛

顏盛,字書枱,一字書震,“復聖”顏子第二十四代孫,漢尚書郎,青、徐二州刺史,關內侯,娶沛國劉氏,始自魯國徒居琅琊臨沂,代傳孝恭,因號其為孝悌裏。故葬臨沂縣西七里,宋元祐年七年,詔禁樵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