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現實原則

鎖定
現實原則,亦譯“唯實原則”。是指精神分析學關於人的心理活動的原則之一。指作為人格中理性部分的“自我”力圖控制非理性的“本我”的原始衝動,使人正視外部的事實條件和社會現實狀況,受現實制約。個體要維持生存,但受到現實條件的限制,自我遵從現實原則,協調本能與現實的關係,合理地延緩與減輕緊張釋放、慾望滿足,以減弱與社會現實的衝突,保持與環境的和諧。由奧地利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認為,“現實原則”雖與“快樂原則”相對立,但實際上仍以快樂為目的,只是考慮到現實的條件、控制本能衝動,以避免痛苦,這與獲得快樂是相同的。認為“現實原則”與“快樂原則”不可偏廢,兩者保持平衡是精神健康的條件;否則將導致精神病。 [1] 
中文名
現實原則
外文名
reality principle
領    域
普通心理學
理論流派
精神分析

現實原則內涵

亦稱“唯實原則”,精神分析學派用語。自我活動遵循力求快樂,但受現實制約的原則。個體要維持生存,但必須受現實條件的限制,自我遵從現實原則,協調本能與現實的關係,延遲緊張釋放、慾望滿足,保持與環境的和諧。 [2] 

現實原則弗洛伊德的現實原則

弗洛伊德提出的適於自我的精神功能活動原則。他認為,現實原則是伴隨和扶助自我發展的。本我內的各種本能衝動從一開始到它們發展的終結都追求快樂目的, 自我最初也為此而奮鬥。但不久之後自我便懂得要對本我的快樂原則進行矯正, 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或外界的懲罰。從而自我便不再為快樂原則所左右,而受制於現實原則。現實原則幫助自我延遲緊張的釋放和慾望的滿足,直到現實中有適當的、可供利用的目標、環境條件允許時為止。現實原則的發展不是要取代快樂原則,恰恰相反,現實原則歸根到底也是以快樂為目的的。不過由於慮及客觀現實,而暫時地延緩了本我的需要。 [3] 
弗洛伊德把受本能支配尋求快樂視為“快樂原則”,目的在於追求最大的快樂和最小的痛苦;把服從現實制約稱為“現實原則”。本能代表的僅僅是自我,它遵循快樂原則,要滿足自己的原始生物慾望,尋求快樂。可是它要受到遵守現實原則的自我約束,一旦本我不能滿足,超我還能產生昇華作用。當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衝突的時候,本能被迫接受一種壓制性管制。 [4] 
參考資料
  • 1.    鄧偉志.社會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 2.    楊治良. 簡明心理學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08 : 1-240
  • 3.    車文博.心理諮詢大百科全書.杭州: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12: 1-860
  • 4.    簡析弗洛伊德主義  .中國知網.2010-05-25[引用日期2017-03-05]